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銳
(廣東創(chuàng)新科技職業(yè)學院,廣東 東莞 523000)
2021年,廣東省高校職稱評審工作在省教育廳和省人社廳的指導與監(jiān)督下進入優(yōu)化完善階段,各民辦高校的職稱評審工作取得很大的進展,民辦高職院校按照國家和省級政策要求制定本校的職稱評價標準和評審辦法的整體效果較好,但在職稱評審流程、監(jiān)督機制和制度執(zhí)行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2020年,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印發(fā)的《關于廣東省職稱評審管理服務實施辦法及配套規(guī)定的通知》中明確了職稱評審管理規(guī)定和程序,要求對職稱評審的全過程進行規(guī)范管理,使職稱評審工作公開公正公平,但各高校在職稱評審活動中仍存在評審程序不公開和不透明的現象。經問卷調查統(tǒng)計,僅有21.54%的教師認為學校在職稱評審程序上做得非常好,45.12%的教師認為比較好,33.34%的教師認為一般及較差(見圖1)。
圖1 民辦高職院校職稱評審程序公開性和透明性的調查情況Fig.1 Investigation of the openness and transparency of school title evaluation procedures
在制度建設方面,對廣東省11所民辦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文件進行分析,各學校均制定了公示管理辦法,但只有1所學校制定了監(jiān)督管理辦法。
在同行評審方面,廣東省11所民辦高職院校的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文件都規(guī)定,評副高、正高職稱必須提供代表性成果2篇(部),由學校統(tǒng)一送給同行專家匿名評審,學校有選擇性地將代表性成果送往比較熟悉的同行專家手中,極容易出現“感情因素”的干擾。
在結果評議方面,評議組根據職稱評審條件對申報人提交的材料進行評議,通過不記名方式對申報人的學術水平和工作業(yè)績進行投票表決,其投票結果作為職稱評審委員會評議表決的參考,職稱評審委員會采取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通過不記名投票表決,同意票數達到評審專家總數2/3以上的即可通過評審。因采用“不記名”投票方式,評審專家不用接受監(jiān)督,一定程度上有失職稱評審的公平性及科學性。
1.3.1 標準執(zhí)行偏差:職稱評審低于國家標準
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廣東省教育廳對廣東省普通高校(不含部委直屬高校)自主開展教師職稱評審工作進行了五次抽查,共涉及到62所高校,其中公辦本科院校14所、民辦本科院校13所、公辦高職院校25所、民辦高職院校10所,抽查工作針對各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內容和制定程序、職稱評審開展情況、“評聘結合”落實情況等方面,其抽查形式采取實地調研、查閱資料、教師座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發(fā)現主要存在評價標準有待健全等問題。
經調查分析,職稱評審權下放到各高校后,職稱評審工作由學校自行決定,因各高職院校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參差不齊,職稱評聘工作開展的頻次不一樣,未按期開展職稱自主評審工作的民辦高職院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熱情。
1.3.2 目標執(zhí)行偏差:“雙師型”導向不明確
高職院校教師是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師群體,肩負著將自己的理論知識和社會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重任,但在廣東省職稱評審管理辦法中未將“雙師型”教師資格納入評審條件中。在職稱評審條件中,有14.23%的教師認為“雙師型”教師資格是晉升上一級職稱的“必要條件”,21.95%教師認為其是“可替換條件”,45.53%教師認為其是“參考條件”,18.29%教師“未做要求”(見圖2),可見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教師對“雙師型”教師的評價看法不一致。
圖2 職稱評審條件中對“雙師型”教師資格的看法Fig.2 Views on the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qualifications in the evaluation conditions of professional titles
1.3.3 理念執(zhí)行偏差:實踐活動流于形式
