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博(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作為一個教寫作的老師,我認為這篇作品整體非常流暢,但也有一些問題,比如喜歡用短句,而且是一句話或兩句話組成一段的短句。短句的使用在小說里面會形成一種獨特的節(jié)奏感,也會形成一種短句和短句之間的起承轉合的方式。但有些時候,短句的頻繁出現(xiàn)會形成一種不是特別良性的敘述節(jié)奏或者方式。
第二點,我認為小說的體量可能限制了作者的發(fā)揮,立意便顯得不深入。如果是我來寫的話,可能會對前幾次時間流逝的過程著力描寫一下。
齊玨(《文學自由談》副主編):我感覺這篇小說整體寫得還是比較有意思的,從文學的角度看,它具有一定的可讀性。但是作為一名編輯,我對此還要提出幾點質疑。
首先,文章當中講了一個主旨“世界講究因果,這是我從時鐘上學到的第一個道理”。我想請問作者,你究竟從時鐘上學到了什么道理?這個時鐘是如何告訴或者教給你道理的?在整體的閱讀中我并沒有感受到。第四段“凡事必有因果,強行改變某件事情的結局,可能并不像前兩次那樣簡單”,這是第二次強調因果。第三次作者沒有具體說出因果這兩個字,但是在第五章里寫了“唐小璇本不應喪命于此,她本應擁有美好的未來”。那么,她為什么不應該喪命于此?她為什么應該擁有美好的未來?在前文中你反復提起“有因必有果”,那么她的因果為什么要由作者你通過撥弄時鐘來改變它?這是我對這篇文章整體的前后邏輯的一種看法,我認為它前后的邏輯是有缺陷的。
其次,文章既然分了段,那它應該是一種遞進的關系??傻诙螘r空逆轉當中,她是為了拯救她的父親,第三個段落中,則是拯救被汽車撞死的寵物狗。我覺得從正常的邏輯也是從人的親情上來講,寵物是比不上自己父親的,所以這個遞進關系我認為不是特別恰當。
韓新枝(《小說月報·原創(chuàng)版》執(zhí)行主編,百花文藝出版社編審):從一個編輯的角度看,毫無疑問這是一篇比較具有想象力的、類似于幻想性質的小說,小說的主人公通過一個具有魔力的時鐘來企圖改變或避免她生活中出現(xiàn)的一些災難性的事件??偟膩砜催@個想法還是好的,想象力也很豐富很獨特,而且作者的這種想象力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現(xiàn)實基礎之上的,甚至說有一種哲學的思考和嘗試在里面。
前面齊玨老師也提到了,這篇文章確實是有一種哲學的思考。雖然她三次提到因果關系,但強調的是凡事有因必有果,強行改變事情結局,并不像前兩次那樣簡單,最后“往后余生順應自然,遵循因果方為結局”。也就是說,小說中的想象力其實沒有完全背離傳統(tǒng)、背離事物的規(guī)則。這種立意還是比較好的,但因為篇幅所限,她沒有往更深處來探究。我覺得我們鼓勵寫作中的想象力其實不是逃避現(xiàn)實,而是希望大家能轉換視野,延伸心智,更深入地生活在現(xiàn)實之中。
阿根廷作家胡里奧·科塔薩爾曾說:“我從不覺得幻想是虛幻的,它只不過是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另一種可能性和另一種存在方式?!边@篇小說的內容恰恰踐行了這種觀點。作者通過三次修改現(xiàn)實,給事物另一種結局,也就是另一種可能性。這個想法是好的,但是從小說總體上來看,這個短篇它也還是一篇習作,寫得比較稚嫩,人物塑造、敘事結構、語言基礎等方面比較簡單,也就是說它其實沒有一個相對復雜的人物關系,情節(jié)邏輯上的推進也是比較雷同的。比如小說的后半部分,作者說“我生活的小區(qū)里發(fā)生了一場火災”,其實我覺得這個應該改成“我生活的城市里發(fā)生了一場火災”,因為她后面緊跟著說,“我和唐小璇已經(jīng)多年未見,上次對話大概要追溯到十多年前”。我覺得如果她們兩個人住在一個小區(qū)里,十年總能碰到一兩次,對吧?十年都沒見到她,我覺得從生活常識上來講,可能不太現(xiàn)實。其次,她上面剛說完“唐小璇想去全國最好的大學”,后面又寫“她要去全世界最好的大學讀書”,這種明顯的文本錯誤就讓人感覺不是特別用心。我覺得在行文的時候,這種小的細節(jié)還是要嚴謹一些,至少讓人能看出來寫作的態(tài)度。包括小說結尾,結尾像散文一樣發(fā)出一些感慨,一直在抒情。其實小說和散文區(qū)別還是挺大的,作者還是要強化一下。
我再說一下我的建議。我覺得這個小說的現(xiàn)實部分其實可以再多一些描寫,特別是細節(jié)描寫,目前看來這篇小說實際上是有情節(jié)無細節(jié)的。我覺得大家在初學寫作的時候還是要重視一下細節(jié)的描寫,因為細節(jié)才是真正打磨小說藝術品質的用力之處,而且也決定了一篇小說文學價值取向,說白了就是文學性的一個體現(xiàn)。說到文學性,我再說一下這篇小說的語言,其實這個作品的語言是比較通暢、比較簡潔的,甚至說是有點簡單的,在文學性上還可以進一步提升一下。
