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古詩中所描繪的元宵節(jié)盛景是熱鬧且壯觀的。元宵佳節(jié),千門萬戶張燈結(jié)彩,人們紛紛涌上街頭,賞燈祈福,慶祝團圓。街市上,人流如織,燈火如晝,流光溢彩,花燈便成了節(jié)日的主題。正月十五鬧花燈自古便是我國的傳統(tǒng)習(xí)俗。燈籠象征著闔家團圓,紅紅火火,每逢元宵佳節(jié),人們展燈、賞燈、猜燈謎,歡慶節(jié)日來臨。
在童年的記憶中,元宵節(jié)最有趣的就是鬧花燈。那是傳統(tǒng)的手工燈籠,竹篾編的燈籠骨架上糊著極薄的彩色透明紙,底座是一塊小木板,用來安放蠟燭,點亮蠟燭,燈籠便散出彩色的光亮。燈籠的樣式多種多樣,如宮燈、繡球燈、蓮花燈,更有兔子燈、魚龍燈、公雞燈……我還記得有一種可以折疊的彩色紙燈,燈籠展開后是圓柱形的,因為底座是紙板,蠟燭不穩(wěn)固,如果不小心弄倒蠟燭,燈籠便瞬間化為灰燼。孩子們的燈籠多是從集市上買來的,但我最喜歡母親扎的兔子燈,母親的手很巧,扎的燈籠比集市上賣的還好看。
元宵節(jié)夜晚,天一擦黑,我們便迫不及待地挑著燈籠歡快地跑出家門,五顏六色的燈籠在街上流動起來,然后慢慢聚攏,小伙伴興致勃勃地展示自己的燈籠,比誰的燈籠好看、誰的燈籠明亮。月亮悄悄爬上樹梢,月光下,我們提著燈籠歡快地笑著鬧著。最有趣的是看走馬燈,走馬燈由村里巧手的人制作而成,多是宮燈的形狀,燈籠上貼著紅紙剪的小人兒,有騎馬的、有拿刀的,也有《西游記》里的人物。走馬燈懸掛在一片空地上,大人和孩子圍著一起觀賞,蠟燭一點燃,走馬燈便飛快地旋轉(zhuǎn)起來,那些騎馬或拿槍的小人兒也跟著飛快旋轉(zhuǎn),仿佛是人和馬在奔跑,我們圍著走馬燈開心地又跳又笑,鬧到月亮西斜,依舊意猶未盡。
(作者李鳳仙,節(jié)選自《駐馬店日報》2023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