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安理,字履泰,號靜圃,別號象山,晚自號非非子,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舉人,先后任黎平府永從縣訓導,山東濟南府長山縣知縣,世稱長山公。
黎家家教嚴謹,培育了一大批人才,子孫中黎恂、黎愷、黎兆勛、黎兆祺、黎庶 昌、 黎 汝 謙、 鄭 珍( 外孫)、王青蓮等數(shù)十人“多以文行知名”。近代外交家薛福成評價其為黎氏“為黔右族”奠定基礎,近代書法家張裕釗評價其將黎氏推至“極至”。我省著名學者黃萬機先生評價其于沙灘文化有“大輅椎輪之功”,《遵義市志》稱其為“沙灘文化奠基人”。
勤儉持家 嚴以修身
黎安理出生在窮困之家,因父親常年在外設館授徒,母親多居外家,幼時即承擔各種家務。二十三歲時,父親去世,黎安理就獨自承擔起一家數(shù)十口生計,負責處理家中生老病死、婚喪嫁娶事務。故而黎安理在設館授徒之余,又兼“業(yè)醫(yī)售藥”,冬天散館還得到遵義蝦子、湄潭、綏陽等地進行貨物貿(mào)易,《遵義府志·黎安理傳》說他“醫(yī)卜星相逐什一,無不業(yè)”。但即便如此,黎安理也常陷于窘迫之中?!堕L山公年譜》(后文簡稱《年譜》)記述,黎安理 25 歲時因“會期爽約”,被債主數(shù)人“齊至館逼索”,義憤填膺,以致吐血患上癆病。其兩次入京會試,至京時盤纏都幾乎用盡,只能“售醫(yī)以度日”,四處借貸乃得還。
生活窘迫、處境艱難,黎安理卻沒有放松修身與學業(yè)。《年譜》記述,黎安理?!皶冮孕揭棺x書”,遇不能至館課讀,則白天構(gòu)思腹稿,晚上燃燈謄寫,“至館呈先君改正”。后來中了秀才,也常利用授徒之余,用心功課,燃膏繼晷以讀,“或至通宵達旦”,并向有名望的老師“請題目” “呈文就正”。
因此,黎安理七八歲時已熟讀五經(jīng)等蒙學內(nèi)容,十歲掌握四書要旨典故,而且“作文成篇” “晌午領題,午刻即成卷”。17 歲時就考中秀才,29 歲已中得舉人。
堅守孝悌 講求仁義
黎安理一生備歷險艱,幼年多受災病,幾次“幸得不死”;稍長又遭繼祖母虐待,“每日未嘗獲一飽”,?!叭甜嚥桓已浴?。但黎安理始終堅守孝悌、講求仁義。
對父母秉持“事親以得歡心為本”,堅守“父母在,不遠游”,41 歲時母親年老衰暮,“不敢遠離,故館近地”,以便定期省視。對祖父母侍奉守喪、親力親為,祖父去世“親自易簀”(換竹席),買棺、入殮、埋葬等“皆自經(jīng)營”;對繼祖母“一飲一食皆余奉養(yǎng)”,侍奉近 50 年,壽至 90 余。
對幼弟則督促功課、耐心教導。對不求上進的三弟黎上理,既督促功課,又寬容其叛逆行徑,幫助其撫養(yǎng)幼子。對友人真誠相待,盡心竭力。對族人則盡心幫忙,鄭珍《外祖靜圃黎府君家傳》說他“族若戚,咸厚資之”。因“至孝大節(jié)”,《清史稿》將其列入“孝義傳”。
教育為先 培養(yǎng)后學
黎安理生于耕讀之家,先人傳《周易》,祖父和父親也都重視教育,故而家學甚嚴?!赌曜V》記述,黎安理的父親在其 4歲時就將他攜至館旁聽,5 歲時就“以竹簡書《論語》數(shù)行授余記誦”,7、8 歲就用自編教材教授五經(jīng)、《小學》。
黎安理重視對后輩的教育。
對兒子黎恂、黎愷在學業(yè)上嚴格督促, 《續(xù)遵義府志》記述“(安理)年四十余,惟授徒自給,故督恂甚嚴”。《遵義府志》中也記述黎安理送 16 歲的長子黎恂入府學拜謁先師一事。更為重要的是,黎安理重視言傳身教,在各種事務中去磨煉他們?!赌曜V》記述,黎安理 55歲時家人與族人糾紛,長子“率數(shù)人欲與爭斗”,他一邊阻止,一邊“以理諭之”。后來黎恂、黎愷也都不負厚愛,長子 30 歲中進士,次子也考中舉人。
對外孫鄭珍疼愛有加,常攜至身邊教導。據(jù)《鄭子尹年譜》,嘉慶十八年(1813 年),黎安理任長山縣令,即讓鄭父攜八歲的鄭珍到山東長山縣署。嘉慶二十二年(1817 年),黎安理歸田,12 歲的鄭珍“常往修謁”。兩年后,黎安理呼女“來依而居”,鄭家舉家遷居樂安里斤竹溪畔堯灣,自此鄭珍問字請業(yè)更方便。時黎安理雖已近 70,對鄭珍的持冊問字,“不以為苦,力疾為指說”。后來,鄭珍在《檢外祖黎靜圃安理府君文稿敢成》一詩中追憶,“當時我童幼,頑狀頑難似,先生撫而笑,孺子盍楚捶”“持冊前問字,先生不揮去,曰居待吾起,力疾為指說”。外祖黎安理的疼愛教導、耳提面命言猶在耳。
對弟子則循循善誘、因材施教。黎安理一生辦館授徒近四十年,生源不斷,進學者無數(shù),弟子中王青蓮曾官至山東布政使。因而《遵義府志·黎安理傳》評價他“善誘教弟子,至鈍者,亦有成就去”。
正因家教家風嚴謹,黎安理后來為官剛正不阿、清正廉潔,每到一地都勤政為民。任永從訓導,到職即考察風土民情,三年中盡心整修縣學;任長山縣知縣,于戰(zhàn)亂中護民“以無驚擾”,拒絕賄賂,平反冤假錯案,故而《清史稿·黎安理傳》評其“有治績”。(責任編輯 / 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