【摘要】自然角是幼兒直觀了解自然的窗口,其中包括種植區(qū)、飼養(yǎng)區(qū)、觀賞區(qū)、實驗區(qū)等區(qū)域。在自然角區(qū)域內,幼兒可以進行觀察、照料、種植、飼養(yǎng)等各種活動。近幾年,多數老師受到了項目化學習理念的啟發(fā),在自然角內開展項目化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成功”收尾,但在面對偶爾的“失敗”時,有的教師并未抓住此教育契機,而是通過“種上新的植物”或者“扔掉”解決問題。其實,教師可以根據在班級開展自然角主題活動“失敗”的經歷,歸納提煉出教育教學活動經驗,以便更好地開展后續(xù)活動。
【關鍵詞】自然角;項目化活動;失敗;成功
作者簡介:劉浩然(1995—),女,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qū)第一實驗幼兒園堯辰分園。
自然角是幼兒園內必不可少的區(qū)域。幼兒通過觀察、實驗、記錄等方式,接觸自然角內的動植物,探究不同動植物的生長過程,探索大自然的規(guī)律,從而逐漸關注到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系,對生命與自然產生自己的理解。
近幾年,項目化學習理念深刻影響著幼教行業(yè),這是一種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幼兒為主體,依托園本課程開展教學活動,有利于幼兒主動參與、自主協(xié)作、探索創(chuàng)新的新型教學理念。許多教師在各類教育教學活動中都在嘗試開展項目化活動。本研究以作者在南京市某幼兒園一個大班開展的自然角項目化活動為例,分析并總結在此次“失敗”的項目化活動中的實施策略,為今后在幼兒園中開展自然角項目化活動積累經驗。
一、自然角項目化活動的準備與緣起
案例一:為了豐富班級的自然角,在九月開學初期,大班的孩子們自發(fā)從家里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小植物,有小雛菊、綠蘿、向日葵等,孩子們都信誓旦旦地說要照顧好它們。可是,一周過后的某一天,樞兒傷心地蹲在自己帶來的向日葵旁邊,一邊撫摸著向日葵已經枯萎的葉子一邊低著頭說:“我的向日葵都快死掉了,葉子都干了。”他的表現引來了不少孩子的圍觀,大家紛紛為這株向日葵感到惋惜。這時,小米說:“它還沒有死掉,我們要救活它!”于是,在那天的自由活動時間,孩子們紛紛討論起了向日葵的生長因素,并在語言區(qū)內翻閱關于向日葵的繪本,還對向日葵枯萎的原因進行了猜測,一場“營救”活動就此展開……
案例中,樞兒對于向日葵的枯萎表現出了他內心的不舍,且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情緒。教師沒有因為向日葵的枯萎責怪幼兒,而是在一旁默默地觀察。正巧樞兒的表現引起了同伴的注意,伴隨著孩子們的口口相傳,向日葵枯萎的消息傳遍了全班。教師分析:此時教師如果對幼兒說向日葵的枯萎是因為平日對它的照顧不到位,是無法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的。反之,教師讓幼兒自發(fā)參與到“拯救向日葵”的活動中,運用所知解決問題,會帶來更好的教育效果。以此展開的自然角項目化活動,可以緩解樞兒的負面情緒,幫助幼兒了解照料植物的相關方法與技巧。同時,這也是一次難得的生命教育契機,可以引導幼兒尊重生命、愛護生命。
二、自然角項目化活動的進行與發(fā)展
案例二:向日葵為什么會死掉呢?孩子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小苒:“就是因為不澆水,向日葵才死掉的!”
點點:“是我們忘記照顧它了?!?/p>
果凍:“不是,向日葵要曬太陽的!這里沒有太陽給它曬!”
糖果:“就是!這里陽光進不來,向日葵感受不到陽光?!?/p>
……
最終,全班幼兒通過投票,決定把向日葵種到戶外。
把向日葵種到戶外要準備什么東西呢?孩子們又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并找到了之前種植豆子的照片,看到了當時準備的物品。于是準備了鏟子、水桶、澆水壺等工具。孩子們走到戶外,經過了沙池,經過了小菜園,經過了櫻花小道,卻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場所。這時,萌寶指著戶外木工坊旁邊花壇的空地說:“這里好!這里有好多好多陽光!”
