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逸靜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和表達能力。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并感受其中的思想和情感,教師需要更新教學理念,并引入群文閱讀這一教學模式。通過對比多篇文章,幫助學生積累和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并在后續(xù)的問答中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一、及時更新教學理念,重視群文閱讀
區(qū)別于單篇閱讀,群文閱讀具有以下兩個優(yōu)勢。首先,群文閱讀能夠擴充學生的詞匯量,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激發(fā)他們對文章閱讀的興趣。其次,群文閱讀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需求調整學習進度和方法。對于教師而言,要想更好地展現(xiàn)文章的魅力,引導學生挖掘其中的奧妙,就需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加強對群文閱讀的理解。
以三年級下冊的《小蝦》一課為例,在備課階段,教師需緊扣教材主題,提煉文章的重難點。從教學目標來看,學生需要學會通過批注式閱讀法感受小蝦的特點??紤]到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提前閱讀類似的文章,并設計一張調查問卷。根據問卷內容,學生可以從《麻雀》《螳螂》等文章中選擇一篇進行閱讀。在課堂上,學生將分析小蝦的形象和動作,了解作者對小蝦的感情。在學生掌握了《小蝦》的分析方法后,教師引入另一篇文章《麻雀》,并提出要求:先找出描寫麻雀外貌的句子,再找出描寫麻雀動作的句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句式的特點,還要猜測作者對麻雀的感情。
若想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視角來選擇閱讀材料,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興趣。
二、優(yōu)化閱讀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群文閱讀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掌握具體的閱讀技巧,而是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其中,閱讀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歸納概括能力和分析比較能力。通常來說,培養(yǎng)歸納概括能力具有一定難度,因為它要求綜合考慮多個因素。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時,應幫助他們找到文章的主題,并比較不同文章之間的差異。由于小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弱,所以教師需要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思考過程。
以四年級下冊《繁星(七一)》《繁星(一三一)》和《繁星(一五九)》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圍繞“發(fā)現(xiàn)詩中的美”擬定閱讀任務。根據任務要求,學生首先要品讀三首短詩的格式。學生發(fā)現(xiàn):這三首短詩的字數(shù)都不是固定的。結合學生的這一發(fā)現(xiàn),教師追問:“從韻律上來看,這三首短詩有哪些特點?”通過一系列的引導,學生意識到,這三首短詩無論是字數(shù)還是押韻方式都是不同的。接下來,教師著重從“畫面美”與“情感美”這兩個部分進行講解和分析??紤]到理解的難度,教師可以提前在PPT中羅列出每一首短詩的寫作背景。基于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能夠逐步感受冰心先生在寫作時的情感。
群文閱讀的文章風格有著相似之處,教師在篩選群文閱讀的文章時可以選擇同作者的文章,但這并不代表群文閱讀中的語篇沒有任何差別。教師應從寫作風格和技巧上的差異出發(fā),展開詳細的講解和引導。
三、科學引入信息技術,優(yōu)化成果交流
閱讀成果交流是群文閱讀訓練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高效的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還能借助他人的理解來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閱讀成果交流可以從課堂上轉移到課外的線上和線下交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群文閱讀與信息技術的結合,科學制定多樣化的閱讀任務。有了豐富的書單,學生不僅能提高閱讀能力,還能進一步優(yōu)化閱讀交流的效果。
以五年級上冊《父愛之舟》一課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學生不僅掌握了生字詞,還理解了文章的寫作順序,分析了作者筆下父親的形象。對于父親這個形象,教師可以引入朱自清的《背影》并提出閱讀要求:“文章中出現(xiàn)了幾次‘背影?作者筆下的父親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隨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有的同學分享自己看到的四次背影:第一次“背影”點明了作者對父親的直觀感受,第二次“背影”描繪了父親為“我”買橘子的場景,第三次“背影”描述了“我”望著父親遠去的身影,最后一次“背影”則以虛寫的方式通過對背影的懷念,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深厚情感。其他同學也紛紛分享了自己的觀點。通過生生互動,學生不僅詳細分析了《背影》一文,還借助朱自清寫作時的背景進行了深入分析,掌握了文章的深意。
在閱讀成果交流過程中,教師通常不會給出標準答案,而是提前劃分好閱讀小組。一般來說,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經歷各不相同,在交流過程中會碰撞出更激烈的思維火花。
四、重構評價,優(yōu)化評價方法
群文閱讀不僅是一個思考和交流的過程,還是文本再發(fā)現(xiàn)的過程。受諸多要素的限制,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應秉承“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在教學中注重評價和互動。教師會綜合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進行評價。當學生高質量地完成閱讀任務時,教師應積極肯定其分析方法,并讓他們分享想法。由于小學生對外部環(huán)境和情緒變化較為敏感,因此,積極的評價能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
例如,六年級上冊《金色的魚鉤》一文講述了紅軍長征途中一名炊事班班長牢記囑托,照顧三名戰(zhàn)士過草地,不惜犧牲自己的故事。由于文章具有極其鮮明的時代特色,因此,教師可以緊扣“長征”與“紅軍”這兩個關鍵詞并引入《憶秦娥·婁山關》。教師提出問題:“詞中描述了一個怎樣的場景?”此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詩詞的背景。隨后,學生一邊觀看紀錄片,一邊回顧文字內容。如,學生結合“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等文字分析詩詞內容。有的學生認為,上述文字勾勒出一幅生動的冬夜行軍圖。教師予以肯定并遵循“答案+引導”的方式進行追問?!靶熊妶D有什么特點?”學生逐漸將冬夜行軍圖與雄渾壯闊聯(lián)系起來。
群文閱讀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閱讀。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靈活且具有針對性的評價方式構建自由的溝通氛圍。
總而言之,在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提煉文章內容,劃定重難點,了解學情,預估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擬定相應的書單。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緊扣教學目標,并設計豐富的閱讀活動,通過高效的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幫助學生提升綜合能力,并對群文閱讀產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