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宇
摘 要:德化窯是我國南方著名的非官窯窯場之一,主要以燒制白瓷為主,同時兼燒青釉瓷及釉下彩。其燒制瓷器的歷史源遠流長,但真正形成自己獨特燒制瓷器風格當屬宋代以后。在此時期,德化窯在不同朝代的不同地區(qū)雖然都燒制白釉瓷,但不同階段燒制出的白釉瓷的瓷胎、釉層的質地和顏色均有細微的不同。文章主要以已發(fā)掘的德化窯址及出土器物標本作為對象進行研究,總結德化窯瓷器胎釉原料、窯爐及窯具的發(fā)展和演變規(guī)律,以揭示宋代以后德化窯瓷器發(fā)展的科學技術內涵。
關鍵詞:德化窯;燒制工藝;演變與發(fā)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31
福建德化坐落于福建省中部地區(qū),四周環(huán)山,河流眾多,森林資源和高嶺土礦非常豐富,這造就了德化窯得天獨厚的瓷器生產條件。德化窯是我國南方地區(qū)頗負盛名的地方窯場。德化在新石器晚期開始燒造陶器。唐朝時期的《陶業(yè)法》記載并傳授制陶工藝,但此書現(xiàn)已失傳,因此說唐五代時期德化已開始燒制瓷器的證據(jù)稍有不足。宋元時期青白瓷大量出口外銷至東南亞地區(qū),尤其是在菲律賓發(fā)掘的遺址和墓葬中最多。明代德化窯的燒制達到巔峰,這一時期的德化窯瓷器釉色白如凝脂,胎質細膩,大量出口歐洲國家。以其特有“象牙白”聞名中外,法國人稱其為“中國白”,是中華陶瓷燒造史上的藝術珍品。清代后期,因為“閉關鎖國”政策,依賴出口貿易的德化在社會經濟中開始由盛轉衰,白瓷的原料加工和制作工藝已經不如前朝。除白釉瓷外,德化窯還燒制青白釉、釉下彩和黃黑釉瓷器。本文主要以已發(fā)掘的德化窯窯址及器物標本為對象進行研究,以揭示宋代以后德化窯瓷器發(fā)展的科學技術內涵。
1 德化窯不同時期的質地類型
不同時期的德化窯器物,其器型和胎釉是不同的。通過研究碗坪侖窯、屈斗宮窯和祖龍宮窯遺址出土的器物標本發(fā)現(xiàn):宋元時期所燒青白瓷釉色偏白泛青,瓷胎的透光度不如明代,主要以刻花、劃花紋裝飾。器物以日用器皿為主,有碗、盤、碟、盒、壺等。其中盒子多見,式樣有圓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種,蓋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紋飾(圖1、圖2)。明代白瓷發(fā)展達到巔峰,胎質致密,透光度極好,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迎光透視可見釉中隱現(xiàn)粉紅或乳白色,故被稱為“豬油白”“象牙白”,德化窯因此聞名于世。器型除保留前朝的常見器型外,還增加了佛像和人物雕塑,如白瓷觀音、達摩塑像等。這些塑像胎釉渾然一體,不僅面部刻畫細膩,衣紋深而洗練,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性格。這類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張壽山等人的印記(圖3、圖4)。清代德化白瓷與明代白瓷的區(qū)別在于釉層微微泛青,與明代器物相比,釉的質感較硬(圖5)。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就是胎釉和燒制工藝的演變。以下我們通過對胎釉進行化學分析以及從窯爐和窯具的演化發(fā)展來解釋此現(xiàn)象。
2 瓷土原料的改變
陶瓷分三相,即晶相、氣相和玻璃相,這是陶瓷的基本屬性。晶相是陶瓷晶體結晶的微觀結構,由晶體中高分子鏈的構象及其排布所決定。玻璃相又稱為冷液相,陶瓷顯微結構由非晶態(tài)固體構成的部分,存在于陶瓷的晶粒與晶粒之間,起著黏合的作用。氣相是指陶瓷組織內的氣孔。氣孔可以是封閉的,也可以是開放的。從本質上看,德化窯瓷器不同時期的主要區(qū)別在于三相的不同。
