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順利
岔道村隸屬于延慶區(qū)八達嶺鎮(zhèn),位于八達嶺長城腳下,已有450年歷史。古城內花崗巖石板路面,城隍廟、關帝廟、古驛站、臨街店鋪、客棧、四合院等文物古跡處處可見。走進古香古色的岔道,可以領略到明清時期的風土人情。岔道村, 2006年度入選“北京最美的鄉(xiāng)村”;2018年3月,入選北京首批市級傳統(tǒng)村落名錄。2012年12月19日,岔道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門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年)筑岔道磚城,民逾千戶,街市繁華。岔道城有常駐守備1名,把總3名,兵丁788名。城內有驛卒12名。明人王士翹《西關志》載:“八達嶺為居庸之禁,岔道又為八達嶺之藩籬?!痹逭f“如欲敵之絕意于居庸,必先使之無垂涎岔道,未有岔道危而八達嶺無事,居庸不震驚者也”。
岔道城緊鄰八達嶺長城,如今保存尚好。整個古城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中間略鼓,兩端略縮,依山勢而建,北部城建在半山之上。整個城東西510米,南北寬185米,為船形。該城設有東、西城門(原來帶有甕城);北山的邊墻及墩臺代替了城墻;南城墻上設有敵樓。西、東城門的“岔西雄關”與“岔東雄關”門額,均帶有“萬歷三年”(1575年)題款。岔道城墻高約2.6丈(8.5米),由青磚、石條、灰漿、夯土砌筑。城墻頂部墁磚,內低外高。排水槽朝向城內,不給來敵拋繩攀墻的機會,并且可以緩解北方少雨時的旱情。全城總占地面積約8.3萬平方米,由石條城磚、石灰、泥土筑成。城上設有馬道,外側宇墻設垛口、望孔、射口,南城墻有烽火臺2座。城墻的建造分為兩個時期,早期是內夯土,外用石塊加白灰砌筑,晚期又在原城墻外用條石和磚砌筑。
岔道城是北京通往西北的軍事據點和驛站。古人評論稱:“守岔道,所以守八達嶺;守八達嶺所以守居庸關;守居庸關所以守京師?!泵鞒┠辏钭猿善鹆x軍曾經三天未能攻下岔道城,不得不繞道石峽關攻入居庸關,進而攻占北京城。
如今,岔道城南城墻主體尚存,但是垛口、敵樓、箭孔已經全部無存,東、西城門重修了部分外墻、垛口、箭孔,城門洞的石條地面以及城門外的石板橋凸凹不平。西門內大街北側有新修復的關帝廟、城隍廟。廟內有戲樓。城內還有客棧、驛站、三關廟、衙署、清真寺遺址,以及數棵古槐。城墻的南段、東西段較為完整,北城墻塌處較多。其四角現保留有夯實的城臺,南墻中還有兩處馬面。城上設有馬道,外側宇墻設垛口、望孔、射口。西城門外有練兵的校場。還有糧秣、武器彈藥倉庫。城的東北兩側山頂各筑一座堡壘。周圍山峰筑有望敵情的烽火臺。為加強防御,在西關外還建有土邊城垣。城內官井和三棵近200年的古槐樹保存完好(為市二級保護古樹)。
炎炎夏日,這里是休閑避暑的首選之地,這里年平均氣溫低于市區(qū)5℃。岔道周圍山巒起伏,每當秋風習習之日,天高云淡,紅葉滿山,游人可盡情欣賞曾經是延慶八景之一的“岔道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