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隱藏著一種令人著迷的奇觀——黑洞。根據20世紀發(fā)展起來的恒星演化理論,當一顆質量超過太陽25倍的恒星步入生命的黃昏時,將產生超新星爆發(fā),其最終結果就可能是形成黑洞。這種黑洞的質量可達到太陽的數倍乃至數十倍,也就是我們所知的恒星級黑洞。然而,宇宙的浩瀚遠超想象,是否存在質量遠超恒星級黑洞的更為龐大的黑洞,成了天文學家持續(xù)探索的謎題。
在20世紀60年代的天文探索中,一種名為“類星體”的神秘天體闖入了科學家的視野。盡管外觀上與恒星相似,但類星體實際上是一種星系。不過,其光芒之盛遠超常規(guī)星系。那么,是什么樣的能量源泉,讓這些宇宙深處的“燈塔”如此璀璨奪目呢?
科學家首先將目光投向了太陽。這顆我們熟悉的恒星,通過核聚變反應持續(xù)發(fā)光發(fā)熱。然而,經過深入分析核能的效率,科學家意識到,即便是恒星內部的核聚變反應,也無法支撐起類星體那驚人的能量釋放。類星體超強亮度的成因,以太陽的能源模式無法解釋。
隨后,引力能成為新的研究焦點。計算表明,引力能的釋放效率遠高于核能,這為類星體的能量來源提供了新的視角。類星體中心區(qū)域的極端亮度,暗示那里存在著一個質量巨大、體積極小的天體——只可能是超大質量黑洞。
盡管黑洞發(fā)出的光無法被觀測到,但黑洞周圍存在的彌散物質在被黑洞引力吸引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個名為“吸積盤”的結構。物質在接近黑洞的過程中,其引力勢能轉化為動能,速度急劇增加。在黑洞的“事件視界”(以黑洞為中心的無法被觀測到的空間)之外,這些物質在吸積盤中相互摩擦,產生高溫,進而發(fā)出強烈的光芒。
隨著天文學研究的深入,科學家不僅在類星體中發(fā)現了超大質量黑洞,還在許多普通星系的核心區(qū)域找到了它們的蹤跡,包括我們的銀河系。
太陽系位于銀河系中較為邊緣的位置。利用紅外波段的望遠鏡,科學家能夠直接窺探銀河系的中心地帶。觀測結果顯示,在銀河系中心的一個極小區(qū)域內,恒星圍繞著某個中心天體運動。通過追蹤恒星的運動軌跡,科學家計算出了這些恒星的運行速度。結合已知的恒星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科學家推斷出該中心天體的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四百萬倍,這無疑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對于那些遠在銀河系之外的星系,單個恒星的細節(jié)無法通過望遠鏡清晰分辨。然而,科學家可以轉而關注星團的集體運動,以此間接推斷超大質量黑洞的存在?;谙嗤奈锢碓?,只要獲取了星團與星系中心的距離以及它們的運動速度,就可以估算出星系中心天體的質量,進而判斷是否存在超大質量黑洞。
關于超大質量黑洞的起源,科學界提出了多種假說,其中一種是:從小到大逐步積累,即恒星級黑洞在長期吞噬鄰近物質的過程中逐漸膨脹。然而,觀測數據揭示,在宇宙形成的十幾億年后,就已經出現了質量堪比數十億倍太陽的超大質量黑洞。單靠緩慢的物質聚集,恒星級黑洞難以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增長至如此龐大的規(guī)模,因此,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過程中必然還存在其他加速質量增長的途徑。
星系的合并是另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假說。得益于引力這個紐帶,在宇宙的早期階段,星系間的碰撞與融合或許相當頻繁。既然很多大質量星系的中心都寄宿著一個大質量黑洞,那么在星系合并時,黑洞之間也可能發(fā)生合并,從而誕生出超大質量黑洞。
對超大質量黑洞奧秘的探索仍在繼續(xù)。2021年12月, 美國成功將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送入太空,它正在紅外波段對遙遠的星系與類星體進行前所未有的觀測。與此同時,我國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計劃發(fā)射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空間望遠鏡。這臺望遠鏡將利用其卓越的高空間分辨率,對廣闊的天區(qū)進行精細的成像與光譜觀測,為人類理解超大質量黑洞的結構與演化歷程提供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