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敏捷TANG Min-jie
(婁底職業(yè)技術學院,婁底 417000)
隨著國內工程方面相關技術和材料的不斷推陳出新,工程建設的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尤其是在項目的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邊坡開挖情況,在地質較差且安全等級較高的地段,需對邊坡進行及時的處理和防護。但邊坡防護的形式多樣化,因此如何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對關鍵技術指標進行把控,合理地選擇邊坡防護形式,從而節(jié)約造價,獲得較好的項目收益,是邊坡防護工作所希望達到的目的[1]。
本文以婁底市某邊坡工程開挖為例,該項目周邊環(huán)境較為簡單,但在坡腳位置處有一混凝土生產站,同時結合地質條件以及建設單位對于項目工程的預期目標,對兩種較為典型的邊坡進行相關技術計算,并對其在施工過程中的相關關鍵性技術進行分析,最終結果表明,在施工完成后,該邊坡情況良好[2]。擬為相關類似工程提供參考。
擬建工程場地位于湖南省婁底市,項目區(qū)周邊市政路網(wǎng)較通達,交通較為便利,各類中小型車輛均可直達項目區(qū)內。場地屬丘陵地貌區(qū),原場區(qū)地形為山間沖溝及局部坡地,場地表層部分為回填土覆蓋,現(xiàn)地面標高(以孔口標高為準)介于145.89~163.18m 之間,最大相對高差約18.71m。根據(jù)場地勘察報告及實地踏勘,場地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統(tǒng)雜填土、第四系殘積粉質黏土(Qel+d)l及泥盆系石灰?guī)r(D)組成。建筑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6 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特征周期為0.35s。本次勘察場地巖土層力學性質穩(wěn)定,無巖溶發(fā)育帶、構造破碎帶,土洞等不良地質作用;該擬建場地及附近無活動斷裂通過,場地內及附近無可利用的礦產資源,且場地內及周邊無人為地下工程及大面積開采地下水與采礦活動。工程主要由本項目開發(fā)場地平整及開挖形成,根據(jù)項目規(guī)劃總圖,本次擬建項目位于其自身場區(qū)內,紅線附近平整及開挖后將形成邊坡體。由于場地用地范圍有限,無法直接放坡進行處理,故需采取工程措施對挖方邊坡進行支護[3]。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邊坡支護結構上部布置1 排截水溝,下部布置1 排排水溝,長度與邊坡同長,下部截水溝處每隔25~35m 布置1 座集水井。其邊坡防護設計總圖如圖1 所示。
圖1 邊坡防護設計總圖
本邊坡工程位于湖南省婁底市,場地為丘陵地貌區(qū),原場區(qū)地形為山間沖溝及局部坡地,場地表層部分為回填土覆蓋,周邊環(huán)境較為簡單,現(xiàn)敘述如下:
2.1.1 邊坡周邊建(構)筑物
邊坡周邊受影響的建(構)筑物包括坡腳擬建3#商混攪拌站生產線用房(最近處距設計邊坡坡腳約5.0m)及4#建筑裝修垃圾生產線用房(最近處距設計邊坡坡腳約7.0m),基礎形式為獨立基礎。以上擬建建(構)筑物設計使用年限均為50 年。坡腳擬建建(構)筑物基礎形式不得與邊坡支護施工的支護樁及排水系統(tǒng)相沖突,基礎邊緣應保證與支護樁間距不小于1.5m。
2.1.2 水文地質
根據(jù)勘察報告,該場地的地下水總體流向為南東—西北。根據(jù)場區(qū)地下水的含水特征,粉質黏土為相對隔水層,一般不含水,填土層為稍密狀,弱透水層,一般不含水。本次勘探未揭露地下水。雨季,上部雜填土層可能會存在上層滯水,一般水量較貧乏。地下水呈管狀、帶狀分布,接受大氣降水和地下徑流的補給,一般無統(tǒng)一的地下水位,總體上呈從南東向西北低洼處方向徑流排泄。①雜填土層本次勘察未揭露有上層滯水,但在雨季,易變成上層滯水的賦存巖土,主要由大氣降水、地表水下滲補給。②粉質黏土層為相對隔水層。③石灰?guī)r層節(jié)理裂隙較發(fā)育,但一般呈封閉狀態(tài),含水極貧乏。