德化境內山地眾多且多為瓷土礦山?!兜禄h志》記載:“泥產山中,穴而伐之,便出之。”中國著名地質學家高振西對德化地區(qū)調查后指出,德化的瓷土都是由石英斑巖或長英巖等富含長石的巖石風化后形成,多呈脈狀不規(guī)則形狀,主要產生于白堊紀的火山巖中,近地表的部分風化程度較深,可以制作瓷土(胎),深處的部分風化程度較輕,可以制作釉料。此調查報告也驗證了《德化縣志》的記載。
通過對碗坪侖窯中出土的北宋和南宋的陶瓷標本、屈斗宮窯出土的元代和清代陶瓷標本以及祖龍宮窯出土的明代陶瓷標本進行化學分析發(fā)現(xiàn):宋代以后德化窯陶瓷的瓷胎中二氧化硅的含量在71%~78%間波動,氧化鋁則在16%~22%間變化。這兩種物質的含量并沒有太大的波動,也沒有規(guī)律可循。這說明德化瓷器在近千年來的制瓷歷史中,德化當?shù)氐闹拼晒と瞬⒉辉谝獯赏猎系母淖儗Φ禄G瓷器的特征帶來的影響。因此可以認為德化窯瓷器在它的整個燒制歷史中,始終采用原始瓷土作為生產原料,未加入新的材料,即通常所說的“一元土配方”。
各時期德化窯瓷片標本的瓷胎透光度不同,在研究瓷片標本后發(fā)現(xiàn),二氧化硅和氧化鋁比例的改變直接導致了這一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德化瓷工采集高嶺土礦后,經過水碓的作用將礦石舂搗成粉,在水池中經過沉淀后,上層漂浮的是軟土,下層沉淀的是硬土,氧化鋁的分子量大于二氧化硅,故氧化鋁沉淀在池底,這一工藝將二氧化硅和氧化鋁分開。將軟、硬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通常是軟三硬七,此技術可以解決原生高嶺土礦所制瓷器燒制過程中不耐高溫、易變形的缺點。需注意的是,淘洗次數(shù)越多,雖然能提高氧化鋁的含量使其不易變形,但也會提高三氧化二鐵的含量,這對于制作精良的白瓷來說是致命的傷害,所以說并不是淘洗的越精越好。另外,瓷胎中三氧化二鐵的含量非常低,含量為0.3%~0.6%,這是歷史上其他任何窯口瓷器都沒有的特征。氧化鉀的含量高,通常約占5%,而明清時期高于6%。鉀長石含量的增加,直接提高了瓷胎的玻璃相,使瓷器透光度變強。由此可見,德化古代制瓷工人雖不在意瓷土原料的選取,但對瓷土加工技術的改進卻影響著德化窯瓷器瓷胎的質地。
3 制釉工藝的改進
德化瓷土資源豐富,瓷土直接摻入釉灰和石灰石即可作為釉料。通過對蓋德碗坪侖窯、屈斗宮窯和祖龍宮窯三個窯址的器物標本釉層進行化學分析,可以看出德化瓷的釉料也分成兩個類型:一類是氧化鈣的含量大于10%,大概范圍為10%~12%,氧化鉀的含量少于5%,這類釉料屬于鈣鉀釉的類型;另一類氧化鈣的含量在6%上下變化,氧化鉀的含量多于氧化鈣,屬于鉀鈣釉的類型。這些成分改變的原因是制釉工藝不斷進步的結果。同時也說明德化窯的制釉工藝隨著時代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在宋元時期,主要是以鈣鉀釉為主,但在明清時期,又以鉀鈣釉為主。這種變化對釉的影響是很大的。鉀元素含量的增多可以明顯提升釉的高溫黏度。這對防止釉料在高溫時的流淌性以及增加釉面的光澤度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對明清時期生產的陶瓷雕塑非常必要。這種高鉀含量的氧化硅制玻璃釉,搭配上半透光的瓷胎,使德化白瓷呈現(xiàn)出玉石的質感。這種鮮明的特色可以讓人們直接區(qū)分德化窯和其他窯口的瓷器,例如北方邢窯和定窯生產的高氧化鋁含量白瓷,它們僅僅使用白色的釉料來掩蓋粗糙的瓷胎。受益于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德化高嶺土礦三氧化二鐵含量極少),讓德化白瓷在中國古代的陶瓷工藝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梢哉f,釉料成分配比的改變,對德化窯器物質地特征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
