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嘉
京杭大運河,源遠流長,賡續(xù)了深厚的運河文脈。星羅棋布的村落歷盡滄桑,像散落在大運河畔的一顆顆明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更像浩渺煙波里的一朵朵浪花,流連于歲月的記憶里,動情地向人們訴說著古往今來的見聞。
在美麗的北運河畔,有個值得關注的古村落,它的名字叫作榆林莊。走進村子,不論土著還是外鄉(xiāng)來客,都能讓人感受到它的古韻新貌。
因榆樹得名
榆林莊位于通州區(qū)漷縣鎮(zhèn)人民政府北部1公里處,京塘路兩側,距離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qū)十七八公里,與北運河近在咫尺。
當年,榆林莊村北邊有一片榆樹林,和榆林莊的名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清高宗乾隆曾六下江南,都是從通州城北的黃船塢,又稱皇家碼頭乘坐皇家專用的龍舟一路南下。那次,乾隆乘龍舟南下,當龍舟行駛到榆林莊時,乾隆看到一大片結滿榆錢兒的榆樹林,便命停舟登岸,漫步在榆樹林中。忽然,他指著不遠處的村子問大臣劉墉這是什么村,劉墉說叫北樹林。乾隆聽了說道:“你看這些榆樹長得多好,榆錢兒這么多,就叫榆林莊吧?!?/p>
榆林莊西邊有港溝河,北邊有涼水河,村東50米處就是流淌千年的京杭大運河。三面環(huán)水的榆林莊是京杭大運河西岸唯一的堤內親水村莊,享有“運河第一莊”的美譽。另外,連接北京和天津、塘沽的國家一級公路——京塘路從村內穿過,人們把榆林莊形容為“三水環(huán)繞,玉帶纏腰”。
榆林莊自建村以來,父老鄉(xiāng)親為保護大運河、治理大運河,修堤植樹,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史料。
與眾不同的村史館
“歲月滄桑千百輪,運河沙暖絕煙塵。耕田造舍農家事,護水揚帆堤內人。獨有榆林迎帝至,更開金口賜名新。榆錢展望神州夢,敢與桃花爭一春?!?/p>
村史館按時間順序布展,館內懸掛著“中國運河第一莊”的木質牌匾。在村史館還有一些十分珍貴的文獻史料,這是年過九旬的郝闊庭收藏并保存了近二百年的珍貴文獻。
榆林莊所建的村史館,通過文字、國畫、圖片、文獻和老物件,集中展示了榆林莊的村史村情、民俗風情和歷史變遷;集中展示了榆林莊人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和時代風采;集中展示了積厚流光的運河文化和民俗文化,把歷史之根,文化之魂,鄉(xiāng)愁記憶融入到每一件展品中。村史館不僅成為村民們了解村史,展示鄉(xiāng)土文化的平臺,增強了村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而且成為人們了解中國古代文明、傳統(tǒng)文化和大運河文化的重要窗口。榆林莊村史館既是村情民史的“博物館”,也是名副其實的運河文化展館,在北運河畔熠熠生輝。
蒙正學堂
榆林莊在啟蒙教育方面的認識是深刻的,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的同時,十分注重孩子們的啟蒙教育。為此,村里專門建立了“蒙正學堂”,并于2020年10月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
為了辦好“蒙正學堂”,榆林莊組織在職老黨員、退休教師利用雙休日為本村孩子傳授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引導孩子們知家鄉(xiāng)、愛家鄉(xiāng),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蒙正學堂”開辦兩年多來,以小學三年級以下的學生為主體,不僅成為孩子們感知大運河文脈,吸收中華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童稚心靈的場所,而且配合幼兒園、學校和家庭,給予孩子最重要的養(yǎng)正教育,這是開辦“蒙正學堂”的本質和目的,為的是讓孩子們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為他們長大成為有品德、有道德、有擔當的人奠定厚實的基礎。
