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讀的詩,抓住你頭發(fā),
摁著你,強迫你眼珠撞向黑暗的探針
——平時讀的詩只是湖面芒閃。
人海中游,你像一頭漆黑至透明的鯨。
[林忠成賞評]?這首詩其實是反闡釋的,作者用具象來演繹抽象概念,修辭充滿暴力。韓炳哲在《暴力考古學》里指出,“暴力很可能是人類第一個宗教體驗”,不知道詩人在宰割辭章、執(zhí)術馭篇時是否產生了宗教性的譫妄。本詩采用頓悟式直覺,跟龐德的《地鐵車站》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比《地鐵車站》跨越度更大。詩本來無身體,作者給它發(fā)明一個身體;詩本來無頭發(fā)、無眼珠,作者卻隔墻取物、隔河打拳,從虛空中揪住詩的頭發(fā)。艾略特在《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里認為:“詩人必須具有獨特的組合秩序的直覺,某種客體組合,在普通人看來沒價值,在詩人看來卻有。”作者把詩具象為“湖面芒閃”“一頭漆黑至透明的鯨”,瞬間爆發(fā)張力,這個張力是通過情境統(tǒng)覺實現(xiàn)的。拉康在《無意識中字符的動因》里引用柯勒的觀點,把情境統(tǒng)覺當作一種基于直觀形象思維的知覺重組,重組過程中取消邏各斯,消滅語法。
啞石的許多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這種寫法,也許詩人意識到了牛頓式歷史結構的失效,正如沃·威爾什在《我們的后現(xiàn)代的現(xiàn)代》里說的,“對于今天的世界,決定論、穩(wěn)定性、有序、均衡性、漸進性和線性關系等范疇,愈來愈失去效用。相反,各種各樣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非連續(xù)性、無序、斷裂和突變現(xiàn)象的重要作用,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所重視?!钡袊髁髟妷坪鯇Υ苏J識不足,除了少數(shù)先鋒詩人,大部分還是采用結構主義那套寫法,差異感、反語法、取消中心等技藝受到大面積抵制,他們很難接受沃·威爾什的看法,“在這個時代,一種維系語言結構、社會現(xiàn)實結構和知識結構的統(tǒng)一性的普遍邏輯已不再有效”。大部分詩歌語言滑動在表象上,對于隱藏在表象后的精神資源不去挖掘。詩不同于散文、小說,它要把缺席者找出來,無相之相,無物之境,大霧遮蔽的花朵,深水掩蓋下的鵝卵石,讓它們現(xiàn)身。博納富瓦提過一個類似觀點:“詩要喚起的是那看不見的鳥,而非禽學家的鳥。詩只寫獻身或缺席?!钡蟛糠衷姼?,寫鳥時只是把它當作生物學意義上的鳥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