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麗波 崔曉華 孫艷芳 張亢亢 楊 莉
河南省胸科醫(yī)院結核內科一病區(qū),河南省鄭州市 450000
目前對結核病(TB)的治療經驗雖已較為成熟,但受到抗生素濫用、不規(guī)律用藥等多種因素影響,仍有相當數(shù)量的TB患者會轉變?yōu)槟退幗Y核病(DR-TB)[1]。DR-TB治療周期長、復發(fā)率高,且多藥物聯(lián)合治療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且難以預測,故相較于TB患者,DR-TB患者精神和心理狀態(tài)更容易受到影響,進而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最終影響患者遠期預后[2]。因此,加強對DR-TB患者的心理支持十分必要。Gross情緒調節(jié)理論是一種以了解個體不良心理現(xiàn)狀、誘發(fā)因素為基礎,以在患者情緒轉變關鍵點實施心理支持為主要手段的情緒管理理論,其可有效提高情緒管理效果[3],但目前關于該理論在臨床護理應用的相關報道相對較少?;诖?本研究以在我院就診的80例DR-TB患者為觀察對象,探討基于Gross情緒調節(jié)理論的心理護理對患者心理應激水平、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使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2022年1—12月在我院就診的80例DR-TB患者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9~67歲,平均年齡(48.13±6.82)歲。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8~71歲,平均年齡(48.35±6.94)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已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符合《耐藥結核病化學治療指南(2019年簡版)》[4]中關于DR-TB的臨床診斷標準,經藥敏實驗確診,均為肺結核;③認知、理解能力良好;④愿意配合臨床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結核并發(fā)癥;②伴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或卒中后遺癥;③精神障礙;④聽力障礙、語言障礙;⑤惡性腫瘤;⑥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⑦免疫缺陷;⑧過敏性體質。
1.3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護理內容為遵醫(yī)囑用藥,向患者詳細講解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囑患者若用藥后出現(xiàn)不適要及時告知醫(yī)護人員;給予患者飲食指導,結合患者飲食習慣為其制定營養(yǎng)均衡的食譜,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為主,注意補充蛋白和熱量;為患者提供溫馨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做好??谱o理,提供完善的消毒措施及痰液處理措施。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基于Gross情緒調節(jié)理論的心理護理。具體如下:(1)明確患者情緒現(xiàn)狀。收集患者基本資料,使用貝克抑郁量表(BDI)和貝克焦慮量表(BAI)評估患者入院時的抑郁、焦慮程度,并通過半結構式訪談法進一步明確患者情緒現(xiàn)狀。患者目前存在的不良情緒主要有焦慮抑郁、疲乏、自卑和絕望。(2)明確導致患者不良情緒發(fā)生的原因。使用根因分析法分析收集的患者資料,判斷患者不良情緒發(fā)生的原因。①焦慮抑郁:對疾病了解不足、對治療效果的不確定性以及擔心病情進一步發(fā)展是導致焦慮抑郁發(fā)生的主要原因。②疲乏:家庭和社會支持力度不夠,自我護理能力較差是導致疲乏發(fā)生的主要原因。③自卑:社會對DR-TB傳染性的偏見以及擔心他人因DR-TB的傳染性而歧視是導致自卑發(fā)生的主要原因。④絕望:持續(xù)用藥帶來較大經濟負擔及病程長、康復自信心低下是導致絕望發(fā)生的主要原因。(3)根據Gross情緒調節(jié)理論實施心理干預。干預過程分為情景選擇、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認知改變4個環(huán)節(jié)。①情景選擇:使用動機性訪談幫助患者宣泄情緒。通過訪談了解患者錯誤的想法及行為,并引導患者回想自我管理的不足,幫助患者認識自我管理在疾病康復中的重要性,并引導和鼓勵患者改變思維及行為。②情景修正:采用同伴介入干預法提升患者自我護理信心。邀請康復效果較好的患者分享身心健康觀和健康知識獲取方法,通過講述自我心理調節(jié)方法向病友傳播積極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患者參與社會團體活動,如大合唱、下棋、團體舞、戶外團建等,幫助患者在社會團體活動中舒緩情緒和壓力。③注意分配:使用正念減壓法調整患者注意力。該過程在無其他人打擾的音樂室進行,在舒緩音樂背景下,引導患者配合呼吸完成身體放松,然后引導其想象自己在花園、草原和沙灘上,并冥想環(huán)境中的景色和物品,促使患者達到身心合一、充分放松。④認知改變。使用多種信息支持的方式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認知和觀念。通過查閱文獻、小組討論制定《DR-TB康復手冊》,手冊內容包括疾病知識、用藥知識、日常飲食、運動及生活注意事項等內容,采用一對一形式向患者詳細講解康復手冊內容,針對患者不易理解的內容進行重點宣教。拉患者入病友群,不定時在病友群內分享DR-TB康復的相關文章、圖片或視頻,督促患者觀看,通過微信及時解答患者疑問。
