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繁華與喧囂交織的塵世之中,有一位看似平凡卻綻放著非凡光芒的人物——馮俊霞。她來自鄢陵縣張橋鎮(zhèn)河崗學校,是農村千萬知識女性中熠熠生輝的杰出代表。
1979年,馮俊霞邁著堅定的步伐踏上了教育這條神圣的道路,時光如白駒過隙,匆匆流轉,至今已然過去了40多個春夏秋冬。她絕非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學教師,而是學校600多名留守兒童心中那無比溫暖的“愛心媽媽”。她的愛如春日暖陽,驅散了孩子們心中的陰霾。
馮俊霞,這位信念如磐的共產(chǎn)黨員,始終將使命與責任深深銘刻于心,用實際行動譜寫著黨的宗旨的壯麗篇章。她深知教育乃國家發(fā)展的基石,是培育未來希望之苗的關鍵途徑,于是,她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教育事業(yè),為農村地區(qū)的孩子們帶來了無盡的希望之光與璀璨未來。
家庭,是社會的溫馨港灣;孩子,則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常言道: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那便是“孝、愛、善”。馮俊霞與丈夫張青芳結婚近40年,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相互理解扶持,用心侍奉彼此長輩。
數(shù)十年來,馮俊霞從未與公婆紅過臉。2010年,婆婆不幸患上重度老年癡呆癥,此后,她像勤勞的蜜蜂,不知疲倦地在工作與照顧婆婆之間穿梭;她像溫柔的春風,無微不至地為婆婆端水喂飯;她像和煦的暖陽,耐心細致地為婆婆洗衣擦身。直至婆婆92歲臨終之際,馮俊霞始終如一地陪伴在身側,用無盡的關愛與疼惜,譜寫著孝親的動人篇章。
在娘家,馮俊霞那患有哮喘病且行動不便的父親,也一直由無怨無悔的丈夫悉心照料著,丈夫的付出猶如冬日里的炭火,溫暖了整個家庭。
2000年以前,馮俊霞在村辦小學擔任校長。當時村辦小學的校舍簡陋得猶如風燭殘年的老人,破舊不堪,年久失修,被鑒定為D級危房,面臨被撤并的命運。而學校里80%以上都是父母在外務工的留守娃,想到他們將要在泥濘的道路上艱難跋涉,在嚴寒中瑟瑟發(fā)抖,在酷暑中揮汗如雨地到村外求學,既不方便又不安全,那份沉甸甸的責任猶如巨石般壓在她的心頭,促使她暗下決心" " 她要辦學。與丈夫商量后,他們果敢地決定,即便傾盡所有,也要為這些留守娃重建一個溫暖的港灣。
于是,丈夫毅然辭去銀行穩(wěn)定的工作,成為她的堅強后盾,他們全家共同踏上了這條布滿荊棘的辦學之路。只因馮俊霞深深地熱愛著自己的職業(yè),深深地愛著這些質樸可愛的農村孩子,她的愛如涓涓細流,滋潤著每一個孩子的心田。
然而,現(xiàn)實遠比想象中艱難,建校資金成為橫亙在他們面前的巨大難題。無數(shù)個日夜,無數(shù)次風雨兼程,馮俊霞和丈夫四處奔走,走親訪友,四處借貸,在花光家中本就不多的積蓄后,雙方親人紛紛伸出援手,那一雙雙溫暖的手,就像黑暗中的明燈,照亮了他們前行的道路。她深知“家和萬事興”,也明白“朋友多了路好走”,若沒有家人和朋友的全力支持,便不會有今日的張橋鎮(zhèn)河崗留守兒童學校。
2000年9月,河崗留守兒童學校的新校舍終于在千呼萬喚中落成。在新學期開學典禮上,看著孩子們那如春花般燦爛的笑容、那求知若渴如小鹿般靈動的眼神,望著丈夫那因操勞而消瘦憔悴的面容,回想起自己體重從100多斤掉到90來斤,馮俊霞百感交集,心潮澎湃,猶如洶涌的海浪撞擊著礁石。在師生和眾鄉(xiāng)親面前,她不禁淚流滿面,泣不成聲,那淚水如同斷了線的珍珠,顆顆滾落。那一刻,她深知沒有丈夫和家人朋友的全力支持,就沒有她如此眷戀的這個留守兒童大家園。