調查發(fā)現,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職稱標準雖有相關規(guī)定,但是在政策執(zhí)行上落實不到位,未發(fā)揮實質性作用。
通過學校對教師到企業(yè)參加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來看,6.91%的教師認為學校對教師到企業(yè)參加實踐活動“不重視或不太重視”,26.02%的教師認為學校對教師到企業(yè)參加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一般”,54.88%的教師認為學校對教師到企業(yè)參加實踐活動“較重視”,12.20%的教師認為學校對教師到企業(yè)參加實踐活動“非常重視”。從整體來看,學校對教師到企業(yè)參加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
1.4.1 專業(yè)資源匱乏:評審委員難覓
高職院校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理論知識和教學水平,更要有較強的專業(yè)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在職稱評審專家隊伍里,缺少企業(yè)專業(yè)人才、能工巧匠或企業(yè)經營管理專家,導致在評審過程中關于橫向課題的實際貢獻情況、專利發(fā)明等方面給企業(yè)帶來的效益等信息不對稱,容易造成職稱評審結果的不合理、不公平。
從廣東省高職院校專職教師的職稱結構來看,無職稱、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的占比分別為19.77%、9.71%、41.32%、24.54%和4.65%,全國高職院校專職教師的職稱相應占比分別為14.21%、17.93%、38.13%、24.86%和4.86%(見表1),樣本教師職稱占比與廣東省及全國高職院校教師的職稱占比基本一致,其中無職稱人員占比較多,并且副教授、教授職稱的教師大部分是退休返聘人員。
表1 樣本教師與廣東省、全國高職院校專職教師的職稱結構Tab.1 Title structure of sample teachers and full-tim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China
1.4.2 資源結構失調:優(yōu)秀師資難尋
從職稱比例可以看出,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教師的職稱主要集中在講師及以下,職稱結構不合理,特別是教授職稱擁有者較少。一部分教師在民辦院校積累了教學經驗后即應聘到公辦院校任教,造成教師人才流失。另一方面,民辦高職院校職稱晉升困難,造成年輕教師無工作熱情,影響教學水平的提高。
1.5.1 評價體系的公正性問題
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職稱評審對教師專業(yè)技術工作經歷(能力)條件的要求是要系統(tǒng)講授2門以上課程,專業(yè)課教師要求其中1門課程應為實訓或實踐性課程,職稱評審條件中對平均學年教學工作量雖有要求,但對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和服務育人等要素缺乏必要的評價。
1.5.2 教師的工作能動性問題
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教師采用聘任制,通過對廣東省高職院校(含公辦高職院校)的調研發(fā)現,教師應聘后學校尚沒有制定以能力、業(yè)績?yōu)楹诵牡目冃Э己思罟芾磙k法。目前的高職院校職稱結構多采用定編定崗制,職稱評審數量根據崗位設置核定崗位人數。
調查問卷顯示,52.85%的教師認為教學質量在職稱評審中非常重要,41.87%的教師認為教學質量在職稱評審中一般重要,還有5.28%的教師認為教師質量在職稱評審中不重要。
1.5.3 本科院校與高職院校的理念錯配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高等教育包括研究型大學、普通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都是按照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來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民辦高職院校的管理體系參照公辦院校的標準,其管理方法基本遵循公辦院校的管理體制,機動靈活的管理特色不突出。
2.1.1 明確制度設計中的“雙師型”導向
民辦高職院校職稱自主評審是學校引導、規(guī)范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指揮棒”,是激勵民辦高職院校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和工作積極性的 “砝碼”。自主評審有助于加快民辦高職院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推進民辦高職院校教育體制建設步伐,培養(yǎng)更多的教師成為既有理論知識又擅長企業(yè)實踐的“雙師型”教師。
