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蘊玉正在制作通草花(供圖/王蘊玉)
揚州通草花制作技藝,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它歷史悠久,是中國最早由人工制作工藝花類的技藝之一。通草花以通草片制成,它俗可入鄉(xiāng)間,雅可登廳堂,以假亂真、真假難分,被譽為“永不凋謝”的工藝之花。
通草花制作技藝發(fā)展于揚州。揚州人素愛戴花,但一年四季中,總有鮮花枯萎的時候,因此,使用各種材料制作的工藝花繁盛起來。
隋、唐時期,工藝花開始作為民間喜慶的裝飾物,后逐漸進入宮廷,成為嬪妃宮娥頭上的簪花。宋朝,揚州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城鄉(xiāng)仕女均喜妝飾,以戴花為美。元、明時期,揚州工藝花與民俗文化結合得更加緊密,出現(xiàn)于砌房造屋、婚喪嫁娶、節(jié)慶游街中……
清朝初年,通草花應運而生,在傳統(tǒng)工藝上又有所突破。揚州制花店鋪、作坊林立,直至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制花業(yè)都十分興盛??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制花藝人流散各地,或賣藝為生,或改行轉業(yè)。
自根莖中取出的通草切割成薄片的通草紙捏制成花瓣的通草紙(供圖/王蘊玉)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3年,揚州市對民間工藝美術行業(yè)進行摸底調查,并專程派人將制花藝人接回揚州。1955年,揚州工藝花恢復生產(chǎn),以錢宏才等人為代表的一批通草花制花藝人齊聚一堂,重操舊業(yè),并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通草花的題材和種類,揚州的制花工藝走向新生。
通脫木,五加科通脫木屬的一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在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種植。通脫木的莖髓(根莖剝去外皮的部分)曬干后可作中藥,名為“通草”。通草質地柔軟、光色潔白、富有韌性,還可切成薄片作紙,通草花正是以通草為原料制作而成的。
通草本為管狀,要先用專業(yè)工具沿其側邊切割成薄如蟬翼的通草紙,再將其放入清水中,加適量的漂白粉進行漂白。漂白后的通草紙潔白、通透,有細微的、屬于植物自然紋理的黑點。
干燥的通草紙易碎,因此,在制作通草花之前要先將其放入潮濕的毛巾中,使其變濕潤。通草花從一片一片的花瓣做起,一枝大花往往需精心粘制數(shù)百片花瓣。要先在紙上畫好花瓣的圖樣,再對照著用通草紙剪出相應的形狀,還要用刻刀或模具在花瓣上刻畫紋理、塑出形狀,花瓣要長短相適、卷曲有度,莖紋清楚、細巧。
用鑷子將鐵絲的一頭彎曲,盤成大小合適的小圓圈,再將花瓣根部固定在圓圈里。晾干后,用松節(jié)油(一種油畫稀釋劑,由松樹中的松脂加工而成,揮發(fā)性強)稀釋油畫顏料,為花瓣染色,要求濃淡相宜、鮮艷有度,光澤既不能太暗,也不能過度。
再次晾干后,將花朵和花葉組合在一起,需注意其生長結構,要有疏有密。最后視花型、繁簡;選用合適形狀、大小、材質的花盆“種”起來,才能賞心悅目,顯得春意盎然。
想要做好通草花,需要對植物自然、本真的面貌有非常細致的觀察,花朵是蓓蕾初吐還是肆意盛開,花葉是新生嫩綠還是枯黃萎縮,是一枝獨秀還是數(shù)枝并茂,連花葉上的蟲蛀痕跡和花枝的彎曲程度都需要制作者用心體會、表現(xiàn),才能讓通草花以假亂真、形神兼?zhèn)洹?/p>
通草花原料易碎、制作過程繁瑣,其制品種類大多局限于頭戴花,后來,通草花藝人在制作技藝上大膽創(chuàng)新,其制品種類由傳統(tǒng)的單花發(fā)展為各式盆花。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技術、技藝傳統(tǒng),而不是思想傳統(tǒng),將通草花與各式頭飾相結合,可制作出更小巧、更精致的配飾。一枝獨秀不是春,如何讓非遺技藝煥發(fā)新的光彩,讓更多人認識通草花、愛上通草花,正是我們這一代年輕的傳承人應該做的。
染色后的通草花制品(供圖/王蘊玉)
“舊藝惟揚著,今隨國運興。靈姿并潔色,種種見精神?!边@是葉圣陶(中國現(xiàn)代作家、教育家)參觀揚州制花生產(chǎn)后揮毫寫下的詩作。如今,通草花中的非遺精神正在蓬勃閃耀。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 美術編輯 / 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