其實小說被稱為語言的藝術,也被稱為敘事的藝術。不管是哪一種,最終都要落實在文字上。語言是留給讀者的第一印象,就像相親一樣,沒有好的外表很難留住人,它就是小說的顏值擔當——一個臉面。為什么明明電影故事更好看,大家還要看文學、看小說?其實就是因為語言的魅力,語言畢竟比鏡頭給了你更多的想象空間。
另外,我覺得我們平時不能只靠知識來寫作,還要靠見識,書本知識畢竟是一種二手的間接經(jīng)驗。我覺得年輕人因為年紀比較小,在人生閱歷與人生經(jīng)驗還不是特別多的時候,可以主要靠間接經(jīng)驗來寫作。這種知識性寫作的稿子我們一看就知道作者肯定讀了很多書,但是他人生經(jīng)驗不足。很多老作家,在人生經(jīng)驗已經(jīng)非常豐富的時候,就會靠經(jīng)驗寫作,但其實最好的寫作一定是經(jīng)驗性和知識性寫作相結合的?,F(xiàn)在的孩子起點都非常高,讀的書很多,學歷也很高,我覺得下一步就是看人生經(jīng)驗,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會越寫越好,尤其是通過這種努力的生活,通過交朋友、旅游等方式增加的人生經(jīng)驗和增長的見識。其實見識就是一個由見到識的過程?!耙姟笔侵溉藗兛吹铰牭降囊恍┮娐?,一些對外部信息的吸收。我們怎樣把它提升為“識”呢?這其實就是一種從經(jīng)驗素材轉化到文學的過程,通過自身審美體系的過濾,通過內在的思考,用文學的方式進行梳理,最終形成作品。所以我覺得大家下一步就是多增長一下見識,然后再結合現(xiàn)在已經(jīng)擁有的知識來寫作。
張楚(天津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魯迅文學獎得主):我覺得這篇小說是一篇很有想法的小說。其實我們看過很多類似的回到過去、改變過去的電影,那么作者能夠在有這么多經(jīng)典的前提下寫《時鐘》這篇小說,勇氣可嘉?!稌r鐘》有一些與眾不同的地方,比如主人公回到過去的原因都是主動的,而不是像一些電影、電視劇里面,人突然被車撞了才穿越回去,很被動地接受一段不可預知的命運。
小說的語言比較質樸準確,敘事很清晰,推進的速度比較舒緩,結構也比較簡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寫作者對文學的理解及她的文學素養(yǎng)、文學天賦。我對這篇小說不太滿意的地方就是作者將一切都歸結為因果,在小說里面,如果認真地去探討時間和救贖這兩個主題,會不會更深刻一些?將小說的內核固化為因果,我覺得還是過于草率了。作者沒有動腦筋去想一個更適合表達的主題。
另外一個方面,這篇小說有些總結性的句子過于心靈雞湯了,不是小說的敘述語言,在散文里這樣出現(xiàn)可能會好一點。如果作者寫作的時候把握不好想表達的內容,那么盡量敘述事件就可以了,千萬不要隨便議論,因為在短篇小說里面隨便議論是一個特別大的忌諱,抒情也要節(jié)制。
我估計作者可能是一個剛上大一的小孩,對初學者來講,能夠把小說寫到這個樣子是不錯的,至少我十七八歲的時候絕對寫不到這樣。在不停地閱讀寫作的過程當中,很多疑難問題都會自行解決,也就是說你是自己的老師,我們可能會給你一些外部的建議,但真正能夠引導你打開小說天窗的人是自己。最后,我有四個字送給大家,特別簡單,就是“多讀多寫”,謝謝。
王易初(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首先,開頭“數(shù)學考試沒考好,我想回到考試那天重新答題”這一情節(jié)就非常抓住我的心理。因為我也是剛剛上大學,經(jīng)歷了十二年的學生生涯,我太懂這種感情了——每次考試沒考好時,我都想穿越回去把錯題答對。這個當然是實現(xiàn)不了的,但是這件事在小說里實現(xiàn)了,我就非常感興趣。
這篇文章的缺點,我覺得可能是由于篇幅的限制,作者對主人公情感的把握不是很細致。舉一個例子,在她的狗死掉的時候,作者的描寫是“我呆滯地站在原地,愣了好一會兒才發(fā)瘋了似的沖到書桌旁”,這是一個很奇怪的順序,“我”第一時間理智就回籠了,“我”要去找時鐘,“我”要去救小狗,我覺得這個情緒有點不切實際。
第二個缺點是作者對感官的把控。比如說,當她回到期中考試那天時,人的正確感官順序應該是先聽到窸窸窣窣的寫字聲,再睜開眼睛看到那張數(shù)學卷子,最后才會震驚“我好像回到了那一天”,而不是光聽寫字的聲音就能夠感受到“我”是回到考試那天了,所以我覺得這里的順序有一些不太妥當。
最后是關于人物成長方面的問題。我認為這篇文章有一個與情緒有關的矛盾點。當主人公得知她的小狗去世的時候,她是以一種非常坦然的態(tài)度去使用時鐘讓自己救回小狗的性命的,但是當她準備救朋友時,她的態(tài)度反倒猶豫起來了。我覺得這是一種性格上的倒退。我認為,主人公第三次逆轉時空時她應該是猶豫、緊張的,她會擔憂代價的到來,但第四次倒轉時間,也就是她拯救了朋友后反倒坦然地接受了代價,這才是一個正常的順序。
