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國慶七十周年盛大的閱兵儀式和群眾游行活動中,三千人的合唱團給全國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整齊劃一的表現源于21名來自首都師范大學的合唱分指揮。本文將探討廣場合唱的多指揮訓練方法與標準,重點分析指揮狀態(tài)的標準、指揮基本功訓練、指揮技術的統(tǒng)一及指揮動作的設定,并結合筆者自身的實踐經驗,整理和總結了廣場合唱多指揮的訓練方法與標準。
關鍵詞:廣場合唱;指揮;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J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36-00-03
一、指揮狀態(tài)的標準
廣場合唱的多指揮是一種多人協(xié)作的藝術表演形式。由于參與人數眾多且活動具有特殊性,指揮的基本狀態(tài)和技術需要保持高度一致,因此訓練要求也比常規(guī)指揮更嚴格。其標準主要包括身體姿態(tài)、手勢及面部表情。
(一)身體姿態(tài)
指揮應保持端正挺拔的姿勢,沉肩自然、大方得體,常左腳在前右腳在后或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保持身體重心平衡。
分指揮的身體姿態(tài)還需要在此基礎上由芭蕾舞老師進行調整,如頭頸部向上伸展、肩關節(jié)打開、肩胛骨后縮、收腹挺胸、腰部直立、收臀以及骨盆位保持正確位置,以保證頭、頸、腰、腿、腳的協(xié)調與平衡。通過堅持這一姿勢進行練習,并結合舞蹈的伸展運動,可以使身體各部位的柔韌性、穩(wěn)定性、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獲得較大的提升[1]。
訓練從最開始的保持同一姿勢五分鐘到后面至少四十分鐘不能動,逐步鍛煉人體長時間垂直站立的持久性,使得后背的控制、腰部支撐和肌肉塑形也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二)手勢
指揮的手勢動作主要依靠肢體的各個部位,包括臂、肘、腕、掌、指等。在指揮過程中,雖然每個部位都可以單獨作為發(fā)力點,但它們通常作為一個有機體協(xié)作,并且需要其他部位的輔助。
指揮時,手的姿勢要求四指并攏,手掌和手指自然微彎,手心朝下。左右手腕保持適當距離,腕關節(jié)不下垂,類似鋼琴演奏的手勢向前。雙手始終保持放松,避免僵硬。手臂自然舒展,大臂向前延伸,肘部位于腰前側,且不低于腰部[2]。
(三)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根據指揮作品的不同情緒進行調整,如肅穆莊嚴的曲目要求面部表情莊重嚴肅;輕松活躍的作品,要求動作和面部表情昂揚喜悅等。
通過面部表情來正確地反映歌曲的情緒,能夠有效引導并激發(fā)隊員的演唱情感。指揮時,面部的眉眼、耳鼻口與雙手配合,是一種直接且有效的表達方式。
與樂隊指揮不同,合唱指揮不僅需要了解歌唱技巧,還要掌握歌唱的生理狀態(tài)。指揮通過面部表情展現積極的發(fā)聲狀態(tài),如呼吸時口部微張,口鼻同時吸氣,擴張胸腔,提眉和雙顴等,這些示范引導可以幫助團員正確呼吸、擴張肋骨和橫膈膜,放松喉嚨,使歌唱器官形成協(xié)調的整體,從而建立暢通的歌唱通道和最飽滿的歌唱狀態(tài)。
指揮的狀態(tài)直接影響合唱團員的演唱表現,因此,在廣場合唱指揮訓練特別強調分指揮狀態(tài)的特殊性、一致性和標準性。只有通過持續(xù)的身體、手勢和面部表情練習,才能為有效的指揮奠定基礎。此外,指揮還需根據作品的總譜,結合作品的重難點,通過身體、手勢和面部的配合,給予隊員更加精準的提示[3]。
二、指揮基本功訓練
(一)拍點練習
拍點基本動作是手勢從上往下,手部與假想的平面產生一個接觸點,這個點就為“拍點”,也是歌唱的發(fā)音點。如果沒有明確的拍點,易導致演唱時發(fā)音不整齊、節(jié)奏不穩(wěn)定。因此,分指揮的基本功訓練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在練習拍點的統(tǒng)一落點上。在訓練中,應避免手臂和手腕的僵硬與緊張。