猶記得學校創(chuàng)辦初期,馮俊霞夫婦常無暇顧及自己的一雙兒女,只能將他們送到城里的封閉學校。因經(jīng)濟拮據(jù),每月僅給兒子幾十元生活費,兒子每天只能就著咸菜吃饅頭,連菜都舍不得買,以至于落下胃病,每每想起,馮俊霞和丈夫總是滿心愧疚與辛酸,那愧疚猶如沉重的枷鎖,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他們全家人曾擠在教學樓樓梯間,夏天悶熱得如同蒸籠,冬天寒冷得好似冰窖,一住便是6年多。有一年冬天,為了取暖在房間放了個煤爐子,女兒、兒子和侄女竟煤氣中毒了,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整整躺了一個多小時,直到他們查完寢室才發(fā)現(xiàn)并叫醒他們,如今想來仍心有余悸,那后怕就像毒蛇一般啃噬著他們的心。但令人欣慰的是,兩個孩子毫無怨言。大學畢業(yè)后,他們也帶著對教育、對留守兒童的滿腔熱忱,義無反顧地投身農村教學一線。如今,他們全家傾心辦教育,一家人,一輩子,一生只做一件事,用心做教育。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用心才能成就美好。
河崗留守兒童學校已走過24年風雨歷程,現(xiàn)已創(chuàng)辦了五個校區(qū),他們這個大家庭從最初的70多人發(fā)展到如今的1400余人。20多年來,4000多名留守兒童從這里走出,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
鄢陵縣張橋鎮(zhèn)河崗留守兒童學校屢獲殊榮,如“河南省留守流動兒童示范家長學?!薄昂幽鲜∪嗣駶M意民辦學?!薄霸S昌市辦學管理規(guī)范化學?!薄佰沉昕h學校安全工作先進單位”等等,這些榮譽的勛章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學校的前行之路。他們的付出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與肯定,馮俊霞個人榮獲“三八紅旗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師德標兵”等諸多稱號,她的榮譽如同嬌艷的花朵,綻放著絢爛的光彩。他們的家庭在2016年被評為許昌市“最美家庭”,2017 年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2018年被評為全國“五好家庭”,同年還被評為鄢陵縣首屆“文明家庭”,這些稱號如同閃耀的燈塔,指引著更多家庭的方向。
更令人感動的是,畢業(yè)多年的孩子仍不忘給他們寫信、發(fā)信息、留言,春節(jié)?;貋砜赐麄儯H切地稱呼他們“老師爸爸”“老師媽媽”,那聲聲呼喚如同美妙的音符,奏響了愛的樂章。
做人需虛懷若谷,做事要光明磊落,秉持感恩與誠信之念!馮俊霞夫婦的付出也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注與關懷,讓留守娃雖留守,卻不孤單。近年來,各級領導、企業(yè)家、各行業(yè)愛心人士紛紛為孩子們捐款捐物,看到這些,他們再苦再累也都值得了。他們雖處農村,卻得到如此多的愛心幫助,孩子們太幸福、太幸運了,他們享受著快樂學習、強身健體的美好,享受著幸福,自然沒有理由不好好學習,長大后定要報效祖國,回報社會。
“飲水思源”,為感恩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河崗留守兒童學校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向困難地區(qū)捐款捐物,每年向需要資助的孤寡老人和貧困留守兒童家庭送去慰問金和物品。節(jié)假日,組織學生義務打掃敬老院、掃墓、打掃街道、為社區(qū)和老人義演等公益活動。汶川地震時,他們這個留守兒童大家園的師生捐了近6000元,他們家的3名黨員交了3份特殊黨費,共計近萬元。
馮俊霞是一名小學教師,也是一位母親,更是一名光榮的共產(chǎn)黨員。留守兒童是她內心絲絲縷縷的牽掛,她愿用愛點燃一盞心燈,在教育事業(yè)中盡最大能量,多獻一份愛,多發(fā)一份光,共同為我們欣欣向榮的祖國添一份明媚的春光!添一份絢麗的春色!
中國夢是我們的夢,是國家的夢,是時代的夢,也是所有中國人民的夢!她說:“我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為教育事業(yè)盡其所能,做孩子們實現(xiàn)‘中國夢’的引路人和筑夢者,用愛筑起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