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麗, 魏國平
(南平市第一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 福建 南平 3530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屬于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性疾病, 病因主要為動脈粥樣硬化、 心源性栓塞[1]。 目前臨床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主要行機械取栓或靜脈溶栓治療, 其中機械取栓對患者預后改善效果更好, 但大多數(shù)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術后血壓異常改變[2]。 研究[3]表明,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術后血壓異常改變可增加其他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 影響術后康復, 改變其預后結局。 因此應對機械取栓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術后血壓動態(tài)監(jiān)測, 避免不良預后發(fā)生。 本研究分析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機械取栓治療后血壓異常升高與不良預后的相關性, 為此類患者術后血壓密切監(jiān)測的必要性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 年4 月至2023 年4 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 根據(jù)平均收縮壓水平將患者分為A組 (22 例, 120 ~140 mm Hg)、 B 組 (35 例, 121 ~160 mm Hg)、 C 組 (23 例, 161 ~180 mm Hg)。 A 組男性13 例, 女性9 例; 年齡48 ~82 歲, 平均 (61.17 ± 6.32) 歲。 B 組男性18例, 女性17 例; 年齡47 ~83 歲, 平均 (61.05 ± 6.29) 歲。 C組男性12 例, 女性11 例; 年齡49 ~86 歲, 平均 (61.25 ±6.34) 歲。 三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 (P >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初步擬診后經(jīng)影像學方法確診;②未發(fā)現(xiàn)其他嚴重并發(fā)癥; ③承諾積極配合研究開展; ④自愿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存在器質(zhì)性疾病; ②顱內(nèi)組織惡性病變; ③預計生存期限不足以支持完成研究; ④并發(fā)顱內(nèi)感染疾病; ⑤病歷資料難以統(tǒng)計。
1.3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完成機械取栓治療后均于術后6 h 開始, 每隔1 h 對患者監(jiān)測1 次血壓水平, 儀器采用Spacelabs 90207 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儀, 并根據(jù)多次監(jiān)測結果取收縮壓平均值。在術后24 h 監(jiān)測的收縮壓、 舒張壓、 平均動脈壓結果中, 取最大值與最小值納入統(tǒng)計。
1.4 觀察項目①比較三組收縮壓、 舒張壓與平均動脈壓的監(jiān)測結果。 ②比較三組術后90 d 不良預后、 術后24 h 內(nèi)癥狀性顱內(nèi)出血、 術后90 d 死亡等情況發(fā)生風險。 使用改良Rankin量表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4]評估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情況, 量表總分5 分, 0 ~2 分表示預后良好, 3 ~5 分表示預后不良。 ③分析收縮壓、 舒張壓與平均動脈壓與mRS 評分的相關性。
1.5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行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 使用Pearson 檢驗進行相關性分析;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壓水平C 組收縮壓、 舒張壓、 平均動脈壓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均高于A 組與B 組 (P <0.05)。 見表1。
表1 三組的收縮壓、 舒張壓、 平均動脈壓比較 ( ± s, mmHg)
表1 三組的收縮壓、 舒張壓、 平均動脈壓比較 ( ± s, mmHg)
注: 與C 組比較, *P <0.05。
組別 n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最大值 最小值最大值 最小值最大值 最小值C 組 23 177.43±16.47 162.04±16.58105.33±8.93 95.69±8.94 104.02±11.26 95.45±10.08 B 組 35 157.89±15.33* 141.25±14.03* 94.18±8.47* 84.97±8.79* 93.68±9.44* 87.63±9.33*A 組 22 137.62±14.29* 120.33±12.27* 84.35±7.82* 78.69±8.05* 84.22±9.15* 78.22±8.25*
2.2 預后情況C 組術后90 d 預后不良率、 術后24 h 內(nèi)癥狀性顱內(nèi)出血率均高于A 組與B 組 (P <0.05)。 見表2。
表2 三組的不良預后風險比較 [n (%)]
2.3 相關性分析Pearson 分析顯示, 血壓各指標水平均與mRS評分呈明顯正相關 (P <0.05)。 見表3。
表3 相關性分析結果
機械取栓是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手段, 患者經(jīng)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明顯, 預后結局較好[5], 但部分患者術后可出現(xiàn)明顯血壓異常改變現(xiàn)象, 增加術后風險, 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 研究[6]表明,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靜脈溶栓治療后24 h 內(nèi), 收縮壓與舒張壓應分別控制在180/105 mm Hg 內(nèi)。 溶栓治療期間患者血壓水平過高, 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甚至導致治療失??; 而取栓手術治療后血壓升高則可能會導致組織血流過量灌注, 最終誘發(fā)嚴重并發(fā)癥, 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血壓是影響血流灌注水平的主要指標, 通過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調(diào)控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圍術期血壓水平, 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 同時對其預后結局的改善也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 C 組各項血壓指標最大值與最小值均高于A 組與B 組 (P <0.05), 表明不同血壓范圍的患者血壓指標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存在較大差異,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因手術治療可能會出現(xiàn)術后短時間內(nèi)血壓不可控改變, 因此應注重對此類患者血壓實時監(jiān)測, 根據(jù)患者血壓變化情況采取對應干預措施。 mRS 是目前臨床評估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的常用指標, 量表0 分表示無癥狀, 并根據(jù)患者癥狀嚴重程度將其預后狀態(tài)評估為5 級, 各級均賦予1 ~5 分對應分值, >2 分為預后不良[7]。 本研究結果顯示, C 組不良預后風險高于A 組、 B 組(P <0.05); 三組死亡風險比較無明顯差異 (P >0.05), 表明血壓水平確實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有明顯影響, 但因血壓異常改變直接導致患者死亡的情況較少。 徐常清等[8]的研究選擇90 例行機械取栓治療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 根據(jù)其收縮壓測量結果分為三組, 結果顯示收縮壓更高, 不良預后風險更高, 而三組死亡率比較無明顯差異, 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中,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壓各指標均與mRS評分呈正相關 (P <0.05), 表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不良預后與血壓變化密切相關, 不良預后風險隨血壓升高而增加。
綜上所述, 血壓異常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手術患者術后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 術后24 h 實時監(jiān)測患者血壓可評估其不良預后風險, 幫助后續(xù)治療方案制定與改善, 臨床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