4 窯爐結構的優(yōu)化
1976年,在對蓋德碗坪侖窯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兩座損壞嚴重的窯址,從窯址中遺留的器物來看,其中一座窯址屬于北宋時期,另一座屬于南宋時期。雖然無法看出它們的尺寸和角度變化,但根據(jù)殘存的窯基形態(tài)可判斷屬于龍窯,屬于平焰式窯爐。龍窯建造在山坡上,窯口位于下方,煙道位于上方。由于有高度差,這就對火焰形成了吸力。圖6為龍窯的火焰走向示意圖(平焰式)。同年在對屈斗宮窯址進行發(fā)掘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座形態(tài)保存相對完整的元代窯址,此窯依山而建,傾斜角度為12~22°。它的外形依舊和龍窯相似,平面呈長方形,但內部用磚砌筑了多道擋火隔墻,將一座完整的龍窯分為17個大小不同的窯室,隔墻的底部開多個孔洞,使前后窯室相接,故將此形制的龍窯命名為“分室龍窯”,當?shù)厝艘卜Q此窯爐為“雞籠窯”。
明代以后,又出現(xiàn)了階級窯。它是由原始龍窯經過分室龍窯而逐漸演化改進的一種較為科學合理的半倒焰式窯爐。階級窯同樣是在山坡上修建的,但是要比龍窯的傾斜角度更大。它由多個獨立的窯室組成,各個窯室之間按序連接,呈一條直線。上邊的一層窯室高于下層的窯室。每個窯室前邊都有一個火膛,相鄰窯室之間的火墻下部開有通火孔,將兩個窯室互相連接。實際燒窯時先燒制最底部的窯室,待此窯室的器物燒制成功后,再燒制下一個窯室。按照順序依次燒制,火焰會沿著火膛竄至窯室頂端,隨后由火墻下部的火孔吸引進入下一窯室,經由最后窯室的煙囪排出。這種經過改進的窯室相比傳統(tǒng)的龍窯可以更好地節(jié)約燃料,提高窯室的溫度,控制窯室內的氧化還原氣氛,并且可以增加單次燒制的產量,比龍窯更具有優(yōu)越性。在燃料的選取上,德化窯只使用松木,松木天然油脂含量高,相對于其他的木材,可以更好地達到燒制溫度,這也得益于德化縣豐富的自然森林資源。圖7是階級窯的火焰走向示意圖(半倒焰式)。
縱觀發(fā)掘出土的德化窯瓷器標本,不難發(fā)現(xiàn)德化窯器物在不同時期外觀顏色上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白色中透露出微微的青色,即青白瓷;第二類是白色中微微泛黃,即象牙白。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最主要原因是燒窯時窯內的氧化還原氣氛。德化窯瓷器釉料中含有三氧化二鐵,此物質在還原氣氛時,極容易轉化為低價態(tài)的鐵元素,呈現(xiàn)青色;在氧化氣氛時,很難轉化為低價態(tài),故呈黃色。因為釉料中含有很少的三氧化二鐵,所以只會呈現(xiàn)淡淡的青色或黃色。宋代以前,德化窯瓷器都是在龍窯中燒制的,由于窯室構造的原因,恰當?shù)目刂七M氣量,如適當?shù)年P閉進氣孔洞,窯室內部形成缺氧狀態(tài),就會形成還原氣氛,容易燒出還原焰。同時火龍窯的冷卻速度也很快,器物都泛青色,所以龍窯適合生產青瓷或青白瓷。明代以后,由于窯工對火龍窯的改進,制造出了階級窯,燃料燃燒極為充分,更容易燒出氧化焰,這就使德化窯瓷器呈現(xiàn)出獨特的風格,即“象牙白”。如果這種顏色再深一些,就會微微泛紅,這種顏色被稱為“孩兒紅(像嬰兒皮膚一樣的顏色)”,這是極其珍稀的顏色。由此可見,窯爐結構的改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德化窯器物的特征。