明確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導向標準。①將師德師風、能工巧匠精神、技術技能和教育教學實績作為職稱評聘的重要依據。②落實教師在職稱評審中的企業(yè)實踐活動時間和質量要求。③職稱自主評審的民辦高職院校制定的評審標準不可低于國家和省級要求標準。④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積極做好日常業(yè)務指導工作,包括職稱制度建設、職稱方案審核和職稱結果評價與聘用等。
1)定期組織高校職稱晉升評審培訓工作,政府有關部門應針對各高校在職稱評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行科學指導,及時向各高校推薦在職稱評審工作中的先進工作經驗,并向所有高校推廣,不斷優(yōu)化職稱評審流程,為各高校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便利。
2)宣講國家和地方的行政職稱改革政策,加大宣傳力度,確保各高校的職稱評審工作在國家政策和地方行政政策的基礎上自主開展。根據學校各院系的學科建設、專業(yè)發(fā)展需要,合理規(guī)劃校內職稱級別名額、結構和比例,建立分類分層職稱評審標準,確保職稱評審工作按期、持續(xù)、有效地開展,維護教師職稱晉升的權力,體現出職稱評審制度、標準與程序的公平。
2.1.2 規(guī)范制度設計中的流程標準
1)制定科學合理的職稱評審標準。各民辦高職院校應按照國家和地方主管部門的要求,結合學院發(fā)展實際,以打破“四唯”和“新標準”為突破口,激發(fā)教師的創(chuàng)新活力,突出師德師風,按系列、專業(yè)、類別進一步修訂和完善職稱評審標準,做到考評內容科學化、考核項目細化、量化和考評主體多元化,及時糾正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1]。評價標準中不應設置論文數量、影響因子等硬性要求,注重對原創(chuàng)成果、貢獻度、學術影響力和科研能力與水平的評價。
2)完善科學有效的同行職稱評價機制。①以學校的學科、專業(yè)化標準為導向建立多元分類、各有側重的差異化職稱評價體系,設置教學型、科研型、教學科研并重型、社會服務型等不同類型教師評價標準,以滿足不同類型教師的晉升需求。②完善自我評價、同行評價、社會組織評價、專家團隊評價有機結合的多維度評價機制,提高教師的職稱評價質量。③以綜合化為抓手,建立師德一票否決制,形成師德為首、教師育人實績?yōu)橐铱蒲心芰榛⒎丈鐣橹氐摹八奈灰惑w”的評價標準,通過職稱評審工作提高學校的組織效能。
3)加強職稱評聘機制管理。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職稱評審工作中,既要堅持學校職稱評審標準,落實組織擇優(yōu)聘任的原則,使優(yōu)秀教師及時晉升到更高一級職稱,也應打破教師職稱聘任終身制的制度約束,調動全體教職員工的工作熱情,營造一種“比、學、趕、幫、超”的激勵環(huán)境。
2.2.1 建立健全行政決策機制
職稱評審制度要落實在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責任制中,貫徹“三重一大”問題決策制度,健全黨委議事制度、校長辦公會議制度,將集中討論、相關利益者參與、學術委員會發(fā)揮應有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協(xié)調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關系,處理好學校職能部門與基層院系的關系,確保職稱評審制度的公平性、合理性,使職稱評審過程公開透明。
2.2.2 建立評審“雙線公示”制度
通過學校官方網站、辦公平臺等網上公示、學校對教師職稱評審結果進行不少于5個工作日的公示,杜絕弄虛作假等行為的發(fā)生。公示次數不少于3次,即對申報人上報材料初審后的結果進行公示、對學校推薦資格結果進行公示和學科組、評委會對職稱評審結果進行公示。
2.2.3 推廣專家實名投票制
在職稱評審中,學科小組和評委會專家實行實名投票制,以減少徇私舞弊行為的發(fā)生。堅持回避制度,防止“裙帶關系”導致評審結果的不公平,確保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的職稱評審工作公平、公正、有序。
2.2.4 多元化整合社會組織參與
針對不同院校職稱評審標準參差不齊、差異較大等問題,可以引入職稱評審第三方專業(yè)評估機構對評審標準進行評價,通過第三方評估,審查與完善各高校的職稱評審標準,提高職稱晉升標準的科學性、公正性[2]。
