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晨 俞媛 韋海玥 陳敬賢
應急物流是保障應急情況下物資供應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重大災害頻發(fā)。協(xié)調應急物流物資調度,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本文構建應急物流的“共同配送+眾包”運作模式,以政府為主體主導工作,借助“共同配送+眾包”的網絡平臺,分別針對兩種災害特性設計運作流程,最大化眾包與共同配送模式的優(yōu)點,協(xié)調政府、平臺、配送點、物流公司與眾包人員完成應急物流物資配送,最后將“共同配送+眾包”運作完整流程進行了案例實踐,說明了運作模式的可行性與高效性。為應急物流運輸模式建設提供參考。
這些年來,我國接連發(fā)生諸如地震、山洪、疫情等大規(guī)模自然災害,對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造成了重大危害。而應急物流是在應急情況下為災區(qū)提供物資的重要手段,其可以在災害發(fā)生后最快速的運輸救援物資,降低災害造成的二次損失。從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很多學者對共同配送、眾包與應急物流分別進行了研究。例如陳文秀[1]對當前國內的應急物流的現狀做了總結;繆成[2]探索了應急情況下物流車輛運輸路徑優(yōu)化算法;李周蘭[3]等人研究了“共同配送+眾包”模式在農村末端物流的可行性;畢可欣[4]研究了在眾包的情況下城市共同配送站的選址問題,給出了眾包服務站多目標規(guī)劃模型并給出解法。梁婷[5]給出了針對生鮮產品的共同配送定位-路徑問題(LRP)的模型與求解算法。韓盼盼[6]等人研究了高??爝f“最后一公里”問題并提出使用信息化管理與眾包模式的解決方案。黃戈文[7]給出了應急物流運輸調度問題的模型與多種求解算法。這些研究都集中在對應急物流、共同配送與眾包的相關選址路徑算法模型求解,但是缺少對三者結合的運營模式研究。本文變換思路,結合應急物流、共同配送和眾包,提出應急物流的“共同配送+眾包”運作模式,并對其進行初步探究,在綜合實際災害案例中模擬該模式的運作流程,旨在為應急物流的高效實施提供參考。
2.1 運作模式介紹。在應急物流的“共同配送+眾包”運作模式中,政府主導相關工作,同時建立“共同配送+眾包”的網絡平臺。一般來說大規(guī)模的突發(fā)災害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地震、洪澇災害為代表的破壞性災害,以及新冠疫情為代表的非破壞性災害。對于破壞性災害,應急物流的“共同配送+眾包”運作模式一般為根據受災地周邊交通條件,首先建立多個總物流集轉站,用于收集全國各地發(fā)向受災地的包裹,方便災區(qū)包裹的集中管理與運輸;然后根據受災地實際的受災情況與交通情況,以及臨時安置點的位置,設置次級臨時物流中轉站以及末端配送站。根據各站點的位置、道路通行情況確定運輸時間及運輸路線,將包裹從總物流集轉站分級運輸至各個末端配送站。在末端配送站通過眾包進行分發(fā),眾包人員可以是志愿者或安置點的居民,眾包人員需在平臺注冊。平臺為包裹匹配合適的眾包人員并由眾包人員配送上門,最后由客戶確認收貨然后評價。對于非破壞性災害,應急物流的“共同配送+眾包”運作模式一般為根據受災地的交通、人口分布等信息,在已有的物流集轉站或者大型倉庫中選擇合適的地點作為總物流集轉站,然后可以繼續(xù)啟用城市中已有的物流中轉站以及配送點(如菜鳥驛站),并根據包裹目的地與道路設置配送時間與路線。包裹到達末端配送點后,配送點將包裹分配至管轄范圍內的各個小區(qū),小區(qū)內通過眾包的模式配送到家。小區(qū)內眾包由小區(qū)居民在平臺注冊后,由平臺匹配配送包裹;或者是由物業(yè)組織人員在平臺注冊后實現眾包。最后客戶確認收到包裹并進行評價。在物流的過程中需要注意防控,防止因物流引起的災害擴大。
圖1 應急物流的“共同配送+眾包”運作模式
2.2 參與主體。在應急物流的“共同配送+眾包”運作模式中,參與主體包括:(1)政府,包括中央、地方政府以及政府機構。(2)平臺提供與服務方,包括物流信息共享公開平臺以及眾包平臺。(3)建立或征用的各級物流集轉中心以及配送點。(4)各個物流快遞公司,主要負責將包裹從全國各地運輸到總物流集轉站以及信息共享。(5)參與眾包配送的居民、志愿者等,需在平臺上進行注冊。
