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都是荀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在《荀子》一書中,“禮”“義”不光單獨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很多,也頻繁以“禮義”的面目出現(xiàn)(共114次)。如何理解“禮義”就成了在閱讀《荀子》時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本文即擬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說明。在著手解讀“禮義”之前,作為基礎,有必要先厘清“禮”“義”各自的獨立意涵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禮”“義”之獨立意涵
荀子重“禮”。荀子立足于對現(xiàn)實人性的考察(“人生而有欲”),本著“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的根本目的,認為建立禮義法度是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根本路徑。荀子在討論“禮”的起源時明確表達了這一觀點:
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禮論》,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本文所有引用的《荀子》原文均參考此書)
荀子把“禮”擺到了很高的位置,用他自己的話說:“禮者,人道之極也”。(《禮論》)而“人道”包含了社會和個體兩個層面。
在社會治理層面,荀子說:“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保ā蹲h兵》)又說:“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保ā秳駥W》)
在個體層面,荀子認為:“禮者,所以正身也。”(《修身》)而“伏術為學”是個體知禮、隆禮的根本路徑,所以他說:“故學也者,禮法也?!保ā缎奚怼罚肮蕦W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勸學》)。
合而言之,在荀子看來,“禮”是人類社會中不可或缺的規(guī)范制度,同時也是個體道德修養(yǎng)以及社會治理的客觀基礎和保障。正是基于荀子對“禮”的高度重視和大力倡導,人們常常用“隆禮”來總結荀子的思想特色。
荀子亦重“義”。他在《王制》中明確提出了人“有義”的觀點: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故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故宮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頃舍禮義之謂也。
荀子把“義”定位為人之所以“最為天下貴”的根本原因。在他看來,“義”就是人之所以能夠成長為道德主體以及“群居合一”的社會秩序之所以能夠建立的內(nèi)在根據(jù)。
二、“禮”、“義”之間的關系
就“禮”“義”的關系而言,荀子認為:
一方面,“義”是內(nèi)在根據(jù)、是實質內(nèi)容;而“禮”是外在、客觀的表現(xiàn)形式。
荀子說:“制禮反本成末,然后禮也?!保ā洞舐浴罚┻@也代表了儒家的基本看法,比如,孔子說“義以為質,禮以行之”(《論語·衛(wèi)靈公》),《禮記》也說“禮也者,義之實也”。牟宗三據(jù)此認為:“義道落于現(xiàn)實組織中即禮義法度,故禮義法度即義道之客觀化?!保沧谌骸睹遗c荀子》,學生書局,1994年,第146頁)
另一方面,“義”是根本原則和最終依據(jù),而不必完全拘泥于“禮”之形式和具體規(guī)定。
荀子指出:“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保ā锻踔啤罚┢渲小胺ā本褪嵌Y;“以類舉”即是基于類中之理“以義變應”?!抖Y記》也說:“協(xié)諸義而協(xié),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笨鬃右嘣疲骸熬又谔煜乱玻瑹o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保ā墩撜Z·里仁》)
王楷的概括非常適于在此對“禮”“義”關系做一總結:“禮與義,一為其然,一為其所以然,一為其表,一為其里;一為其用,一為其體。”(王楷:《荀子倫理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75頁。)
至此,我們似乎可以理解,荀子之所以常?!岸Y義”并稱連用,也許正是由于“禮”“義”之間關系密切、意義相近,使得他在很多情況下,無需對“禮”“義”做刻意區(qū)分,而能用“禮義”一語概之。但是,也確實存在一些情況需要我們結合具體語境,去仔細辨別“禮”“義”的區(qū)別。
三、“禮義”之解讀
“禮”“義”合在一起構成“禮義”,要么表現(xiàn)為并列結構,要么表現(xiàn)為偏正結構。“并列”結構表示“禮”“義”兩者同等重要、各自獨立;“偏正”結構表示“禮”“義”兩者并非等量齊觀,而是有所偏重,兩者之中一為主,一為次。偏正結構又可進一步區(qū)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義”為偏,“禮”為正,重心在“禮”;另一種是“禮”為偏,“義”為正,重心在“義”。下面對三種情形分別討論。
第一種情形:并列結構之“禮義”。
筆者理解,《性惡》篇以下這段文字中的“禮義”就屬于并列結構:
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
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
其中,“禮義”與“師法”對舉。關于“師法”,荀子在《修身》中說:“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故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逼渲械摹胺ā奔词恰岸Y”,禮以正身,而師以正禮,“師”“法”兩者之間互不從屬,為并列關系。據(jù)此可以推論,與之對偶的“禮義”之間也是并列關系,各自呈現(xiàn)出其獨立的含義。
第二種情形:偏正結構之“禮義”——重心在“禮”。
重心落于“禮”之情形,“禮義”基本等同于“禮”。本文開頭所引用的荀子論述禮之起源的文字中之“禮義”就屬于這種情形。文中作者以“禮起于何也”提出問題,以“是禮之所起也”得出結論。結合上下文看,中間“制禮義”的重心顯然在“禮”,直接回答“禮”是源于圣人的制作。此外,“制”為一具體動作,后面也應該接一個相對具體的事物?;谇懊鎸Α岸Y”“義”關系的討論可知,“禮”為“義”之客觀化,顯然更為具體。由此也可以說明此處?!岸Y義”的重心在“禮”,“禮義”基本等同于“禮”,“制禮義”即是“制禮”。
第三種情形:偏正結構之“禮義”——重心在“義”。
當重心落于“義”之時,“禮義”基本等同于“義”。前文討論荀子重“義”時所引用的《王制》段落中的“禮義”就屬于這種情形。此處,荀子明顯是以“義”為中心在進行論述:其中,“義”單獨出現(xiàn)了六次,只是在事先完全沒有提及“禮”的情況下,在最后一句“不可少頃舍禮義之謂也”中頗為突兀地出現(xiàn)“禮義”一詞。筆者認為此“禮義”應理解為偏正結構,其重心落于“義”,“禮義”等同于“義”,方與本段文字的主題最為契合。
在此之外,下面另舉一例以說明“禮義”之重心落在“義”的偏正結構:
然則凡為天下之要,義為本而信次之。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治,桀、紂棄義倍信而天下亂,故為人上者必將慎禮義,務忠
信然后可。(《強國》)
文中圍繞“義”“信”進行論述,前面以“義”與“信”相對,后面以“禮義”與“忠信”對舉。可見,此處用“禮義”代替“義”完全是出于用語對仗工整的需要,“禮義”完全等同于“義”。
四、結語
從上文對荀子之“禮”“義”觀念的討論可知,荀子并非只重“禮”,至少可以說是“隆禮貴義”而“禮”、“義”并舉。
作為獨立的概念,“禮”“義”各有其特定的含義。在荀子看來,“義”是個體道德修養(yǎng)以及人類能“分”、能“群”之所以可能的內(nèi)在根據(jù)。而“禮”所代表的制度規(guī)范則是“義”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客觀化,是建立社會秩序以及規(guī)范個體行為的客觀基礎和外在依據(jù)。
“禮”“義”之間互為表里、密切關聯(lián)、意義相近。所以,對于《荀子》中所廣泛使用的“禮義”一詞,在多數(shù)情況下可以不在“禮”“義”間做嚴格區(qū)分。針對需要結合具體語境去對“禮”“義”做出區(qū)分的情況,本文分三種情形結合具體的用例進行了分析與說明,希望能夠對讀者們理解《荀子》文本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