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
我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春秋時期,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關于清明節(jié)的來歷,民間傳說是源于介子推。
晉文公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國君,姓姬,名重耳,晉獻公之子。重耳在當上國君前曾被他的兄弟晉惠公追殺,被迫流亡。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陸陸續(xù)續(xù)各奔出路,只剩下少數(shù)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一日,重耳山中迷了路,好幾天都找不到東西吃。重耳絕望地嘆了口氣:“重耳餓死事小,只怕晉國的老百姓沒有好日子過了?!苯樽油埔宦?,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重耳知道這件事后,感動得流下淚來,說:“你這樣對我,我該如何報答你呢?”介子推回答:“我不求公子的報答,只希望公子記得我今天割肉事君的一片忠誠,日后能多關心百姓疾苦,做一個清明的國君?!?/p>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之久,終于回國當上國君,即晉文公。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流亡期間那些跟隨他、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抱不平,他才猛然想起舊事,心中愧疚。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帶人到介子推的老家山西綿山探望。但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jīng)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于是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介子推是個孝子,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燒起時,介子推會背著母親自己跑出來的。
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卻始終看不見介子推背著老母走出來。等火熄滅以后,人們上山才發(fā)現(xiàn),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他發(fā)現(xiàn)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p>
晉文公看罷,便珍重地將這片衣襟放入衣袖中,又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以后,晉文公真的時常把血書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zhí)政的座右銘。
第二年,晉文公又率領群臣到山西綿山祭祀,表示哀悼。行至墳前,發(fā)現(xiàn)這棵被燒死的樹又奇跡般地復活了,已經(jīng)長出了翠綠的嫩條。他折了幾根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這棵樹封為“清朝柳”,把這天定為“清明節(jié)”。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山西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為了紀念介子推的死諫,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非常懷念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jié)日。每逢寒食,北方的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棗餅、麥糕等冷食;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習俗。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