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敏 尚金金 褚菲菲 王麗紅 李琨琨 吳慧麗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河南省結(jié)直腸癌診治醫(yī)學重點實驗室 鄭州市結(jié)直腸癌診治與研究重點實驗室,河南省鄭州市 450000
急性胰腺炎(AP)是消化科常見急性炎癥性疾病,該病起病急、病情進展迅速,臨床普遍將其根據(jù)病情嚴重程度分為輕癥AP(MAP)、中度重癥AP(MSAP)及重癥AP(SAP)三類,其中SAP患者可出現(xiàn)持續(xù)性器官衰竭,病程較長且死亡風險高[1]。早期正確識別AP類型有助于延緩患者病情進展,減少胰腺炎癥對患者造成的損傷,故采取有效手段對AP患者病情進行準確預測十分重要[2]。中性粒細胞(NEUT)是機體固有性免疫應(yīng)答系統(tǒng)重要組成部分,局部組織發(fā)生炎癥反應(yīng)時,NEUT會先被募集到炎癥組織而發(fā)揮免疫作用,CD66b+、CD177+是NEUT特異性組成部分,二者均表達于NEUT細胞膜表面,參與免疫細胞應(yīng)答與調(diào)節(jié)功能[3]。研究發(fā)現(xiàn),CD66b+與CD177+NEUT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炎或腫瘤患者外周血中可明顯升高,但二者在AP患者外周血中的表達與功能尚不明確[4]?;诖?本研究通過分析不同分類AP患者外周血CD66b+、CD177+NEUT表達差異,探究二者在AP病情進展中的作用。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2020年8月—2022年9月收治的104例AP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急性胰腺炎多學科診治共識意見》中AP相關(guān)診斷標準[5]: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水平≥3倍正常上限值;(2)發(fā)病時間在48h內(nèi);(3)臨床病歷資料無缺失;(4)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慢性胰腺炎;(2)因腫瘤導致的胰腺炎癥;(3)以往存在器官衰竭史;(4)中斷治療轉(zhuǎn)院者。
1.2 AP分類 分類標準[6]:無局部或全身性并發(fā)癥,無臟器衰竭,臨床癥狀可在1~2周內(nèi)恢復為MAP;伴有局部或全身性并發(fā)癥,存在一過性臟器衰竭且48h內(nèi)可恢復為MSAP;出現(xiàn)持續(xù)性1個或多個臟器衰竭且持續(xù)時間>48h為SAP。根據(jù)上述標準將入組患者分為MAP組、MSAP組及SAP組。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3 病情嚴重程度評分 采用急性胰腺炎嚴重程度床邊指數(shù)(BISAP)[7]評估入組患者入院24h內(nèi)疾病嚴重程度,評估標準為:(1)年齡>60歲計為1分,≤60歲計0分;(2)血尿素氮>8.9mmol/L為1分,≤8.9mmol/L計0分;(3)全身炎癥反應(yīng),滿足體溫>38℃或<36℃、心率>90次/min、呼吸>20次/min、白細胞計數(shù)>12.0×109/L或<4.0×109/L中的2項以上者計1分,不滿足計0分;(4)精神狀態(tài)Glasgow評分[8]<15分計1分,≥15分計0分;(5)有胸腔積液計1分,無則計0分。
1.4 實驗室指標檢測 采集AP患者入院時外周血10ml,存于1支抗凝管中,加入紅細胞裂解液,室溫下靜置10min后再次裂解,10min后離心去除殘留裂解液,經(jīng)PBS清洗離心后沉淀,去除上清,調(diào)整細胞濃度為1×106細胞。后各取全血100μl于2支流式管中,分別加入藻紅蛋白標記抗人CD66b單抗、異硫氰酸熒光素標記抗人CD177抗體各10μl充分混勻,室溫避光孵育15min后加500μl紅細胞溶血劑(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振蕩混勻,室溫避光孵育15min,加入500μl鞘液混勻,室溫避光孵育5min,再加入100μl充分混勻的Flow-count絕對計數(shù)微球,上機,采用DxFLEX 流式細胞儀(美國Beckman公司)檢測標本中CD66b+、CD177+NEUT百分比。
2.1 三組實驗室指標及病情評分比較 SAP組患者CD66b+、CD177+NEUT比例及BISAP評分均高于MAP組及MSAP組(P<0.05),且MSAP組高于MAP組(P<0.05),見表2。
表2 三組實驗室指標及病情評分比較
2.2 AP患者外周血CD66b+、CD177+NEUT表達與BISAP評分相關(guān)性分析 AP患者的CD66b+、CD177+NEUT表達均與BISAP評分呈正相關(guān)(r=0.382、0.464,P<0.05)。