2.3.1 加強政府部門的監(jiān)督管理,管控人為因素對職稱評審工作的影響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監(jiān)管暫行辦法》第一章第3條明確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對各高校職稱評審工作全過程的監(jiān)督機制。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對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的職稱自主評審制度、實施方案、評委會專家、職稱評審結果進行備案監(jiān)管,對各階段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開展的職稱評審工作進行隨機抽查、復查,定期組織職稱評審檢查專項工作,對因管控不嚴、程序不規(guī)范而引起較多投訴和重大糾紛的高校責任人進行警告,責令其整改并對違法違紀的責任人按相關規(guī)定給予嚴肅處理,確保職稱評審工作的嚴肅性。
2.3.2 建立職稱評審協(xié)同監(jiān)督機制,減少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對職稱評審的制約
1)建立由高校黨委、紀委監(jiān)委、人事處、教師發(fā)展中心、督導辦、教務處、科技處、工會等部門參與的監(jiān)督工作小組,對職稱評審進行全程監(jiān)督。在制定職稱晉升制度階段,學校要接受全體教職員工的監(jiān)督,完成教師職稱制度初稿后,必須按照“三重一大”的要求將制度在全校公示,征求教師意見并采納其合理意見,經黨委辦公會和校長辦公會通過后才可上報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備案。
2)在職稱自主評審階段,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步驟都要接受學校職稱評審監(jiān)督委員會及全體教職員工的監(jiān)督,確保職稱自主評審流程公開透明。
3)職稱評審結束后,評審結果要及時向全體教職員工公開、公示,廣泛征求大家的意見,監(jiān)督委員會對投訴情況及時展開調查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做出回應。
2.4.1 加強崗位職稱評審機制保障,優(yōu)化其服務效能
各民辦高職院校應建立健全教師職稱評審機制,明確權責分開,措施落實到位,嚴格把控考核人員的資質,確保職稱評審的服務質量。優(yōu)化職稱評審部門的服務效能,營造公平公正的職稱評審環(huán)境[3]。在審批程序上,不斷優(yōu)化服務流程,精簡職稱申報手續(xù)和審核環(huán)節(jié),縮短處理時間,提高服務質量。在平臺建設方面,通過加強互聯(lián)網建設,全面推進線上服務,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推進高校職稱審批工作辦理速度,提高職稱評審服務效率。
2.4.2 完善多元主體教師職稱評價標準,健全參與職稱評審的激勵機制
1)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的職稱評審工作應由利益相關者代表組成多元主體,在職稱制度建設、組織評審及聘用過程中與各方主體進行協(xié)商、溝通,參與職稱決策標準的制定,促進其民主管理。
2)充分發(fā)揮職稱評審工作的激勵作用,建立具有活力的高校人事管理體制、規(guī)范及合理、有效的教師職稱晉級制度,在待遇上及時給予兌現,提高教師對職稱評審的熱情。
3)推行“一站式”服務模式。將職稱評審服務從“多站式”發(fā)展到“一站式”,為高校教師晉升提供分類明確、流程規(guī)范、全程可跟蹤的制度辦法,以提高職稱評審服務質量,滿足教師的需求。
4)利用移動互聯(lián)網等技術手段,建立全程跟蹤的技能評估體系,幫助、引導和支持教師持續(xù)提升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調動教師參與職稱評審的熱情,積極營造良好的職業(yè)生涯氛圍,實現組織評審目標,促進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高質量發(fā)展。
2.4.3 建立專家資源共享機制,調整組織資源結構
充分利用廣東省教育廳、人社廳的信息平臺,統(tǒng)一廣東省職稱評審專家?guī)鞌祿藴?通過互聯(lián)網實現職稱評審專家信息共享,提高職稱評審工作效率,保障職稱評審的公平公正性[4]。結合當前職稱評審的實際需要,建議將職稱評審專家共享機制分為四個部分:①建立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職稱評審聯(lián)盟;②共享同城省內專家資源;③建立全國專家共享渠道,解決特殊專家稀缺問題,通過遠程會議等方式進行評價。④通過政府行政主管部門、社會行業(yè)組織、各高校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協(xié)同推進高校職稱評審專家共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