綜上所述,在做好坡頂、坡面排水通暢及面層封閉嚴密的設計要求下,邊坡工程使用期內可不考慮地下水對邊坡工程的影響,只需考慮邊坡系統(tǒng)截排水即可。
根據(jù)本工程周邊環(huán)境、開挖高度、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施工作業(yè)設備和施工季節(jié)等條件,進行方案選擇時應著重考慮的因素包括:綜合考察現(xiàn)場的周邊環(huán)境、地下管網(wǎng)及巖土層組合等條件,根據(jù)建設單位對邊坡支護工程的具體要求,為盡可能避免邊坡對坡頂、坡腳建(構)筑物的影響,本著“安全可靠,經(jīng)濟合理,技術可行,方便施工”的原則,經(jīng)過細致分析、計算和方案比較[4],最終確定采用的支護設計方案如表1。
表1 各支護段設計方案一覽表
根據(jù)建設單位提供的規(guī)劃條件及現(xiàn)有地形、地質條件,本工程邊坡支護安全等級取Ⅰ級,結構重要性系數(shù)取1.1,使用年限為50 年。根據(jù)勘察報告及現(xiàn)場踏勘得出計算模型,為了保證邊坡工程的安全,計算斷面選取最不利剖面圖及鉆孔參數(shù)。設計所需地層物理力學參數(shù)是參考相關勘察報告。巖土物理力學參數(shù)見表2。
表2 設計選用的巖土參數(shù)表
為更具有代表性,本文選取A-B 段和G-H 段進行相關設計關鍵技術分析。
3.1.1 A-B 段關鍵技術分析
A-B 段防護措施采用重力式擋土墻和截排水相結合的措施。其墻高3.650m,墻頂寬0.870m,面坡傾斜坡度為1:0.206。采用1 個擴展墻址臺階。其結構示意如圖2 所示。
圖2 A-B 段支擋結構示意圖
計算高度為4 處的庫侖主動土壓力,按實際墻背計算得到:第1 破裂角:33.120 (度),Ea=43.166kN,Ex=40.023kN,Ey=16.170kN,作用點高度Zy=1.333m,墻身截面積=4.945m2,重量=113.738kN。
①滑動穩(wěn)定性驗算?;啄Σ料禂?shù)為0.3,基底傾斜角度=11.31 度,其中Wn=111.529kN;En=23.705kN;Wt=22.306kN;Et=36.074kN。
滑移力=36.074-22.306=13.768kN??够?(111.529+23.705)×0.300=40.570kN。Kc=2.947>1.300,其抗滑移驗算滿足規(guī)范要求。
②傾覆穩(wěn)定性驗算。相對于墻趾點,墻身重力的力臂Zw=1.093m;相對于墻趾點,Ey 的力臂Zx=1.75m;相對于墻趾點,Ex 的力臂Zy=0.983m;驗算擋土墻繞墻趾的傾覆穩(wěn)定性:傾覆力矩=39.356kN·m,抗傾覆力矩=152.607kN·m,K0=3.878>1.600,其傾覆驗算滿足規(guī)范要求。
3.1.2 G-H 段關鍵技術分析
G-H 段防護措施采用排樁錨桿擋土墻+噴射砼+截排水的措施。嵌固點以上立柱高14m,立柱截面形狀為圓形,錨索設置道數(shù)為4 道。墻后穩(wěn)定地面角度數(shù)為53 度[5]。其結構示意如圖3 所示。
圖3 G-H 段支擋結構示意圖
按假想墻背計算朗肯主動土壓力:
Ea=704.186kN;Ex=704.186kN;Ey=0。作用點高度Zy=3.729m。
經(jīng)計算,最不利滑動面圓心位于(-2.54545,-4),其半徑R=20.35743m??偟南禄?714.782kN,總的抗滑力為5275.425kN;土體部分下滑力為2714.782kN,土體部分抗滑力為5207.732kN,筋帶的抗滑力為67.693kN。
其最小安全系數(shù)=1.943≥1.250,整體穩(wěn)定驗算滿足。
3.2.1 支護樁施工
①本次支護樁建議采用旋挖鉆機成孔,支護樁直徑為1200mm。
②支護樁和冠梁混凝土強度均為C30。
③成樁采用間隔2-3 個樁跳挖的方式,倒出的土距樁孔的最小距離應大于6m,并應及時清除,相鄰樁應在澆注混凝土24h 后,再進行成孔施工。
