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延
在煙臺的歷史上,英雄豪杰輩出,才子佳人眾多,但在世人眼中猶如天神一般存在的人物,恐怕非戚繼光大將軍莫屬,無人能望其項背。
記得上世紀60年代,我在很小的時候,在家鄉(xiāng)看過一出戲名曰《戚繼光斬子》,至今印象深刻,說的是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中國沿海一帶抗倭的事跡。一次,數(shù)千名倭寇登岸搶劫,戚繼光因兒子未按軍令行事,以致未能全勝,將他推出行營斬首。這一故事在家鄉(xiāng)廣為流傳,無人不被戚繼光大義滅親、誓死抗倭的英雄氣概所感動。戚繼光自嘉靖三十二年(1553)任山東都指揮僉事開始,此后的十余年間,從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再到廣東的萬里海疆,哪里有倭患出現(xiàn),哪里就有戚繼光的威武身影,就有“戚家軍”的旌旗飛揚。戚家軍馳騁海疆,所向披靡,讓倭寇聞風喪膽,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終于將在中國沿海橫行200年的倭患肅清。
我退休后游歷古北水鎮(zhèn),登臨司馬臺長城,看到長城隨著刀鋒般的山脊蜿蜒起伏,一座座大小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敵樓因地制宜巧妙建在一個個制高點上,威風凜凜,巋然聳立,不由得對中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雄偉古建筑遺址肅然起敬。戚繼光隆慶元年(1567)十月后任薊鎮(zhèn)總兵官,在這里主持修建了空心敵樓和長城,敵樓之間互為犄角,相互照應,防守嚴密。除古北口司馬臺長城外,現(xiàn)存的北京八達嶺、慕田峪長城,以及天津黃崖關,河北山海關附近的老龍頭、角山等處長城,也均為戚繼光改建留存至今的建筑。戚繼光鎮(zhèn)守燕薊,北方游牧民族始終不敢入塞擾邊,他還兩次出關支援遼東戰(zhàn)事。明史稱贊:“戚繼光十六年邊備修防,薊門安然,繼之者,踵成其法,數(shù)十年無事?!?/p>
戚繼光是明代山東登州(今煙臺市蓬萊區(qū))人,是在山東煙臺成長起來的著名軍事家、民族英雄,他為中國抗擊倭寇、抵御外虜做出了重大貢獻?!澳腺帘碧敗笔敲鞒膬纱筮吇肌!澳腺痢笔侵搁L期侵擾東南沿海一帶的日本海盜,“北虜”是指與明中央政府敵對的北方游牧民族。“兩患”的性質雖然不同,但都極大地影響了明朝的內政外交。嘉靖末年至萬歷初年,“南倭”與“北虜”之禍相繼解除,戚繼光功不可沒,其輝煌戰(zhàn)績不僅明史中一一可查,他的故事至今在民間傳為佳話。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繼光一生把國家放在首位,將人民護在身后,面對外來侵略英勇抗爭,南征北戰(zhàn),走向勝利,赫赫戰(zhàn)功,人皆盡知,可謂中國歷史上南護海疆、北鎮(zhèn)邊戍的第一人,受到國人的尊敬和愛戴,后人在多地建廟立祠祭祀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把戚繼光作為神靈供奉,按時祭拜,祈求護佑平安,位于煙臺市蓬萊區(qū)振揚門北側的戚繼光紀念館就是例證。但是,他的深遠影響并非僅僅局限在那個時代的建功立業(yè),而是他在練兵和實戰(zhàn)的基礎上,為后人留下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等不朽軍事著作。
《紀效新書》十四卷十二篇,凡士兵的選取、編伍、號令、技藝、營陣、膽氣的訓練,水軍的編制作戰(zhàn),城池的構筑防守,將官的選拔培養(yǎng)等均有論述,該書闡述了治軍諸因素的關系。這是該書治軍思想最精彩、最富有哲理性的內容?!毒毐鴮嵓o》是戚繼光練兵條令的匯編。全書分前九卷和雜集六卷兩部分。本書所謂的“練兵”,其實就是“治軍”,其中既包括對人的管理,也包括對武器的管理,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端膸烊珪偰刻嵋分赋觯骸啊瘫?,美觀則不實用,實用則不美觀’。此書標曰‘實紀’,征實用也。因此,‘后世談兵者遵用焉’?!?/p>
戚繼光兵書對后世戰(zhàn)爭的影響不可小覷,有人甚至認為它的現(xiàn)實作用、實用價值超過了流傳2500多年的《孫子兵法》。但是,即使如此,由于歷史上的原因,現(xiàn)實中真正看到和了解戚繼光兵書的人并不多,多數(shù)人不甚了了,倘若再深入言及戚繼光的兵書曾傳播海外對朝鮮王朝軍隊產生過重大影響,那就幾乎無人能說道了。筆者有幸讀到魯東大學劉曉東、祁山著,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名譽會長萬明教授作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的《戚繼光軍事思想接受史研究——以朝鮮王朝為例》一書,眼界為之豁然開朗,心扉為之震撼不已。