1.4 觀察指標 (1)心理應激:使用貝克抑郁量表(BDI)、貝克焦慮量表(BAI)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抑郁、焦慮程度,BDI、BAI均包括21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0~3分,總分0~63分,BDI、BAI評分越高表明抑郁、焦慮程度越嚴重。(2)治療依從性:使用Morisky服藥依從性量表(MMAS-8)評估患者治療依從性,評分0~8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治療依從性越好。(3)生活質量:使用結核病患者生存質量測評量表(QLI-TB)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4個維度,42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為0~4分,總分0~168分,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水平越高。
2.1 心理應激 干預后,兩組BDI、BAI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BDI、BA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BDI、BAI評分比較分)
2.2 治療依從性 觀察組MMAS-8評分為(6.11±0.65)分,高于對照組的(4.87±0.41)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205,P=0.000)。
2.3 生活質量 干預后,兩組QLI-TB評分均上升,且觀察組QLI-TB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QLI-TB評分比較分)
近年來我國DR-TB發(fā)病呈流行和蔓延趨勢,據統(tǒng)計,我國DR-TB患者數(shù)量已接近所有TB患者的40%[5],DR-TB患者在承受疾病折磨的同時還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和較為嚴重的社會心理問題,如焦慮、緊張、恐懼、自卑等,這些不良心理會影響其治療依從性,進而影響臨床治療及護理效果,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導致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6]。
伴隨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和護理學的快速發(fā)展,現(xiàn)階段心理護理已成為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傳統(tǒng)心理護理主要以溝通為主,干預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探討了基于Gross情緒調節(jié)理論的心理護理對DR-TB患者的影響,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BDI、BA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該護理模式對緩解患者抑郁、焦慮情緒有積極幫助。抑郁、焦慮是DR-TB患者最為常見的負性情緒,其發(fā)生主要與患者過度擔心病情、治療進展、藥物帶來的副作用、長期用藥帶來的經濟負擔以及其康復后無法回歸正常社會生活有關[7]。常規(guī)心理疏導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心理壓力,但其無法從根本解決患者心理問題,故其干預效果并不理想。而Gross情緒調節(jié)理論是在客觀認識個體情緒表現(xiàn)的基礎上通過分析不同情緒問題的來源進而通過科學、專業(yè)的情緒疏導、調節(jié)和控制方法來消除不良情緒對個體影響的情緒控制理論[8]。相較于傳統(tǒng)心理護理,基于Gross情緒調節(jié)理論的心理護理更加注重對心理學技巧和方法的應用,根據干預的不同時期分別應用動機性訪談、同伴介入干預、正念減壓法、多形式信息支持等方法,以達到幫助患者宣泄情緒、提高其自護能力、調整其注意力、糾正其錯誤認知的目的。這些專業(yè)的情緒疏導方法可從多方面共同作用,促使患者認知及行為轉變,最終達到消除其心理壓力、改善其情緒的目的。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MMAS-8評分較高,表明基于Gross情緒調節(jié)理論的心理護理能有效提高DR-TB患者治療依從性。治療依從性與DR-TB患者預后密切相關,較高的治療依從性水平能有效縮短DR-TB患者治療周期,促進其康復。但承擔較高心理壓力的DR-TB患者治療依從性水平較低,易出現(xiàn)擅自停藥情況,進而延長治療周期,甚至導致耐多藥結核病發(fā)生,嚴重影響患者預后[9]。而基于Gross情緒調節(jié)理論的心理護理能有效消除DR-TB患者心理壓力,幫助患者以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和方式應對疾病、治療及康復,進而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生活質量是評估護理干預效果的重要指標,其能有效反映患者康復狀況,而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則是護理干預的最終目的之一。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QLI-TB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基于Gross情緒調節(jié)理論的心理護理能有效提高DR-TB患者生活質量,主要與該護理模式可有效消除患者不良情緒有關,良好的情緒有助于患者積極面對生活,而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可促進其積極配合治療,縮短臨床治療周期,加快康復進程,對提高DR-TB患者生活質量均是十分必要的。
綜上所述,基于Gross情緒調節(jié)理論的心理護理能有效改善DR-TB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對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有較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