早期訓練可以通過面對墻面并使用紙張作為平面進行敲打練習。隨著訓練的深入,進入封閉訓練時,要求所有人保持適當間距,使用上下兩根長繩,確保所有人上下擊拍到同一高度,拍點精準無誤。待熟練統(tǒng)一拍點后,再加入力度、擊拍幅度和速度的變化進行反復練習,因為不同的力度、速度和時值節(jié)奏會影響擊拍幅度和發(fā)力強度。最后,根據作品的需要,可以適當調整拍點的接觸面。比如,拍點較銳利時,產生直線型的線條;拍點較軟時,則適用于柔和細膩的旋律,形成弧線型節(jié)奏[4]。
(二)圖式
音樂在力度中的強弱關系交替現象產生節(jié)拍,按照不同的組合規(guī)律發(fā)展出指揮法中的各種圖式。不同的圖式有不同的動作運行軌跡,如二拍圖式常運用在2/4或快速的6/8音樂中,我們根據音樂的不同練習兩種二拍圖式,第一種強拍垂直向下,弱拍從外往內;第二種則第一拍向外,第二拍向內(見圖1)。
三拍子圖式會用于3/4或3/8等歌曲中。三拍子的圖式三個拍點,即需要練習同落點的三拍子練習,也可用常規(guī)第一拍從上至下,第二拍從下向右,第三拍從右往左上方打(見圖2)。
四拍子圖式最多見,用于4/4拍音樂作品中。常見動作第一拍從上往下打,第二拍從下往左打,第三拍從左向右打,第四拍從右向右上方打(見圖3)。
以上為指揮的基本圖式,根據作品風格類型會有少許變化,但指揮基本功的夯實,將會大大幫助合唱隊員理解圖式的區(qū)別。
(三)體能訓練
體能訓練是廣場合唱多指揮訓練的重要任務,目的是指揮團隊以最好的身體素質和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應對千人合唱隊伍的訓練和演出。體能訓練主要包括站立揮姿訓練、力量訓練、有氧與無氧耐力訓練以及統(tǒng)一協(xié)調訓練。
站立揮姿訓練旨在保持端正的身體姿態(tài),并配合積極的面部狀態(tài)完成指揮手勢。指揮團隊的女生需穿高跟鞋進行基礎訓練,從初期站立五分鐘不穩(wěn),到中期每天堅持站立40分鐘,再到后期排練數小時標準站姿屹立不動,無論烈日酷暑還是風吹雨打,專家與團隊成員以最強健的體魄應對高強度訓練[5]。
力量訓練是為了讓指揮手臂更有力量,每人每天需進行上萬次揮拍,并在訓練中負重沙袋,以確保指揮時力度和強度充足。
有氧與無氧耐力訓練一般安排在早晨,先進行身體關節(jié)的熱身運動,接著進行40分鐘勻速跑以提升有氧耐力,最后拉伸腿部肌肉。無氧訓練則包括深蹲跳、平板支撐、俯臥撐等,以增強核心力量。
統(tǒng)一協(xié)調訓練不僅涉及指揮技術上的統(tǒng)一,還包括團隊協(xié)調,如優(yōu)化分指揮隊形、分配任務、調整進場和離場的步調,確保整齊劃一。指揮團隊的有序出場也是舞臺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三、指揮技術的統(tǒng)一
指揮首先要具備良好的指揮狀態(tài),掌握指揮擊拍原理、拍點及圖式以外,技術上需要統(tǒng)一的還有起拍與收拍、左右手分工等。
(一)起拍與收拍
起拍與收拍是指揮技術中的難點。一個好的起拍可以幫助隊員順利起聲,而圓滿的收拍則能完美收束段落。因此,起拍與收拍是貫穿于指揮演繹作品的全過程,是統(tǒng)一指揮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起拍
起拍包括以下三個連續(xù)動作。
預備動作:指揮在起唱前需通過一只或兩只手吸引隊員的注意力,雙手自然抬起,目光注視隊員,做好演唱前的交流。分指揮通常會提前一小節(jié)做出預備動作:左手手心舉高提示隊員,第三拍右手虛拍,第四拍雙手抬起,吸氣預備。
預備拍:預備拍是起聲前的手勢動作,通常是在音樂開始的前一拍。預備拍包含了準備的速度、力度、情緒等音樂要素,旨在為隊員提供充分的準備時間。指揮在打預備拍時要與隊員同步吸氣,并通過手勢、面部表情和無聲演唱的口型向隊員傳達準備信號。預備拍對音樂的開端至關重要,因此指揮需要有良好的內心節(jié)奏感,以及對每個作品的速度、力度、吸氣時長的準確把握[6]。
