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作為這次《桂子山賦》大賽的終評專家,細讀了入圍的全部作品,整體感覺良好。而讀到72號作品時,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根據盲評規(guī)則,吾向終評專家組提交了審評意見。待終評結果匯總公布后,方知悉72號作品是段維教授的參賽征文(簡稱“段文”)。段維教授與吾因詩而結為契友。他是知名學者和著名詩人,能寫出漂亮、超過常人的文學作品不足為奇。但在被譽為古典文學皇冠上明珠的辭賦方面,寫出了專業(yè)性、文學性、思想性兼具的上乘之作,則彰顯出他淵博的學識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更使人感懷敬佩。因上乘之作的魅力和評審規(guī)則的要求,促使吾不由自主地反復閱讀吟誦斯篇,并拾筆將審評意見從技術性、文學性、哲學性三方面擴充成文,以慰己讀美賦之暢意。
一、技法層面的觀照
段維教授是全國著名的舊體詩人和詩詞研究專家,對辭賦技法之繩矩自然是諳熟于心的。其駢體《桂子山賦》所選用的是詞林正韻,沒有過分拘束自己。同時還注意了段落平仄韻的交替轉換。句式上亦頗靈活,采用了緊句、長句、隔句、壯句交替敘寫之方式,顯得疏密有致,參差錯落,富于變化,力避句式的單一呆板和擁擠淤塞。其句中聲律頗為嚴謹,注意了節(jié)奏點的平仄相對,個別專有名字力避“平平相對”,偶爾的“仄仄相對”也盡量遵循仄聲分上、去、入而錯開相對的六朝之例。句中對仗也十分嚴謹,基本上沒有采用似是而非的所謂“寬對”,且運用“借對”十分巧妙。最值得一提的是,開篇以虛實結合的筆法來切題,立意開宗明義與表達文采斐然二者的有機結合,使行文顯得自然而靈動。其后有關人文環(huán)境描寫,一流學科及未來前沿學科的例舉與闡釋,自然環(huán)境的描繪,俱是層次分明,銜接有序。在前述做足功課的基礎上,結尾部分進行了思想理念升華,并對華中師范大學的未來寄予高度期許。
二、藝術層面的分析
這個層面,是能夠讓眾多辭賦高手一較高下的競技舞臺。如果說技術層面靠硬功夫取勝的話,藝術層面則只有更多地依靠靈性領銜。
首先,同樣是駢句對仗,可以對得十分工整。但工整之中,也許顯得過于呆板。駢句高手會運用各種手法,讓句子既工穩(wěn)妥帖,又顯得活泛靈動。譬如“神追黃鶴,書香摶月殿之風;韻寄南湖,秋水鑒曦車之望”,其中“黃鶴”對“南湖”就采用了“借音對”,因為“南”讀音如“藍”,“黃”對“藍”是為顏色相對。還有“是焉萬流彰師道之宏旨,三立被學門之青衿”,其中“宏”讀音如“紅”,借音對仗“青”字。還有就是運用“重字”手法強化意旨。譬如“博聞教益縱才情,厚德化人為宗匠。其教淵深,其化遐廣”,前后重復字落腳在“教”和“化”。還如“自古興國根基,必強基于教育;富民方策,豈止策于圭金”,兩次重復強調的是“基”和“策”二字。這既是一種突出關鍵金句的修辭手法,也是一種強調核心詞義的藝術手法。
其次,開篇采用虛實結合筆法,在歷代辭賦中并不鮮見,但段文設置懸念的筆法,卻是獨具匠心。譬如“乃異其高未及嵩岱,譽竟崇??;險不若華衡,氣何瑰壯”。這大約借鑒了傳統小說或民間故事的敘述套路,吊足了讀者的胃口??梢哉f,段文其后的文字,就是從多個側面來回答自己創(chuàng)設的問題。這一段內容,既是總領,又是伏筆。
其三,如何在文章中嵌入某些不可或缺的概念與名詞,十分考驗作者的巧思和筆力。如果直接堆砌,顯然會影響作品的文采和氣韻。段文采用了比較巧妙的融匯技巧,幾近于“化典”手法。譬如“更兼獨勵姿操,獅成雙乃秉剛毅是則;無虞變正,場以廣而匯博雅于焉。允忠誠以審克,尚樸實以芝蘭”,用簡短的文字,借物寓意而又不著痕跡,將“忠誠博雅、樸實剛毅”的華中師范大學精神交代出來。再如“政源惠壟上閭間,闡其大治之理;文學秉風端骨正,壯我復興之猷。卓爾學科,應人工智能以長策;煒然教育,興生態(tài)文化于遐陬”,以優(yōu)美的文字,輕輕松松地將華中師范大學的三個一流學科“廣而告之”,并提到了頗具前瞻性的人工智能與生態(tài)文化,而且賦予自己的獨到見解。
其四,豐富的想象張開了文字的翅膀,效果出人意料。譬如,描述華中師范大學頗有古建筑特色的教學樓和現代音樂噴泉,作者是這樣運筆的:“戧脊飛檐,若賦金烏之翼;噴珠濺玉,是激錦瑟之泉。”將教學樓的“戧脊飛檐”想象成太陽插上了翅膀,把噴泉的水珠明喻為“噴珠濺玉”,將噴起的水線暗喻為錦瑟弦索。這就妙不可言了。在注重文學色彩的同時,段文也在意行文表達的科學性。譬如“戧脊”一詞,作者在注文中標明:“戧脊又稱岔脊,是古代中國歇山頂建筑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和垂脊成45°,對垂脊起支撐作用。華中師范大學一、二號教學樓即為歇山頂建筑?!边@說明作者出于學者的習慣與素養(yǎng),對用詞是否科學進行過考證。文學的想象可以似是而非,但科學則來不得半點虛偽;能夠將二者有機結合,值得提倡。
