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小平
三星堆遺址距離曾大爺?shù)募抑挥?00米,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讓他得以深耕三星堆半生。
1986年,因為當?shù)匾蛔u廠挖土方時發(fā)現(xiàn)了玉石,三星堆一號坑被發(fā)現(xiàn),考古隊開始挖掘一、二號坑。曾大爺回憶,一號坑挖了兩個月,他白天負責給考古隊買菜,晚上負責把坑里的水舀掉。有一天下午1點多,他正準備去一號坑拆棚子,有個村民說“挖出了銅腦殼(即后來的三星堆面具)”。開始他還以為是逗他玩兒,結果一看是真的,趕緊蹬著自行車去向公安局報告,“當時路爛得很,回來的時候摔了一跤,牙齒都摔掉了”。
“那會兒有很多村民在一、二號坑幫忙,我是堅持時間最長的?!痹鬆斦f。兩個坑發(fā)掘完,他就跟著考古隊在周邊跑,同時開始學習各種考古技能。
跟著考古隊搞鉆探調查,打洛陽鏟是必備技能,這項技能曾大爺是跟河南考古隊學的。手攥著洛陽鏟往土里杵,很多人手上全是泡?!捌鋵嵾@跟干農活一樣,也是一門手藝嘛!都是有技巧的?!痹鬆敽茯湴?,他洛陽鏟打得“很絲滑”。
手藝好,做活又精細又認真,曾大爺因此經常受邀出去。他跟著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去過宜賓、雅安、巴中,還有重慶的很多地方。曾大爺還蠻喜歡出去的,每次挖出新東西都很開心。
擁有30多年勘探經驗的他熟悉每一種土樣,“五花土”“紅燒土”等,他一看便知。不過,曾大爺知道發(fā)掘工作中各種包含物的特征,卻不知道每次野外發(fā)掘,都會有發(fā)掘簡報在北大核心期刊上發(fā)表,那些簡報的作者欄里,都有“曾卷炳”的名字。他不知道在核心期刊擁有署名文章代表著什么,但他知道,洛陽鏟打出紅燒土,代表著可能就要挖到遺址了。
其實,在廣漢考古圈里,曾卷炳很有名,大家都稱贊他“厲害”,是“元老”。他依靠幾十年的經驗,可以從磚頭形制判定它的朝代,還能辨別墓葬深度等,與專家的判斷并無二致。
很多游客驚艷于三星堆博物館里展示的文物。這個博物館里的陶器大多數(shù)是曾大爺修復的,包括形似“憤怒的小鳥”的小豬,引起學術討論的龍鳳紋盤,還有“網紅火鍋”—陶三足炊器等。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冉宏林說:“曾師傅手藝很厲害。他主要修復陶器,大的小的都有?!?/p>
作為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的老技工,曾大爺憑借精湛的技術和踏實的態(tài)度,得到了考古隊的認可,他的獨門手藝“胎泥巴”也得到了專家們的認可。
修復陶器最難的一步是“石膏補形”,曾大爺?shù)脑E竅—胎泥巴,就是先用泥巴捏出陶器缺失部分的形狀,然后在表面抹上石膏,等石膏晾干了,把里面的泥胎刮出來,陶器差不多就修復好了。“胎泥巴”聽起來很簡單,但那是修復成千上萬件陶器磨礪出來的技藝。
曾大爺做修復,一修就是20多年。總共修了多少件呢?曾大爺說他沒有統(tǒng)計過。僅在重慶,他就修了900多件,他還在其他地方修過很多。
如今,73歲的曾大爺每天往返于家和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生活、工作兩點一線?!熬退愕搅税司攀畾q,只要喊我去修,我都會去?!痹鬆斦f。他這輩子算是和三星堆綁在一起了。盡管三星堆博物館就在村外,他卻只去過一次—“東西都看過啊,不過,在館里看到自己修復的陶器,還是很開心的?!闭f起修復陶器的樂趣,曾大爺樸實地說:“把它們搞得漂漂亮亮的,別人看著高興,自己看著也高興,有成就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