2.3 外周血CD66b+、CD177+NEUT表達對AP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預測價值分析 外周血CD66b+、CD177+NEUT及二者聯(lián)合預測AP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AUC分別為0.785、0.805、0.855,敏感度分別為78.95%、94.74%、73.68%,特異度分別為71.76%、57.65%、87.07%,見表3及圖1。
圖1 外周血CD66b+、CD177+ NEUT表達預測AP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ROC曲線
表3 外周血CD66b+、CD177+ NEUT表達對AP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預測價值
AP是因胰酶大量分泌而導致胰腺自身消化、出血及壞死的炎性疾病,而AP患者炎癥反應(yīng)發(fā)生及加重與胰腺組織炎癥因子與胰蛋白酶過度釋放密切相關(guān)[9]。由于AP病情變化快,其中SAP起病兇險,病程較長,伴有嚴重感染及持續(xù)性臟器衰竭,是A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故臨床將早期準確識別SAP作為治療重點,這將有助于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及預后評估[10]。有研究發(fā)現(xiàn),除臨床癥狀評估及影像學檢查外,生物學標志物也能用于判斷AP病情進展,如降鈣素原、動脈血氣分析等[11]。因此尋找一種準確、靈敏的生物學標志物對AP患者病情進行早期預測十分必要。
CD66b+、CD177+是NEUT效應(yīng)細胞重要亞群之一,參與消化系統(tǒng)組織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wǎng)(NETs)的病理免疫過程,NETs是NEUT殺滅病原體的新型免疫機制,有研究表明,NETs是AP病情進展的重要因素[12]。本研究檢測了不同病情AP患者外周血CD66b+、CD177+NEUT表達情況,結(jié)果發(fā)現(xiàn)AP患者外周血CD66b+、CD177+NEUT表達隨病情嚴重程度呈明顯增高趨勢,提示CD66b+、CD177+NEUT與AP病情進展密切相關(guān),表明CD66b+、CD177+NEUT可能在AP患者炎癥反應(yīng)過程中發(fā)揮作用。分析原因可能為,CD66b+是NEUT特異性顆粒上的成分,可在NEUT脫顆粒過程中通過特異性顆粒與細胞膜融合從而轉(zhuǎn)移至胞膜表面上,其過表達提示NEUT發(fā)生脫顆?,F(xiàn)象,此現(xiàn)象能夠?qū)е翹EUT胞質(zhì)內(nèi)充滿含組胺、趨化因子等的粗大分泌顆粒,當NEUT所在的局部組織受到炎癥或過敏原刺激時,將以胞吐的方式釋放大量顆粒內(nèi)物質(zhì)如溶酶體酶類,進一步加重周圍組織及血管損傷[13]。CD177+作為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錨定的糖蛋白,主要表達于NEUT胞膜表面,能夠與胞膜上蛋白酶結(jié)合,形成的復合體可使NEUT與血小板內(nèi)皮細胞表面黏附分子-1結(jié)合,促進NEUT向外周循環(huán)系統(tǒng)組織及炎癥部位遷移,從而加重炎癥反應(yīng)及其范圍,造成循環(huán)損傷甚至衰竭[14]。由此可以看出,CD66b+、CD177+NEUT參與了AP疾病進展過程,二者在外周血中的過表達狀態(tài)可能說明患者胰腺及周圍組織損傷嚴重。
BISAP評分是目前臨床針對AP患者研發(fā)的病情評估系統(tǒng),該評價方法簡單,所需指標不煩瑣且易于獲得,可對AP患者并發(fā)癥、臟器衰竭、病死率等進行較為準確的評估[15]。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CD66b+、CD177+NEUT與BISAP評分呈正相關(guān),進一步提示CD66b+、CD177+NEUT表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AP嚴重程度。本研究通過ROC曲線分析得出外周血CD66b+、CD177+NEUT及二者聯(lián)合預測SAP的AUC分別為0.785、0.805、0.855,表示二者對AP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預測價值較高,二者在外周血的表達可考慮作為評估AP病情的臨床指標。俞秋興等人[16]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膿毒癥患者外周血中被CD66b+識別的NETs表達在診斷疾病中有重要臨床價值。張艷婷等人[17]研究也表明,CD177+NEUT在腸炎患者外周血中表達明顯增高,且與疾病活動程度密切相關(guān),CD177+NEUT可能通過固有性免疫應(yīng)答效應(yīng)而參與腸黏膜炎癥中的免疫調(diào)節(jié),促使NEUT向周圍組織內(nèi)浸潤,發(fā)揮免疫病理損傷作用。
綜上所述,AP患者外周血CD66b+、CD177+NEUT表達隨病情嚴重程度呈明顯增高趨勢,二者聯(lián)合檢測對患者疾病進展有較高的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