其五,注重文辭氣韻,浸潤優(yōu)美而又凸顯豪邁。譬如“秋涵菊韻,霜梗砥夫子之行;冬聚梅魂,瓊花沁誰人之袖”。這是少見的才子筆調。而像“離巢雛鳥,九野當思;破霧靈鯤,北溟何囿。明哲必滋于錦心,芳聲奚止于繡口。當馭華中掃霾之颰,擷桂蕊而登蟾宮;乘海上吹浪之鯨,探驪珠而叩龍岫”,文采燦蔚之中充盈著俠爽之氣。
三、哲學層面的考量
這次征文的優(yōu)秀作品不少,但多數作品只具有技術和藝術層面的優(yōu)勢,而缺少哲學層面的升華。段文在三個層面的結合上,下足了功夫。歌詠桂子山,當然要契合“山”,但又要契合桂子山滋養(yǎng)的華中師范大學。這個就有一定難度了。如果僅僅契合了二者,還不能算是最優(yōu)秀的作品。因為,這兩個要素完全可以也應該提升到更高的層面來思考。譬如段文寫道:“爾其學高為師,標乎其范;行敏為訓,尚乎其心。是焉萬流彰師道之宏旨,三立被學門之青衿。士正衣冠,何由弗及;人齊堯舜,孰不可欽?!奔染o扣學校的師范性質,又與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理論觀點,足見其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段維教授所學的專業(yè)是“大政治”(本科專業(yè)是“政治教育”、碩博專業(yè)均是“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就比純粹的“文學”專業(yè)更具意識形態(tài)的認知優(yōu)勢。所以,“段文“在這方面還有不少佳構,譬如“于是匯類兩江,萃三源而共奕;出乎橫渠四句,揚丕訓之八言”。這里的“橫渠四句”,濃縮了張載《橫渠語錄》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儒家積極入世思想。又如“是焉萬流彰師道之宏旨,三立被學門之青衿”。其中的“三立”,包含了《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的內涵?!傲⒌隆⒘⒀?、立功”是歷代仁人志士的自勵與追求,在新時代仍有積極意義。再如“自古興國根基,必強基于教育;富民方策,豈止策于圭金”,是對教育的大思考,上升到國強民富的治國理政高度。而“富民方策,豈止策于圭金”更是如警示洪鐘,引人深省。又如“披書若何,與蒼黎共興衰之契;應世所幸,濟天下昭文教于今”。這一駢直闡讀書之根本意義——“與蒼黎共興衰之契”。這是一種責任,也是天下書生當有之情懷。同時,也表明了“濟天下,昭文教”的師范宗旨。學而為蒼黎,應世昭文教。從這里可以看出,段維教授雖身在杏壇,然亦具心憂天下之品質。
至于這次征文評審標準中,特地把“金句” 拈出來打分是很有意思的。誠然,一篇優(yōu)秀的辭賦,如果沒有一二金句(辭賦界習慣稱為警句),恐怕還是不夠完美的。人們經常提到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格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杜牧《阿房宮賦》中警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王勃是才子之筆的景物描寫,范仲淹和杜牧是哲理之筆的天下耽思。而段文兼顧這兩方面,稱得上當代金句的范例。才子之筆如“戧脊飛檐,若賦金烏之翼;噴珠濺玉,是激錦瑟之泉”和“秋涵菊韻,霜梗砥夫子之行;冬聚梅魂,瓊花沁誰人之袖”,哲理之筆有“博聞教益縱才情,厚德化人為宗匠”及“自古興國根基,必強基于教育;富民方策,豈止策于圭金?!庇纱丝梢?,技、藝、哲的有機結合,是段文在這次全球征賦中勝出的重要原因。
總之,段維教授的《桂子山賦》被我們終評專家組不約而同地推為“狀元”,應該說是實至名歸的。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在主場奪冠,大概也是全校師生特別是學校領導層的共同期盼。在此,祝賀契友段維教授!祝福華中師范大學!
(余仲廉,湖北石首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詩人、作家、書法理論家和批評家。多所高校教授、校董。珞珈山詩派研究會名譽會長、湖北省高校詩歌工作委員會顧問、華中師范大學校園文化發(fā)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名譽會長。著有《行悟人生》《六根弦音》《珞珈情詩》《靈魂的解讀》《珞珈山起風了》《鄉(xiāng)關何處尋舊夢》《棒萱集》等十余部著作。在《中國書法》《解放軍美術》《正信》等期刊上發(fā)表數十篇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