《戚繼光軍事思想接受史研究——以朝鮮王朝為例》一書不僅論述了朝鮮壬辰戰(zhàn)爭期間(1592-1598),戚繼光當年的部屬與朝鮮軍民“同仇敵愾、并肩作戰(zhàn)”的英勇業(yè)績,還系統(tǒng)深入論述了戚繼光軍事思想對朝鮮王朝軍事建設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戚繼光軍事思想接受史研究——以朝鮮王朝為例》一書追敘分析了戚繼光兵書傳入朝鮮半島的背景和朝鮮王朝依照戚繼光軍事思想建設朝鮮軍隊的起因。朝鮮宣祖二十五年(萬歷二十年,1592),日本軍隊侵略朝鮮,應朝鮮王室的緊急請求,明軍進入朝鮮抗倭援朝,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抗倭援朝的明軍取得了收復平壤的重大勝利。《朝鮮宣祖實錄》記載:“浙兵先登,拔賊幟,立天兵(明軍)旗麾?!侨仗毂旉嚁孬@(日軍)一千二百八十五級,生擒二名,……奪馬二千九百八十五匹,救出(朝鮮)本國被擄男、婦一千二百二十五名?!惫ゴ蚱饺莱堑拿鬈娭髁?,是當年戚繼光依照《紀效新書》訓練出來的官兵,不僅作戰(zhàn)勇敢,而且熟悉與倭寇作戰(zhàn)的戰(zhàn)術,所以才能獲得大勝。當朝鮮宣祖得知這些戚繼光當年的部屬是依照《紀效新書》訓練出來的后,即指示領議政(首相)柳成龍依照《紀效新書》整頓治理朝鮮軍隊,不僅軍隊體制改革和士兵的管束、訓練照此進行,當時朝鮮的城防建設、武器制造也均仿照《紀效新書》的規(guī)范實施,由此開啟朝鮮王朝三百年來依照戚繼光軍事思想改革和治理朝鮮軍隊的序幕。
朝鮮宣祖朝之后的王朝,又經(jīng)歷了十二個朝鮮國王,每一屆朝鮮王室都把戚繼光的軍事著作奉為圭臬。書中翔實的史料證明,戚繼光軍事著作和軍事思想在朝鮮王朝軍隊建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本書提出的“戚繼光軍事著作影響朝鮮王朝軍隊三百年”這一學術觀點,角度新、史料新,系統(tǒng)而深入,為戚繼光軍事思想在海外影響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是戚繼光研究的新突破。該書不僅揭示了戚繼光軍事著作對朝鮮王朝軍隊三百年來的影響深遠,同時涉及中韓、中朝傳統(tǒng)友誼和經(jīng)濟、文化、軍事三百年來的交流、交往。一部兵書的傳入,使得朝鮮王朝整頓、重建了軍隊,如此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力,這在亞洲乃至世界書籍文化交流史和軍事史上是十分罕見的,也是后世戰(zhàn)爭和國際交往中特別值得重視的一件事。審視戚繼光兵書傳入朝鮮半島的過程,探尋其對朝鮮軍制、軍備的影響,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亦有一定的現(xiàn)實作用,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深化對明朝抗倭援朝、現(xiàn)代抗美援朝將士的了解和理解。
戚繼光兵書及在海外國家的影響,是我們今天“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題材。煙臺作為戚繼光的故鄉(xiāng),作為戚繼光軍事思想形成的源頭,有義務有責任大力弘揚戚繼光“矢志報國、保境安民、革故鼎新、使命擔當、克己修身”的民族精神內涵,搞好戚繼光研究以及戚繼光軍事思想在海外影響的研究,這不僅可以進一步激發(fā)黨員干部的報國之志、為官從政的責任之心,也可以為中韓、中朝文化交流增添新的內容,進一步增進中韓、中朝的傳統(tǒng)友誼,提高山東及煙臺的知名度,為山東及煙臺的地方經(jīng)濟、文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Qi Jiguang, a figure never desiring titles or honors but peace over the seas, placed the interest of the nation above all things and safeguarded the people throughout his life. Confronted with foreign invasions, he led his army to fight bravely in numerous battles and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battlefields, which solidified his reputation as a preeminent defender of China’s coastal and border security. As the foremost guardian in Chinese history, he earned nationwide respect and adoration. To honor this national hero, memorials and temples were erected in many places, where people worshipped him as a deity to seek his protection for peace. Qi Jiguang Museum on the north side of Zhenyang Gate of Penglai District of Yantai is such a memorial. However, th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f Qi Jiguang is not limited to his wartime achievements, but mainly lies in the enduring legacy he left behind for later generations, including his military works such as Ji Xiao Xin Shu (New Practical Military Book) and Lian Bing Shi Ji (Actual Records of Troop Training) based on his own experience in troop training and actual comb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