起拍:起拍是指揮動作的最后一環(huán),標志著音樂的開始。指揮通過將手勢提起并與隊員統(tǒng)一視線,完成拍點動作,確保所有人整齊劃一地開始演唱。這一過程強調基礎功中的拍點統(tǒng)一,是確保合唱統(tǒng)一性的重要步驟。
2.收拍
收拍指的是全曲結束或段落結束而做的動作。指揮在結束前需打出預備拍,速度、幅度和力度與作品結束的狀態(tài)相統(tǒng)一。打出收拍后,雙手還在收拍拍點上稍停頓再統(tǒng)一放下,因此收拍動作主要強調收束的整齊和統(tǒng)一。
在音樂中起拍和收拍不只用在樂曲的開頭和結尾,實際在每一個段落、每一個樂句中都存在起拍和收拍問題,有一些細微的差異,指揮需要加以重視分析每個部分的起拍與收拍。
(二)左右手分工
指揮通常使用雙手同步進行指揮,但也可以通過左右手的分工來實現不同的指揮功能。右手通常用來指揮節(jié)拍和節(jié)奏變化,左手則負責控制情緒的發(fā)展和起伏。左右手還可以分別提示各聲部的進入等。雙手靈活合作,利用動作語言準確地呈現作品的細節(jié)。以下是兩種常見的需要分工的情況。
1.長音的指揮
長音即延長三、四拍等長時間的音符,通常由左手負責保持音符的穩(wěn)定,右手打虛拍即可。左手要確保音符穩(wěn)定,并可根據需要進行力度變化。長音在樂句中間時,常有收拍,并為下一句的開始做準備。如《我屬于中國》的開頭引子部分,指揮采用左手保持音符,右手打拍的方式,既保證了音樂情緒的高亢,又體現了指揮技術中的左右手分工。對于全曲結束的長音,指揮通常會先用左手舉起,手心朝向隊員,同時右手繼續(xù)打拍,延長時值,最后用收拍動作提示隊員結束。此時,雙手一起完成收尾動作,呈現出長音的完整性。
2.聲部進入的提示
在合唱中,指揮通過左右手來提示不同聲部的進出。通常,高聲部位于指揮的左側,指揮用左右手指揮;低聲部位于右側,常用右手提示。
指揮應該明確總譜中各聲部什么時候進入,提前做好準備,確保兩手不做同樣的工作,同時給隊員明確的指向,確保各聲部準確進入。
四、指揮動作的設定
指揮除了基本功和技法的練習以外,還需針對作品進行動作的設定。這不僅包括不同作品節(jié)拍、速度的起拍收拍、力度大小對比,還包括分合拍的使用以及選擇最恰當的擊拍法去詮釋不同風格的作品等。因此,在指揮設定指揮動作時,為了避免對樂譜熟悉后動作加花和任意變化,每首歌曲的指揮動作要求提前設計,形成固定的形式,細致到動作幅度的變化,指揮動作的類型及不同起拍的可能性,以保證分指揮的動作一致性,同時使隊員習慣指揮的動作和要求。
五、結束語
廣場合唱多指揮訓練方法與標準的研究一直是筆者思考和整理的課題。研究表明,這種指揮訓練不僅適用于廣場合唱等大型慶典活動,還可廣泛應用于大中小學合唱、群眾萬人合唱等室外演出。由于廣場合唱空間大、人數多、聲場復雜等,分指揮的特殊性可以有效克服這些困難。我們將繼續(xù)深入總結和探索分指揮的作用與意義,逐步完善訓練實踐方法,推動指揮藝術的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力.現代指揮技法教程上[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6.
[2]李剛.音樂表演藝術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22.
[3]韓德森.合唱與指揮教程(第3版)[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胡翎.合唱與指揮[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2.
[5]文思隆.合唱、指揮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冷佩坤.聲樂[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江亞妮(1996-),女,江西上饒人,研究生,助教,從事合唱指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