“對!向日葵最喜歡曬太陽啦!”
……
就這樣,向日葵的種植地確定了下來。孩子們你澆水,我挖坑。終于,在陽光下將向日葵移栽到了戶外。孩子們常常利用早晨來園的時間、中午散步的時間去觀察、照顧向日葵。
在項目化學習理念中,項目化學習主要圍繞一個待解決的核心問題展開,這個問題會作為整個學習項目的驅動力而推進學習的進行,這便是驅動性問題[1]。在此項目化活動中,驅動性問題就是如何拯救向日葵的生命。教師引導幼兒逐步進行拯救計劃,并讓幼兒通過討論和投票決定計劃的第一步,在引導幼兒實施拯救向日葵計劃的同時,也幫助幼兒了解到在大家意見不統(tǒng)一的時候,可以通過討論、投票等方式做出決定。為了保證計劃實施的可行性,教師引導幼兒在移栽向日葵之前做充分的準備,例如準備需要的物品等。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回憶之前種植其他植物的時候所需要的物品,進行經驗的遷移,完成了將向日葵從室內移栽到室外的第一步拯救計劃。
在開展項目化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斷推動幼兒計劃的進行,從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到發(fā)現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逐步幫助幼兒理清思路,使幼兒逐漸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同伴協(xié)作的方法等,促進幼兒逐步全面發(fā)展。
三、自然角項目化活動的結束與延續(xù)
案例三:之后的幾天,天氣很好,陽光明媚。一周后,樞兒在散步的時候笑瞇瞇地指著自己的向日葵說:“看!向日葵的葉子真的沒有變干!”孩子們圍著向日葵又蹦又跳,分享著自己的喜悅。然而,這樣愉快的心情并未維持多久。周末一場突如其來的降溫,澆滅了孩子們的希望。周一來園后,孩子們發(fā)現向日葵還是不受寒冷,枯萎了。孩子們查閱資料,才明白到了秋冬季節(jié),向日葵就會枯萎,留下葵花籽。
“拯救向日葵”計劃宣告失敗,但是,向日葵在移出室外之后拼命生長不服輸,向上向陽、勇敢堅強的精神卻留在了班級小朋友們的心中。后來,孩子們?yōu)樽匀唤侨∶麨橄蛉湛▓@,還進行了各種有關向日葵的游戲……
在此次項目化活動中,教師通過不斷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了向日葵向陽而生、春生秋收等一系列自然現象,用最直觀的方式幫助幼兒了解了一些自然知識,讓幼兒在活動當中感受自然的獨特魅力,感受生命的頑強與可貴。
由于自然的因素,向日葵枯萎了,但在這次看似“失敗”的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實踐操作、親身體驗,提升了幼兒的學習品質。另外,教師能夠抓住向日葵積極向上的正面形象,對幼兒進行持續(xù)性的品德教育。在此次項目化活動結束之后,教師進行總結和反思,引導幼兒進行分享自己的感受、畫出自己的經歷等系列小活動,幫助幼兒深入了解向日葵精神,并用此精神不斷勉勵幼兒在班級內進行向日葵畫展、向日葵故事續(xù)編等活動,將此次“拯救向日葵”自然角項目化活動進行延續(xù),為幼兒留下寶貴的成長記憶。
四、自然角項目化活動的反思與建議
(一)項目化活動的生成:立足于生活、起源于興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fā)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2]。教師在和幼兒的溝通與交流中、對幼兒的觀察與分析中,要善于發(fā)現對幼兒有獨特教育價值且適合幼兒探索的問題并對其進行擴充,引導幼兒進行探索與研究,形成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項目化活動。如何在眾多幼兒的興趣點中選擇適宜的活動開展,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項目化活動的開展需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建立了各個年齡階段幼兒發(fā)展的合理期待,每個年齡階段的幼兒有自己獨特的生長規(guī)律和發(fā)展特點[3]。教師需要充分了解自己所教授的年齡階段幼兒的發(fā)展特點,并對幼兒現階段的情況和發(fā)展水平有清晰的了解,這樣才能夠選擇適合幼兒的活動。例如,小班的幼兒可以觀察向日葵的顏色、花瓣等;中班的幼兒可以了解向日葵的生長過程等;大班的幼兒可以種植、采摘葵花籽,并了解向日葵所蘊含的精神。逐步開展符合幼兒年齡階段的活動會讓幼兒形成較為完整的經驗。
