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華, 楊晨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yī)院, 湖北 十堰 44209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屬于臨床常見疾病, 主要特征為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 具有致殘率、 致死率較高的特點, 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患者病情進展, 容易并發(fā)呼吸衰竭, 可加劇呼吸困難程度, 危及生命安全[1]。 當前臨床通常采用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COPD 合并呼吸衰竭, 能夠改善患者的通氣功能。 體位護理是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患者重要的護理內容之一, 在促使人機同步、 確保患者吸入足夠潮氣量方面具有顯著效用[2-3]。 但部分患者在無創(chuàng)通氣過程中難以長久維持有效的通氣體位, 這就要求臨床應針對患者實施個性化體位管理。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個性化體位管理聯(lián)合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20 年4 月至2022 年9 月收治的94例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7例。 納入標準: ①符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2018 年)》[4]中對COPD 的診斷, 且合并呼吸衰竭; ②患者及家屬均知悉同意本研究; ③能夠配合完成研究; ④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肺部疾??; ②伴有精神疾??; ③合并傳染性疾病。 觀察組女性23 例, 男性24 例; 年齡50 ~76 (62.69 ± 4.33) 歲; COPD 病程5 ~15 (10.11 ± 1.45) 年。對照組女性22 例, 男性25 例; 年齡50 ~78 (62.63 ± 4.31)歲; COPD 病程5 ~16 (10.14 ± 1.42) 年。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兩組均行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 常規(guī)宣教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相關知識及相關注意事項, 囑其積極配合各項措施; 密切監(jiān)護患者生命體征, 通氣過程中可協(xié)助其調整體位, 并結合其脈搏、 呼吸、 動脈血氣等指標調整通氣相關指標; 定時進行病區(qū)清潔與消毒, 為其營造干凈舒適的病區(qū)環(huán)境。 觀察組實施個性化體位管理: (A) 成立體位管理小組,組內成員包含護士長及責任護士, 組內開展會議, 針對組內成員開展培訓, 內容包含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及體位管理相關內容, 并通過考核的方式確保組內成員均掌握相關內容。 (B) 體位管理: 依據(jù)病情評估患者情況, 結合既往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開展體位管理。 ①體位護理: 通氣過程中, 評估患者體位需求, 予以側臥位或仰臥位; 仰臥體位時, 于患者頭部墊軟枕, 墊高頭部15° ~30°, 協(xié)助其雙手向上, 置于軟枕上, 并于髖、 膝、 踝關節(jié)處墊軟枕; 側臥位體位時, 使用軟枕墊于患者背部, 保持患者胸部與床之間的角度為90°, 胸腔墊軟枕,指導患者伏在胸前軟枕上, 協(xié)助其保持側臥體位。 ②注意事項: 體位管理過程中應注意加強導管護理, 定時更換導管, 并妥善固定導管, 避免出現(xiàn)移位、 滑動等情況; 如患者在更換體位后出現(xiàn)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 不能耐受及生命體征急劇惡化情況, 應停止進行體位改變。 兩組均持續(xù)觀察至患者出院。
1.3 觀察指標①血氣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血氣指標, 包括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 (PaCO2)、 動脈血氧分壓(PaO2)。 ②生活質量: 于護理前后采用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5]評估患者生活質量, 包含呼吸癥狀、 活動受限及疾病對生活影響三個維度, 各包含8 個條目、 16 個條目及26個條目, 各維度均為百分制, 分數(shù)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差。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氣指標護理后, 觀察組PaCO2低于對照組, PaO2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血氣指標比較 ( ± s, mmHg)
表1 兩組的血氣指標比較 ( ± s, mmHg)
組別nPaCO2PaO2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 4 7 69.94±6.21 54.67±5.2257.22±5.74 78.43±6.90對照組 47 70.72±6.33 62.69±5.7157.46±5.60 70.76±6.62 t 0.6037.1070.2055.499 P 0.5480.0000.8380.000
2.2 生活質量護理后, 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 s, 分)
表2 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 s, 分)
組別觀察組n護理前護理后tP 4762.63±8.2471.13±8.854.8190.000對照組4763.06±7.9282.22±9.0110.9500.000 t 0.2586.020 P 0.7970.000
COPD 屬于呼吸系統(tǒng)常見慢性疾病, 病情易遷延不愈、 反復發(fā)作。 呼吸衰竭屬于COPD 常見合并癥, 主要由于患者長期受到氣流阻塞、 通氣功能減退等因素影響, 肺功能受損, 進而引發(fā)呼吸衰竭。 及時予以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對挽救其生命具有重要作用。 當前臨床通常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上加強通氣治療, 以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較為常見, 具有創(chuàng)傷小、 通氣舒適度高等優(yōu)勢, 已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6-7]。 但受機體狀態(tài)、 耐受能力等多種因素影響, 患者易因體位不耐受導致呼吸機管路扭曲、 移位及脫出等不良情況發(fā)生, 影響通氣效果, 這就要求在患者通氣過程中實施有效的體位管理。
個性化體位管理是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結合患者個性化情況發(fā)展而來, 強調充分滿足患者體位需求, 以改善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護理后的PaCO2、 SGRQ 評分較低, PaO2較高, 表明個性化體位管理聯(lián)合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對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較好, 可改善患者血氣指標,提高其生活質量。 分析原因為, 對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體位管理, 強調通過成立小組、 結合臨床實際的基礎上制定具有個性化體位管理措施, 以充分滿足患者的體位需求, 促使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有效進行, 提升通氣效果, 加快患者病情恢復速度。 體位管理過程中予以側臥與仰臥體位指導, 其中俯臥位可借助重力作用緩解肺部壓力, 抑制肺內分流, 而側臥位可促使患者肺組織通氣更加均勻, 且便于促進分泌物引流, 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氣指標[8]。 在患者通氣過程中, 結合患者需求, 定時進行體位改變, 有助于舒張萎縮肺泡, 促進氣體交換, 緩解二氧化碳潴留, 防止氣管堵塞, 保障通氣治療順利開展, 利于改善患者病情, 提升生活質量。 同時, 個性化體位管理實施過程中, 針對導管進行妥善固定與定時更換, 可避免體位更換過程中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保障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 個性化體位管理聯(lián)合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利于改善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氣指標, 提升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