王艷(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我認為這篇小說的弊病源于創(chuàng)作者個人經(jīng)驗的不足。作者可能是一位剛步入大學的新生,小說里所用的情節(jié)都源自高中,比如考試、家庭生活等,她并沒有仔細地去剖析自己和考試、家庭、寵物三者之間的更細膩的深刻的關系,所以,作者雖然使用了這些常見的經(jīng)驗,但她并沒有在這種個人經(jīng)驗上展現(xiàn)出洞察力,這就顯得整篇文章十分枯燥無趣。
第二點,她的小說缺少魅惑感。時鐘這個物品充滿了玄幻色彩,但作者卻寫出了道德訓誡的感覺。她完全可以把《時鐘》打造為一種類似于格非的《褐色鳥群》或韓少功的《爸爸爸》,這種充滿神秘色彩、引人無限遐想的一個空間的小說體,但她并沒有。
劉昕滋(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我感覺整篇文章在結構上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的。首先它的題材很新穎,是一個穿越題材的小說,所以比較能抓住讀者的眼球。第二,它的整體立場結構還是比較清晰的,以四個故事為集合點去闡述一個道理。
然后我想說一下我對這篇文章的幾個意見。首先我覺得它的主旨不夠清晰。其實這篇文章顯示了兩個主旨:第一個是順其自然,方得始終;第二個是結尾“失去了很多人追求了很多人”的那段話。我覺得一篇文章,尤其是篇幅這么小的文章,它不應該存在兩個主旨的。
其次,我覺得文章結尾那幾段不是特別好。它有一個引用是“我們一生都在追求那些最初失去的人”,我不太理解這句話放在這里的意思是什么,它與后文所說的內容產生了一個矛盾的關系,也就是說它自己也在反駁自己。我覺得她的表達不是很充分,不足以撐起她所說的“方得始終”或者是“追尋那些已經(jīng)失去的人”的論斷。
賈謹薇(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我在讀到這篇作品的第一時間就感覺作者應該是一個比較年輕的作者,從她所描寫的情節(jié)來看,她還沒有經(jīng)歷人生的一些大起大落。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的立意其實是一個比較哲學、形而上的,比如最后有說“因果循環(huán)是自然的一件事情,不可改變”,我覺得這是比較打動我的。但是我感覺這篇文章的行文比較淺顯,沒有重點地突出這一部分,還是有點遺憾的。
第二點,我覺得《時鐘》這篇文章在情節(jié)的銜接與起承轉合間有很大的問題,我也為這篇文章構思了另一個結局——“我”在最后一次撥動時鐘時,回到了得到時鐘之前。“我”選擇了放棄這個時鐘,遠離它,遵循命運的發(fā)展。不管結局如何,“我”一定要自己走完屬于自己的命運。
畢紅雨(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時鐘》作者):這篇作品是我大一上學期的期中作業(yè),老師給的題目是以“物品”為題材寫一篇文章,所以我就選擇了時鐘這個比較常見的物品。這篇小說只寫了三千多字,寫完以后我自己也感覺很粗糙,很多東西都沒有寫出來,但因為種種原因我一直沒有修改。
這篇文章一共分為四個段落,它其實是虛實結合的。老師們、同學們向我提出的建議我都已經(jīng)記錄下來了,比如情節(jié)突兀、老套,細節(jié)描寫簡單粗糙以及情節(jié)遞進關系上的一些問題,等等。之后我會再次整理并修改《時鐘》這篇文章,在此非常感謝大家能夠這么認真地閱讀我的不太成熟的作品,給我提出這么好的建議。
其實剛剛有位同學提出的觀點我十分感興趣,她說如果讓她重寫這個結局的話,她會寫“我”回到擁有時鐘之前。其實如果讓我重新構思的話,我可能會將結尾調整為:四次穿越的機會都已經(jīng)使用完畢,我又回到了第一次使用時鐘的特異功能之前,那么我到底是否還會做出同樣的決定?這是我設想的另外一個結局。
最后,我要再次感謝今天大家對我的批評與指正,未來的我會繼續(xù)努力,爭取改正這些缺點,我也會在寫作這條路上繼續(xù)走下去,寫出更多的作品。同時,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在自己熱愛且擅長的領域閃閃發(fā)光、取得一定的成就,祝愿大家!
注:實錄中涉及的作品內容為修改前的作品,與本刊刊發(fā)的作品存在一定差別。為保持現(xiàn)場研討原貌,相關敘述予以保留。
本文由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畢紅雨整理。
責任編輯 張范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