④支護樁成孔施工偏差應滿足下列要求:1)樁位的允許偏差:±50mm;2)樁徑的允許偏差:±50mm;3)樁垂直度允許偏差:±0.5%;4)預埋件位置的允許偏差應:±20mm。
⑤對填土等容易塌孔或流動的軟弱土層,可采用鋼護筒護壁。
⑥鉆孔達到設計深度時,應進行清孔,沉渣厚度應少于100mm。
⑦當成孔過程中遇到不明障礙物時,應查明其性質,且在不會危害既有建筑物,地下管線、地下構筑物的情況下方可繼續(xù)施工。
⑧對混凝土灌注樁,其縱向受力鋼筋的接頭不宜設置在內力較大處。同一連接區(qū)段內,縱向受力鋼筋的連接方式和連接接頭面積百分率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對梁類構件的規(guī)定。
⑨當滲水量過大時,應采取場地截水、降水或水下灌注混凝土等有效措施。嚴禁在樁孔中邊抽水邊開挖邊灌注,包括相鄰樁的施工。
⑩支護樁施工后應及時對其質量進行檢測,其質量檢測應滿足下列規(guī)定:1)應采用低應變動測法檢測樁身完整性,應全部進行檢測。2)當根據(jù)低應變動測法判定的樁身完整性為Ⅲ類或Ⅳ類時,應采用鉆心法進行驗證。
1○冠梁、連梁施工時應將樁頂浮漿、低強度混凝土及破碎部分清除。冠梁混凝土澆筑采用土模時,土面應修理平整。
其擋土墻施工示意如圖4 所示。
圖4 擋土墻施工示意圖
3.2.2 樁間混凝土檔板及腰梁施工
①腰梁及擋土板均采用C30 混凝土澆筑,腰梁及擋土板應分層分段整體澆筑,擋土板一次澆筑高度不宜大于2m。
②下一層擋土板施工應在上一排預應力錨索鎖定后進行。
③腰梁施工工藝。
1)土方開挖:待支護樁及上部結構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0%,方可開挖至腰梁底下0.5m,每次土方開挖厚度不宜超過2m,應分層分段跳挖,分段長度不大于24m[6]。
2)測量放線:用平水儀按施工圖紙的腰梁梁底標高進行放線,支護樁樁身上打上鋼釘做好標記,鋼釘間距不大于15m 一個,在鋼釘上拉水平線便于腰梁植筋及安裝模板。
3)植筋:根據(jù)設計的孔徑和深度要求,用重型電錘在支護樁上鉆孔,用硬毛刷刷孔壁再用干凈無油的壓縮空氣吹出灰塵,如此反復進行不少于3 次。應保證孔壁完全干燥后方可施工。施工后應留有足夠的時間(不少于一天)讓JN-Z 固化,固化期間避免擾動。25℃時,固化1-2 天即可受力使用。
4)鋼筋加工、綁扎:鋼筋制作時,應嚴格按照圖紙和規(guī)范、標準圖集下料,保證鋼筋的規(guī)格、錨固長度、箍筋尺寸、間距等符合要求。鋼筋綁扎時,先劃好鋼筋位置線,以確保鋼筋位置準確,鋼筋綁扎應全數(shù)綁扎,不得跳扎、漏扎,鋼筋綁扎連接長度符合規(guī)范及圖約要求,對于采用雙面搭接焊的,應在鋼筋工程施工前進行工藝檢測,并按每一施工階段不同類型鋼筋進行送檢,焊接時應保證焊綘飽滿,不損害鋼筋筋體,雙面搭接長度不小于5d。鋼筋綁扎完成后應在主筋兩側綁好混凝土墊塊,沿箍筋間距方向每4 跨綁扎1 塊,豎向綁2 塊,以確保保護層厚度及鋼筋位置。
5)模板安裝及拆除:腰梁采用18mm 膠合板安裝,用方條支撐加固。待梁混凝土強度達到50%,且在24 小時后方可進行側模的拆除,模板拆除時應小心不要破壞梁表面混凝土。
6)澆筑混凝土:待鋼筋工程、模板工程驗收通過后,由監(jiān)理方簽字后,方可進行混凝土澆筑工作,混凝土澆筑時,應振搗密實,但不得過振。在腰梁施工縫處,新舊混凝土交界面處應做好鋼筋的預留,保證鋼筋搭接長度,在后續(xù)混凝土澆筑時,應清除交界處混凝土浮漿、松動的石子,以確?;炷恋倪B接。
7)澆水保養(yǎng):混凝土澆筑完成后12 小時內澆水保養(yǎng),保證混凝土面濕潤,養(yǎng)護時間不少于14 天。
其錨索施工示意如圖5 所示。
圖5 錨索施工示意圖
本文以婁底市某邊坡工程開挖為例,首先從設計角度出發(fā),對其各個不同地質條件以及現(xiàn)場狀況等情況分別進行受力的抗滑移和抗傾覆分析,從而確定其最佳經(jīng)濟性的支護形式,隨后對其在施工過程中,各個不同支護形式的施工工序的關鍵性技術進行分析。最終結果表明,在施工完成后,該邊坡情況良好。擬為相關類似工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