2.3 運作模式實施流程。首先是政府需要出臺相關政策,選擇平臺服務提供方并由平臺服務方搭建信息平臺并開發(fā)對應的多端軟件以及APP。平臺方可與其他運營成熟的平臺共同研發(fā)(如美團、菜鳥等)。平臺的基本功能如下:(1)物流信息管理功能,通過與各大物流公司的合作,收集通往災區(qū)的物流信息并加入管理,同時做到物流信息的可查詢化。(2)眾包人員的審核與管理。審核眾包人員的相關資質與信息,管理已注冊的眾包人員。(3)眾包與配送的路線、時間安排以及評價功能。然后根據受災地的實際情況以及周邊交通條件,先在受災地周邊城市尋找合適的地點設置總物流集轉站,總物流集轉站可以為多個,用于接收不同地區(qū)發(fā)來的包裹??偽锪骷D站的設置通??梢灾苯诱饔矛F有倉庫或物流集轉站。若災害為破壞性災害,則根據受災地實際交通情況以及臨時安置點的位置,確定新建立的次級臨時物流中轉站以及末端配送站,次級臨時物流中轉站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不設置,而末端配送站可以設置在臨時安置點內,并能保證次級臨時物流中轉站與末端配送站的聯網通信。最后要號召安置點居民參加眾包配送。由居民與志愿者在平臺報名或者采用填表報名再錄入的方式,由平臺對報名信息進行審核,眾包人員在配送站進行一定的培訓后,在平臺上錄入自己的配送范圍。平臺根據物流信息與眾包人員信息進行配送任務分配,眾包人員接受任務后將包裹配送至目的地。若災害為非破壞性災害,則根據受災地交通情況以及現有的物流集轉站與社區(qū)配送站位置,選擇現有的物流集轉站為次級臨時物流中轉站,以及現有的社區(qū)配送站作為末端配送站,并確保各站點的防控物資,同時為末端配送站安排人員將包裹分送至各個小區(qū)。最后平臺可以與小區(qū)的物業(yè)公司進行對接,讓物業(yè)公司安排人員或是統(tǒng)一為希望參與眾包的居民報名;也可以讓居民直接報名。平臺審核通過并進行簡單的培訓后,眾包人員填寫自己的配送范圍,并由平臺派發(fā)配送任務,配送至收貨人住址的門口。
3.1 7·20河南暴雨。2021年7月17日至2021年7月23日,河南省遭遇歷史罕見特大暴雨,暴雨引發(fā)嚴重洪澇災害。運用應急物流的“共同配送+眾包”模式。首先在河南受災地周邊省市尋找合適的總物流集轉站,收集包裹共同配送,然后根據受災地,尤其是重災地鄭州以及附近鄉(xiāng)村的實際受災情況與交通情況,以及臨時安置點的位置,設置次級臨時物流中轉站以及末端配送站,保證各個中轉站的安全與交通流暢。同時平臺與社區(qū)合作進行眾包人員的登記,并進行簡單的培訓。平臺為運輸與配送提供優(yōu)選的路線。這樣就可以在災害發(fā)生的最短時間內建立有效的物流運輸配送系統(tǒng),盡可能地保障災區(qū)物流的高效暢通。
3.2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新冠疫情屬于典型的非破壞性災害,運用應急物流的“共同配送+眾包”模式首先要政府、平臺與物流公司進行協(xié)商,盡快統(tǒng)一相關物流防控要求,然后根據武漢周邊的具體交通情況征用總物流集轉站,隨后在城市內的物流中轉站及配送站中,選擇合適的作為次級與末端的配送站,并嚴格落實防疫規(guī)定。社區(qū)政府同時與平臺以及物業(yè)合作,以小區(qū)為單位召集眾包人員,統(tǒng)一培訓并提供防疫物資。這樣就能在封控后仍然保證物流暢通與末端的配送上門,并且減少因物流導致人群聚集引起的傳播擴散。
隨著應急物流對高效與穩(wěn)定的要求越來越高,應急物流的“共同配送+眾包”模式應運而生,其既可以發(fā)揮由于災害導致的閑散勞動力,也能很好的解決群眾對配送上門的需求,雖然這一模式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但可以預見其在未來會有長遠的發(fā)展。本文探索了應急物流“共同配送+眾包”模式在不同災害類型下的工作流程,并對該模式進行了基于實例的模擬應用,證明了其可用性與高效性。同時本文提出以下建議:(1)建立常備的應急物流集轉站,在災害多發(fā)地選擇一些物流集轉站作為常備的物流集轉站,應急情況下可以快速轉換為應急物流中轉站。(2)建立并完善關于眾包的法律法規(guī),方便眾包的規(guī)范化與責任落實。(3)政府領導,促進物流企業(yè)、平臺服務方的多方合作,提前建立行之有效的應急物流信息平臺,以便在災害發(fā)生時能盡早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