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準, 杜春生, 段偉利, 鄧松旺
(南陽市中醫(yī)院脊柱一科, 河南 南陽 473000)
腰椎管狹窄癥是一種好發(fā)于中老年群體的常見腰椎疾病,且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加速進展, 該病發(fā)病率逐漸攀升, 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1]。 在臨床治療方面, 部分腰椎管狹窄癥患者會選擇保守治療方式, 但有研究[2]表明, 保守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遠期有效率僅為15% ~43%。 開窗減壓術與全椎板減壓術是目前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常見手術方式, 二者各具優(yōu)缺點。 本研究對比分析開窗減壓術與全椎板減壓術對腰椎管狹窄癥患者JOA 評分和遠期預后的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本院收治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80 例,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0例。 對照組男性23 例, 女性17 例; 年齡54 ~77 歲, 平均(65.51 ± 3.48) 歲; 病程2.5 ~9 年, 平均 (5.75 ± 0.64) 年;觀察組男性22 例, 女性18 例; 年齡55 ~77 歲, 平均 (66.15± 3.51) 歲; 病程2 ~9 年, 平均 (5.51 ± 0.60) 年。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 (P >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癥狀體征滿足腰椎管狹窄癥診斷標準, 且經醫(yī)學檢查明確診斷; ②意識清醒, 可無障礙溝通;③對手術方式及相關風險知情同意, 依從性高。 排除標準: ①存在手術禁忌癥; ②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凝血功能異常; ③臨床資料缺失; ④合并重大臟器功能不全或惡性腫瘤。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實施開窗減壓術治療, 進入手術室后指導患者俯臥于手術床上, 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 常規(guī)消毒后取腰部后正中區(qū)域行切開處理。 其后自棘突和椎板上將骶棘肌進行剝離處理, 將雙側椎板充分暴露在術野下, 然后將相鄰椎板上下部分咬除, 以狹窄范圍為依據將關節(jié)突內側半咬除, 但將外側半關節(jié)突保留, 如此可擴大神經根管, 防止整個關節(jié)突被咬除, 充分松解減壓神經根, 其后用椎弓根釘固定, 規(guī)范留置引流管后按步驟縫合切口。 兩側開窗減壓術操作方式相同。 觀察組行全椎板減壓術, 麻醉方式和手術入路與對照組相同, 將棘突旁筋膜行切開處理, 使棘上、 棘間韌帶充分顯露在視野下,于癥狀較重一側骨膜下將肌肉剝離、 牽開。 從基部鑿開減壓節(jié)段的棘突, 其后將韌帶和棘突合體向對側牽拉, 將一側椎板切除后, 向相鄰及對策椎板潛行擴大切除, 充分加壓神經根, 手術后續(xù)操作方式與對照組相同。
1.4 觀察指標①VAS、 JOA 評分。 于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VAS)[3]評估患者疼痛情況, 滿分10 分, 評分越高則疼痛程度加重; 于治療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JOA)[4]評估患者功能障礙情況, 滿分29 分, 評分越高則功能障礙越低, 病情恢復越佳。 ②并發(fā)癥。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創(chuàng)口感染、 隱形腦脊液漏、 頭暈、 神經根外模撕裂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③追蹤隨訪1 年, 比較兩組患者的恢復優(yōu)良率。優(yōu): 患者下肢麻木、 疼痛癥狀消失, 行走無異常; 良: 患者下肢麻木、 疼痛癥狀改善, 稍有跛行, 可正常行走, 負重后有腰痛感; 差: 患者治療后癥狀無改善[5]。 優(yōu)良率=(優(yōu)例數(shù)+良例數(shù)) /總例數(shù)× 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VAS、 JOA 評分治療后, 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VAS、 JOA 評分比較 ( ± s, 分)
組別nVAS 評分JOA 評分治療前06.21±1.37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 41.23±0.5211.40±1.59 23.44±2.68對照組 406.23±1.392.89±0.8711.41±1.61 17.22±2.01 t 0.06510.3580.02811.743 P 0.9490.0000.9780.000
2.2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n (%)]
2.3 恢復優(yōu)良率兩組恢復優(yōu)良率比較無顯著差異 (P >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恢復優(yōu)良率比較 [n (%)]
腰椎管狹窄癥是骨科臨床上發(fā)病率較高的病癥, 癥狀較輕者通常采用針灸、 骨盆牽引等保守治療, 但部分患者保守治療效果不佳, 隨著病情進展和癥狀加重, 需采取手術治療[6]。 開窗減壓術和全椎板減壓術是兩種常用于腰椎管狹窄癥治療的手術方式, 能夠顯著改善患者下肢麻木、 疼痛、 跛行癥狀, 但二者均具有各自優(yōu)缺點。 開窗減壓術主要是以患者病癥嚴重程度與病變大小為依據, 合理制定開窗手術切口長度, 但由于創(chuàng)口較小會增加手術難度, 導致神經損傷、 減壓不充分情況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 全椎板減壓術手術操作方式簡單, 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棘突組織, 并進行良好固定, 可最低限度減少關節(jié)突切除率, 擴大神經根管與中央椎管, 從而縮短手術時間, 提高術后患者脊柱結構穩(wěn)定性。 但該術式將病變部位棘突韌帶復合結構與全椎板行完全切除處理, 會在較大程度上損壞患者脊柱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和脊柱結構, 也會影響遠期預后情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后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 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 (P <0.05), 提示與開窗減壓術相比,全椎板減壓術更利于緩解患者術后疼痛, 促進病情康復, 與羅玉華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 另外,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P <0.05), 表明全椎板減壓術可有效降低腰椎管狹窄癥患者術后并發(fā)癥風險; 術后隨訪1 年, 兩組恢復優(yōu)良率比較無顯著差異 (P >0.05), 表明開窗減壓術和全椎板減壓術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遠期預后較好。
綜上所述, 全椎板減壓術與開窗減壓術在腰椎管狹窄癥臨床治療中均可取得理想的遠期預后效果, 但全椎板減壓術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和并發(fā)癥風險, 促進病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