2.項目化活動的開展需要符合幼兒的現有經驗。在生成項目化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很容易走進一個誤區(qū):為了開展“高大上”的活動,忽略孩子的現有經驗。例如,面對剛升入中班的幼兒,開展關于太空的系列活動等,這是超出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水平的,且無法滿足幼兒的生活需要。教師需要在每日的談話、游戲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逐漸了解所教授幼兒的現有經驗,還可以利用“團隊討論”“一對一傾聽”“沉浸式觀察”等方法了解幼兒的現有經驗。在此基礎之上再推動項目化活動的生成。除此之外,項目化活動要對幼兒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難度適宜,讓幼兒在一次次發(fā)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展各項能力,同時獲得一定的成就感。
(二)項目化活動的開展:追隨著幼兒、勇敢地嘗試
在現階段,有部分老師在項目化活動的開展前做了過多的預設,并且在項目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限制了幼兒的發(fā)揮,使其按照自己預設的軌跡發(fā)展。事實上,一個較完整的項目化活動一定是生成大于預設的,教師無須在活動前對此次項目化活動的發(fā)展做出太過細致的預測和安排,應讓幼兒推動整個項目化活動的發(fā)展。
1.充分享受探索與發(fā)現
在項目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給予幼兒沉浸式的體驗。在生成項目化活動的驅動性問題之后,教師應準備與該驅動性問題相關的經驗及能夠運用的資源。教師在項目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應讓幼兒充分探索與發(fā)現,在幼兒需要幫助時提供相應的資源,讓幼兒在探索和發(fā)現中尋求答案。
2.盡情體驗成功與失敗
項目化活動有時會以失敗告終,比如,種植活動中種子未發(fā)芽,科學活動中實驗失敗等。事實上,這些“失敗”,恰恰是孩子們不可多得的寶貴經驗。在失敗中探尋原因,逐步進行探索與研究、反復嘗試與學習,都是孩子們的實踐行動。幼兒需要接受適量的挫折教育,在失敗中反思、在挫折中進步。將項目化活動作為教育的載體,可以讓幼兒通過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形成自己的完整經驗。
(三)項目化活動的結束:引導與支持、反思加總結
一次項目化活動的結束會持續(xù)性地影響著幼兒的成長。教師需要引導幼兒將新的經驗與舊的經驗融合,重組成現有的經驗,并引導幼兒在關注項目化活動本身的同時,也關注社會發(fā)展,延續(xù)項目化活動的正面影響。
1.關于經驗的總結與反思
在開展項目化活動的過程中,幼兒會進行小組合作、分工協(xié)作等社會性交往行為,這些社會性交往會對幼兒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師應引導幼兒關注在項目化活動過程中自己與他人的配合,幫助幼兒掌握與他人溝通的方法和合作的技巧,這對于幼兒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
2.關于活動的總結與反思
在每次項目化活動結束的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自己在活動過程中的經歷進行總結分享,共享學習經驗、加深學習印象。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關注活動中所隱藏的精神,幫助幼兒提煉與總結,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結語
自然角是幼兒關注度較高的區(qū)域,且具備自然生長的動植物以及豐富的操作材料,有利于教師和幼兒開展各類項目化活動。在自然角項目化活動中,教師應為幼兒提供所需要的資源,讓幼兒充分享受探索與發(fā)現的過程。活動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將轉化為幼兒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邵悅.幼兒園項目化學習的實施策略探析:以上海市C幼兒園“種植雞毛菜”項目為例[J].教育觀察,2022(6):56-5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