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況紅梅 于海濤
腦卒中(俗稱中風)患者常伴有意識障礙,吞咽困難等癥狀。臨床通常給予腸內營養(yǎng),為患者提供完全、有效的營養(yǎng)支持[1]。但腸內營養(yǎng)常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感受寒濕之邪,使腸胃氣機受阻而發(fā)生泄瀉,患病率高達37.5%[2],腸內營養(yǎng)不能達預期目標,不僅增加患者營養(yǎng)風險,而且不利于改善患者病情,延長恢復時間。對神闕行隔姜灸能夠治療寒濕所致的腹瀉[3-5],而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能充分發(fā)揮中醫(yī)學與皮膚吸收藥物的電離子作用。將電極放置在穴位上,利用其產生的熱量,將藥物傳遞并滲透至皮下,具有良好的吸收效果[6,7]。本研究利用神闕隔姜灸和中醫(yī)定向透藥技術,治療重癥腦卒中患者由腸內營養(yǎng)引起的寒濕泄瀉證,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患者9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8例。2組性別、年齡、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8]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9]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診斷為腦卒中,并經頭顱CT掃描或MRI證實。根據《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10]及《現代胃腸病學》[11]的標準確立腹瀉診斷:大便性狀改變,呈稀便、水樣便,次數比平時增多,>3次/d,糞便量>200 g/d,水分超過糞便總量的85%。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2]、《中醫(yī)內科學》[13]。主癥:瀉下清稀,甚至如水樣,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次癥: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或兼有惡寒發(fā)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且病情危重;②行腸內營養(yǎng)并發(fā)腹瀉,經中醫(yī)辨證為泄瀉寒濕證;③年齡≥18歲;④患者及家屬同意參加。
1.4 剔除標準①患有胃腸道疾病;②伴有嚴重的內分泌和代謝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慢性心肺功能不全及肝腎功能衰竭;③中醫(yī)定向治療禁忌:孕婦、皮膚大面積潰破、對中醫(yī)電極片過敏。
1.5 脫落標準:①患者及家屬中途放棄并退出試驗;②未按療程規(guī)律治療或治療療程未滿3 d致療效無法判斷;③經專業(yè)判斷,患者出現其他癥狀,不適合繼續(xù)接受治療。經選定入組后,因為以上任意一條而導致最終未完成治療的患者,即視為脫落。
1.6 方法
1.6.1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的護士進行腸內營養(yǎng)操作,營養(yǎng)液均選用腸內營養(yǎng)混懸液康全甘[紐迪希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批號:101341676,規(guī)格:500 ml/瓶],使用腸內營養(yǎng)泵在室溫下持續(xù)輸注,營養(yǎng)液輸注速度由30~50 ml/h開始,輸注總量應達到1000~1500 ml/d。對照組在常規(guī)腹瀉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胃管入蒙脫石散(浙江仟源海力生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11021,規(guī)格:3 g/袋)每天3次,每次1包;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批號:22120220106,規(guī)格:210 mg/粒)每天3次,每次2粒。觀察組采用神闕隔姜灸聯(lián)合定向透藥療法。隔姜灸每日1次,每次30~40 min;定向透藥治療每日1次,每次20 min。2組分別治療7 d,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3、7 d后大便次數、性狀及顏色變化。
1.6.2 觀察指標大便性狀積分: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4],制定泄瀉-寒濕證,癥狀分級量化表,根據泄瀉輕重分為重度、中度、輕度、無癥狀4個等級,分別為3、2、1、0分。于用藥前后記錄在統(tǒng)一表格內。
1.6.3 療效評定標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4]和相關參考文獻[15],制定泄瀉-寒濕證治療后的療效評分標準,細則如下:臨床治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5%;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療效評分=(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患者例數×100%。收集各項觀測指標,數據經雙人核對后錄入電腦。
2.1 大便性狀積分治療前,2組患者大便性狀積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第3天、第7天大便性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3天、第7天,觀察組大便性狀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大便性狀積分比較 (分,
2.2 臨床療效治療7 d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2.08%(25/48),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5.42%(41/48),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腦卒中患者治療時間長,能量消耗大,在腸內營養(yǎng)過程中常因??萍膊〉奶厥庑?例如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發(fā)生變化后影響胃腸道功能,引起腹瀉[17]。神闕是任脈要穴,通達周身經脈,有“臍通百脈”一說[18],其功效有:回陽救逆、理腸止瀉、制約膀胱、溫經通絡、調和氣血。研究表明,灸神闕簡便易行,是治療腹瀉、腹痛的常用方法[19]。隔姜灸是在特定的穴位或治療部位上放置新鮮切片的生姜,于其上點燃艾炷灸之。生姜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而艾絨具有逐寒、溫中、祛濕的作用,氣味清香,容易燃燒,火力溫和,將艾炷燃于姜片上,對穴位產生溫熱作用,通過經絡傳導于臟腑,艾灸和生姜的雙重功效恰好能針對泄瀉的病因進行治療,達到溫經散寒、行氣活血、補益脾胃、扶正祛邪的作用[20]。近年來不少醫(yī)家應用隔姜灸治療腹瀉,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李悅等[21]采用針刺配合神闕隔姜灸治療肝郁脾虛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有效率達91.5%。孫丹莉[22]通過臨床研究,對艾滋病腹瀉患者選取神闕、足三里、關元行隔姜灸,亦達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操作簡單,其中藥電極片可以產生強大的熱能,迅速將藥物傳遞并滲透到皮下,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夠有效地改善經絡循環(huán),清熱解毒,促進水分的排出。研究均表明,應用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治療小兒腹瀉有助于快速改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康復[23,24]。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隔姜灸聯(lián)合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7 d后,重癥卒中患者由于腸內營養(yǎng)導致的寒濕泄瀉癥狀明顯改善,其中觀察組改善更為顯著。證明實施隔姜灸聯(lián)合中醫(yī)定向透藥的療效是顯著的。同時,隔姜灸聯(lián)合中醫(yī)定向透藥法操作簡單,利于各級醫(yī)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