5 窯具的改進
窯具的改進通常也影響著一個窯廠的燒制水平。窯具包括托盤、托柱、支釘、墊圈和匣缽等。在清理發(fā)掘碗坪侖窯遺址的北宋堆積層時,發(fā)現(xiàn)最多的是托盤和托柱(圖8)。這類窯具是燒制盒類器物的專用器物。燒制時把托盤、托柱一起疊放,上面放置待燒的盒子。一般可以堆疊5個左右。這一層的堆積沒有發(fā)現(xiàn)匣缽,說明當時的燒制工藝是讓器物直接接觸火焰燒制,此工藝容易使器物上落柴灰,導致潔白無瑕的白瓷出現(xiàn)黑點瑕疵,并且火焰直接接觸器物,會使器物受熱不均勻,器物容易變形。在南宋的堆積層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匣缽,沒有發(fā)現(xiàn)北宋時常用的托盤和托柱。同時發(fā)現(xiàn)了墊圈,這是專門燒制芒口瓷器的輔助工具。實際操作時,將待燒的器物倒扣在墊圈上,整體放在匣缽中,依次疊放,匣缽層層相疊。說明南宋時期德化窯場普遍采用芒口覆燒工藝,此工藝避免了器物與火焰的直接接觸,使器物受熱均勻,并且不易落灰。覆燒工藝進一步使器物不易變形,可以生產更加輕薄的器物;在對屈斗宮的窯址進行發(fā)掘時,在元代的堆積層中發(fā)現(xiàn)大量燒制芒口瓷器的墊圈,匣缽的種類也變得豐富起來。說明元代時期的德化窯燒制工藝在宋代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并有所發(fā)展。同時也發(fā)現(xiàn)各類墊缽,這種異形匣缽的使用可支撐匣缽的擺放。此外還發(fā)現(xiàn)少量的托盤和托柱,這是燒制口沿和底部無釉的碗碟等器物時使用的。
6 結論
德化窯經過近千年的發(fā)展,在瓷土的選擇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在釉料配方的比例上,三氧化二鐵變少,氧化鉀含量增加,氧化鈣逐漸減半,鈣鉀釉向鉀鈣釉過渡,使德化窯瓷器透光度增強,玻璃相變高。再加上窯工對窯爐形制的改進,讓德化窯瓷器在氧化燒制氣氛或中性燒制氣氛中,保證了器物可以穩(wěn)定地形成“豬油白”或“象牙白”的獨有特征,這種平焰式窯向半倒焰式窯的發(fā)展,是窯爐發(fā)展史上的一個突破,也是窯爐技術進步的標志。匣缽的使用使這種“白”更加“一塵不染”。從德化窯器物的各種物理性質來看(白度、密度、吸水率、玻璃相、氣相等),后期的德化窯白瓷擁有相當高的品質,與當代燒制的瓷器一般無二。
參考文獻
[1]栗建安.德化明代窯址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掘[C]//郭景坤.02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
[2]李偉東,魯曉珂,粟建安,等.德化窯白瓷的科學研究[C]//王龍根,周健兒.12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2012.
[3]德化古瓷窯址考古發(fā)掘工作隊,《屈斗宮窯址發(fā)掘簡報》編寫組.福建德化屈斗宮窯址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9(5):51-61,103.
[4]李清臨,孫燃.中國古代陶瓷窯爐分類淺議[J].江漢考古,2017(6):61-70.
[5]李家治.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人文分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