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勇
晨光越過宮墻落下來,寧壽宮花園整肅寧靜,溫暖明媚。
乾隆時期的物質遺產(chǎn)實實在在地留在了故宮博物院,讓我們有幸領略18世紀物質文明的絢麗光華。倦勤齋的裝飾工藝精湛復雜,給修復工作設置了極高的難度。它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令今天的工藝美術大師嘆為觀止。終于,經(jīng)過艱苦的整修,寧壽宮重新開放,紙張、絹緞、夾紗、玉石、木料被重新喚醒。滄海桑田之后,倦勤齋的一切,仿佛都回到了它最初的樣子。輕輕地走進去,光線微微顫動,從空格里透進來,依舊是那么干凈,仿佛人的目光,從起伏繁復的花紋上一一掠過,又仿佛一只手,輕輕地拭去時間的塵埃,也拂去了它曾經(jīng)的快樂與哀傷。
這一刻,才真正是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無驚。
這是皇帝的秘密花園——它真正的秘密是:自建成以后,乾隆一天也沒住過。
誰都不會想到,他時時前往施工現(xiàn)場、親自督造的桃花源,竟然成了一座廢園。
它太小了,而乾隆的心始終是大的。那個習慣了三大殿威武浩蕩的乾隆皇帝,怎么可能習慣這春光搖漾、藤蔓絲纏的微小花園,在這里閑庭信步、臨水自照?
“禪讓”的那一刻,乾隆把自己預想得如堯舜一般偉大。但他其實沒有真正地放棄過權力。
他并沒有按照清朝的禮制在禪位后搬走,而是仍然住在養(yǎng)心殿。朝廷的一切大權,依舊獨攬在他的手中。他給自己攬權的行為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訓政。嘉慶三年(1798),他進行了自我表揚,說:“三載以來,孜孜訓政,弗敢稍自暇逸。”
哪怕離開權力中心一步,乾隆都會產(chǎn)生深深的焦慮。無論這宮殿里有多少風花雪月、蕉窗泉閣、琴棋書畫、曲水流觴,縱然宮殿里植滿了陶弘景之松、蘇東坡之竹、周濂溪之荷、陸放翁之菊,再供幾塊米芾所拜之石,養(yǎng)幾尾莊周所知之魚,配上林逋的老梅閑鶴……宮殿仍舊是宮殿,權力仍然是宮殿的第一主題。風輕云淡,永遠是宮殿的表象;刀光劍影,才是宮殿的本質。乾隆在這宮殿里生活了幾十載,無處不是他的影子、氣息,他已經(jīng)和那些莊嚴的殿堂融為一體。他離不開權謀,就像一個武林高手離不開他的江湖。一個政治家,假如變成了一片閑云、一只野鶴,在威嚴的宮殿里,會顯得不合時宜。
直到閉眼的那一天,乾隆才被抬出養(yǎng)心殿。
假如夢也是物質,會在歲月中變成文物,那么寧壽宮花園,就是收藏殘骸的倉庫。
對乾隆來說,寧壽宮就是一場夢,是水月鏡花,就像倦勤齋“通景畫”上的那扇月亮門,雖是那樣圓滿,卻終究無法踏進去一步。
(摘自《故宮的隱秘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