2021年9月,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專家組來到榆林莊進行考察和調研。2022年7月,“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教育中心榆林莊關愛教育活動站”成立。通州區(qū)漷縣鎮(zhèn)中心小學、東城區(qū)一小等學校還組織師生來榆林莊參觀學習“蒙正學堂”的教育情況。
“運河七帆”
在榆林莊有個遠近聞名的“運河七帆”,是由榆林莊大運河歷史文化研究會里七位主要成員組成的。講好運河故事,挖掘、傳承歷史文脈,留住榆林莊古韻是他們共同的目標。
郝闊庭退休前任北京中級法院三級大法官。他的爺爺郝國璽曾負責運河通州段(小圣廟到馬頭)的管理工作。郝國璽既不是政府委任的官員,也不拿官方的分文報酬,卻承擔著運河沿岸十幾個村莊的植樹護堤、聚眾搶險的重任。
漷縣鎮(zhèn)關工委專職副主任李福和是退休干部,他對漷縣鎮(zhèn)以及榆林莊的歷史頗有研究,并參與了《文化通州》系列叢書之《千年古鎮(zhèn)漷縣》一書的策劃和組織。這本書由通州區(qū)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通州區(qū)漷縣鎮(zhèn)人民政府編輯出版。
在“運河七帆”的成員中,還有四位退休教師,他們退休后仍然不識閑兒,為弘揚大運河文化甘當傳承者。
退休教師董林元酷愛詩詞歌賦和書法,時常向村民和中小學生傳授相關知識。
退休教師、畫家畢德弟在研究榆林莊村史的基礎上,精心創(chuàng)作了國畫《御賜榆林圖》,生動地再現了乾隆當年賜名榆林莊時的生動場景,這幅畫被掛在榆林莊村史館內。
退休教師郝洪博多才多藝,書法、詩詞歌賦、紀實文學、村史研究樣樣精通。他和幾位村民一起千方百計挖掘村史,編輯出版了《大運河畔榆林莊》一書。這本書講述了本村的變遷史,為父老鄉(xiāng)親留住了十分珍貴的鄉(xiāng)愁記憶。
中國老攝影家協會會員、退休教師郝洪德十分喜歡攝影,榆林莊還舉辦了“中國運河第一莊——郝洪德大運河攝影展”。
閆寶林是榆林莊大運河歷史文化研究會的核心成員。他是老通州人,原來住在永順鎮(zhèn)北關的下關村。年輕時當過北大圖書館的管理員和運河印刷廠副廠長,后來搬到榆林莊居住已有十多年了。他十分熱愛大運河文化和文史,榆林莊、漷縣、通州乃至大運河都是他研究的課題。他曾經四次從通州南下到杭州,實地考察和取證,對大運河有著獨特的研究,豐富了運河文化內涵。他還根據《四庫全書》中記載的運河資料和實地考察的成果,整理繪制出了一幅長達36米的畫卷《運河圖》,向世人展示出大運河的風貌。
說到榆林莊的未來,村支書郝洪恩說:“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中,我們要結合榆林莊船閘的開通和美麗鄉(xiāng)村建設,除了堅持已有的做法,還要打造景觀文化一條街、‘榆錢美食一條街等。要以文旅產業(yè)為基礎,繼續(xù)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努力把榆林莊建設成為新時代南北文化融合的中國運河第一莊?!?/p>
在京杭大運河兩岸,沉淀了很多類似榆林莊這樣的古村落,每一個村落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情與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每一位探秘者走進歷史的深處,感受它們各自獨有的魅力。
獨特的地理位置,濃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文化內涵,揭秘了這片土地背后的奇特魅力,也讓榆林莊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運河第一莊。榆林莊和眾多的古村一樣,既有共性,又有個性,不僅是歲月的見證,更是漕運文化和中華農耕文明的縮影。如果你站在岸邊展開遐思,仿佛能聽到漕運時期的船工號子,仿佛能幻化出千帆競渡的場面;它們仿佛描繪著歲月的年輪和生動的歷史畫卷。事實上,此處也在續(xù)寫著傳統(tǒng)與現代融合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