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耳
植物,為我們記錄信息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日常寫字、畫畫用的紙,就是利用植物纖維制造而成。在“造紙術”發(fā)明之前,人們已經發(fā)現(xiàn),利用特殊工藝去除樹葉的葉肉,留下的葉脈可以作為“畫紙”。
紙張剛被發(fā)明之初,因為價格昂貴而無法被廣泛使用,一般家庭的孩子依然采摘樹葉來寫作、繪畫。流傳至今,用“葉脈”作畫已經成為一種傳承悠久的民間繪畫藝術,并入選多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葉脈上作畫——稀奇
樹葉是植物身上重要的組成部分,承擔著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它的結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葉片,葉柄和托葉,葉片又包括表皮、葉肉和葉脈。那在葉脈上作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試試看吧!
我國歷代名人都多有利用樹葉來作詩作畫的經歷:唐代詩人柳宗元曾有詩句“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唐代書法家懷素曾種芭蕉萬余株,取葉練字;明代畫家丁云鵬則用菩提葉作《羅漢圖》多幅,“絲發(fā)之間而眉睫意態(tài)畢具”,為佛教藝術之珍品……
LINK
食用堿有一定腐蝕性,葉肉遇到腐蝕性液體會腐爛,經過加熱,腐爛的速度會加快。而葉脈比較堅韌,不易被腐蝕。不要用手直接接觸食用堿,若不慎接觸,可以用家中的食用醋進行清洗。
在制作葉脈畫的過程中,你們用牙刷刷去的是葉肉。葉脈與莖中的導管和篩管相連,就像人體的血管,具有疏導水、無機鹽和有機物等營養(yǎng)物質的功能。對植物而言,葉脈也是支撐起葉面的骨架。因為它質地堅硬,即便長久埋藏于地下也不易腐壞。因此,發(fā)掘出的植物樹葉化石,通常只保留下了葉脈,古生物學家必須以它作為鑒定該植物的依據。
所以,別看葉脈畫薄如蟬翼,卻可以保存上千年,而不朽爛。
準備材料
1.脈絡堅硬的樹葉(如黃桷樹葉、桂花樹葉、石楠樹葉、桉樹葉、茶樹葉等)
2.食用堿、小鍋(避免使用鋁鍋,會被堿腐蝕)、軟毛牙刷、吸水紙巾、一本書、毛筆、顏料
繪畫步驟
1.去戶外拾取質地柔軟、葉脈堅硬且密集的樹葉,從中挑選出沒有蟲蛀和破損,并且葉面寬闊、平整的葉片。
2.將樹葉放入小鍋中,倒入水和食用堿。蓋上鍋蓋,先用大火燒開,然后轉小火慢煮。當水呈現(xiàn)出似中藥般黃綠色,樹葉變成棕黃色或黑色時關火。
3.將煮好的葉子取出,用軟毛牙刷輕輕刷去葉肉,邊刷邊用水清洗,直到露出葉脈(煮好的樹葉柔軟易爛,從背面開始輕輕刷更容易獲取完整的葉脈)。
4.將刷好的葉脈放到兩片吸水紙巾中,再夾入厚書內壓干(不要直接放置在太陽下曬干,這樣葉脈會變得很脆,不利于接下來的操作)。
5.將壓干的葉脈取出,用毛筆蘸取顏料在上面畫出你們喜歡的圖案。
6.你還可以給畫好的“葉脈畫”系上絲線,并裝入塑封袋中,這樣就成了一張葉脈書簽,自己使用或者贈送朋友都是非常特別的。
葉脈衍生了黑科技
我們生活中許多偉大的發(fā)明,都是受到植物的啟發(fā),這就是模仿植物器官功能應用的仿生學。
1851 年,與第一屆世界園藝博覽會同時誕生的英國“水晶宮”,是以鋼鐵為骨架,玻璃為主要材料的建筑,是十九世紀英國的建筑奇觀之一。這座水晶宮的設計靈感來源于浮水植物王蓮,它背面有許多相互交錯的葉脈骨架結構,里面還有氣室使葉子穩(wěn)定地漂浮在水面上,一個35 千克重的人坐在上面也不會掉下來。
工程師們從一片樹葉的葉脈發(fā)現(xiàn)了其交叉網狀的支撐組織肌理,這些對建筑結構的創(chuàng)新設計是十分有益的啟示。1947—1949 年,意大利結構工程師奈爾維和建筑師巴托利設計的意大利都靈展覽館的巨型拱頂就是仿葉脈肌理建造的。
一些跑鞋的鞋面設計同樣借鑒了葉脈的構造,使得柔軟的編織鞋面也具有較強的結構穩(wěn)定性。當跑步沖刺時,鞋的鞋面可以承受并分散沖力,讓鞋面更貼合我們的腳部,防止腳在鞋內滑動。
我國清華大學教授團隊就受到了葉脈結構的啟發(fā),賦予了金屬薄膜200% 的延展性,并嘗試利用在集成式電子皮膚上。這樣可以使聾啞殘障人士精確感受到咽喉部分肌肉運動產生的變化,逐漸學會發(fā)聲并說話。
手機和電腦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設備,但電子產品長時間使用過熱的現(xiàn)象一直存在。就在去年,小米手機推出了一種新的散熱技術——葉脈冷泵散熱技術。它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葉脈的吸水方式,在葉脈冷泵內部精巧地設計了一道道液體回流專用通道,像高速車道一般,將冷凝液體源源不斷地從冷端“抽”至熱端,將以往的無序回流變?yōu)橛行蚋咚佥斔停蟠筇嵘湟貉h(huán)速度,將熱量及時散發(fā)到機身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