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顥
治水,是自古以來人類面臨的難題。在印象中,防洪墻用混凝土澆筑,厚實笨重,將人與河流生硬地隔開,河道風景變成了一道道厚重的防洪墻。而浙江寧波姚江邊有一道長約1.6公里的玻璃防洪墻,既能讓人們欣賞兩岸的風景,還能在臺風過境時穩(wěn)固地保護村莊。
這個題材是我從中國大運河(寧波段)采訪中挖掘出來的,浙江余姚丈亭這條臨水的老街是大運河(寧波段)一個重要節(jié)點。踩點時,村民在玻璃防洪墻邊晾曬的火紅辣椒,讓人們有了“隔岸觀水”般的悠閑。曾經(jīng)的“洪水猛獸”,被一道玻璃墻馴服,在陽光下靜靜東流。村民告訴我,玻璃防洪墻是2013 年“菲特”臺風來襲后建造的,上面還標注著近年以及“菲特”臺風來臨時的水位線。水位上漲時,人們可以看到魚蝦,運氣好還能看到甲魚。這道玻璃墻已深深融入百姓生活,一年365天,臺風洪水的時間大概只有三五天,在剩下的300多天時間內(nèi),村民再也不用爬上混凝土墻去親近自然了。這道防洪墻不僅是當?shù)胤篮榕艥车膭?chuàng)新之舉,也是相關(guān)部門將河道風景與百姓生活交融的積極實踐,更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嘗試。
拍攝時,我嘗試了強調(diào)獨特視覺沖擊力的構(gòu)圖。在洪水漫上玻璃防洪墻時,我選取了平視角度,沒有拍攝玻璃墻邊框,而是抓拍幾條小魚貼著玻璃游過的瞬間,令讀者形成一種觀看玻璃魚缸的感覺,而遠處的房屋和樹木,則在提醒讀者,這絕不是一個普通魚缸。這種拍攝思路,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把讀者帶入新聞故事。
一群小魚從玻璃防洪墻前游過。
這組照片拍攝歷時半年多,有層次、有起伏地講一個故事,既有航拍的大場景,也有生活的小細節(jié)。一組照片,一個專題,不是一天之內(nèi)拍完,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積累。若要照片豐富,就得多去現(xiàn)場,以時間的長度積累作品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