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徐婧怡 張雪雪 陳曉龍
原發(fā)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HC)臨床表現極不典型,早期癥狀不明顯,隨時間推移,患者可出現肝區(qū)疼痛、乏力、食欲缺乏、消瘦等癥狀,癥狀一旦出現往往患者腫瘤已經較大,且病情發(fā)展迅速,如未及時有效治療,患者在幾個月至1 年內即可死亡[1]。有研究證實,在PHC 患者發(fā)病早期及時行手術治療可使患者5 年生存率達到50%~70%[2]。因此,早診斷、早治療PHC,對患者病情進展、轉歸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當前,臨床認為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對于鑒別PHC、肝硬化具有重要意義,在PHC 中,AFP 水平呈升高,可作為PHC 陽性檢測指標,但其診斷敏感性不高,在部分PHC 患者中檢測呈陰性,因此僅依靠AFP 對PHC 早期診斷與篩查具有一定局限性[3]。相關文獻報道,PHC患者中可見血清高爾基體糖蛋白73(Golgi glyco?protein 73,GP73)與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Phos?phatidyl inositol proteoglycan 3,GPC3)升高[4]。近年來相關研究證實,GP73 與GPC3 在AFP 檢測陰性患者的血清中有較高的陽性檢出率,可用于PHC 的早期診斷[5]。本文旨在分析血清AFP、GP73 及GPC3 檢測在PHC 診斷及預后評估中的價值,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52 例為研究對象,設為PHC 組,其中男41 例,女11 例,平均年齡(49.62±2.95)歲,平均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7.59±1.24)kg/m2。根 據TNM 病理分期[6]:Ⅰ期18 例,Ⅱ期16 例,Ⅲ期8 例,Ⅳ期1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9 年版)》相關標準[6];②臨床資料完整;③既往未行無水乙醇注射、射頻消融等治療;④依從性良好者;⑤意識清晰,可正常溝通者。排除標準:①無法正常交流;②伴其他系統(tǒng)疾病或器質性病變者;③合并慢性感染性疾病。另外再選取同期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46 例與健康體檢者48 名,分別設為肝硬化組與健康組,其中肝硬化組男39 例,女7 例,平均年齡(45.36±3.95)歲,平均BMI(17.63±1.23)kg/m2。納入標準:①符合《肝硬化診治指南》相關標準[7];②臨床資料完整;③患者存在明確基礎肝病史及相關體征。排除標準同PHC 組。健康組男40 名,女8 名,平均年齡(46.90±4.95)歲,平均BMI(18.15±2.10)kg/m2。三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受試者及家屬知曉并同意。
1.2.1 血清AFP、GP73 及GPC3 檢測
PHC 組、肝硬化組入院當日,健康組于體檢當日均采集靜脈血5 mL,放置抗凝管內,離心(3 000 r/min、15 min、離心半徑10 cm),采集血清,在6 h 內完成檢測,采用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儀(羅氏E601 型)、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AFP 水平;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GP73、GPC3 水平,試劑盒來于美國Phoenix 公司,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
1.2.2 隨訪
PHC 患者出院后進行3 個月隨訪,了解患者預后情況,并根據患者預后情況分為預后良好組及預后不良組。預后良好:未發(fā)生多器官功能障礙癥及死亡;預后不良:發(fā)生多器官功能障礙癥或死亡[6]。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描述,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F),兩組比較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用χ2檢驗。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PHC 組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繪制ROC 曲線分析AFP、GP73、GPC3 單獨及聯合診斷PHC 的效果。均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FP、GP73、GPC3 水平:PHC 組>肝硬化組>健康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人群AFP、GP73、GPC3 水平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AFP,GP73 and GPC3 levels among different populations()
注:與健康組比較,aP<0.05;與肝硬化組比較,bP<0.05。
AFP、GP73、GPC3 水平:Ⅳ期>Ⅲ期>Ⅱ期>Ⅰ期,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病理分期AFP、GP73、GPC3 水平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AFP,GP73 and GPC3 levels in different pathological stages()
表2 不同病理分期AFP、GP73、GPC3 水平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AFP,GP73 and GPC3 levels in different pathological stages()
注:與Ⅰ期比較,aP<0.05;與Ⅱ期比較,bP<0.05;與Ⅲ期比較,cP<0.05。
隨訪結果顯示,預后良好組45 例,預后不良組7 例。兩組性別、年齡、BMI 指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凝血酶原、紅細胞計數、載脂蛋白A1、GGT、AFP、GP73、GPC3 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PHC 組不同預后一般資料及AFP、GP73、GPC3 水平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of different prognosis and AFP,GP73 and GPC3 levels in PHC group()
以是否預后不良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二元Logistic 回歸模型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凝血酶原、紅細胞計數、載脂蛋白A1、GGT、AFP、GP73、GPC3 水平均上升是影響PHC 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4 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PHC 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Table 4 Risk factors for poor prognosis in PHC patients using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依據ROC 曲線可知,AFP+GP73+GPC3 聯合檢測診斷PHC 的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0.956、0.857;AUC=0.950(95%CI:0.909~0.991),明顯高于AFP、GP73、GPC3 單獨檢測(P<0.05)。見表5、圖1。
圖1 ROC 曲線Figure 1 ROC curve
表5 AFP、GP73、GPC3 對PPHC 患者的診斷效能Table 5 Diagnostic efficacy of AFP,GP73 and GPC3 in patients with PPHC
據研究顯示,PHC 目前是我國第2 位腫瘤致死病因[8]。由于PHC 起病較隱匿,早期臨床癥狀不典型,診斷具有一定困難,確診時多數患者已為中晚期,失去最佳治療時機。因此,早期診斷PHC 并及時開展相應治療,對扼制其病情發(fā)展及預后具有一定積極作用。本次研究顯示,PHC 組AFP、GP73、GPC3 水平均顯著高于肝硬化組與健康組,且不同病理分期PHC 患者的AFP、GP73、GPC3 水平存在差異,說明AFP、GP73、GPC3 的表達水平與PHC 患者的發(fā)生、病情發(fā)展具有一定關系。AFP是胚胎時期存在于血液中的一種糖蛋白,由胎兒肝臟和卵黃囊所合成,胎兒出生后AFP 水平逐漸下降,被白蛋白所代替。若肝細胞(或生殖腺胚胎組織)病變,與AFP 有關基因再次激活,重新合成AFP,血清中AFP 則會明顯升高。有文獻報道,90%以上PHC 患者中會出現AFP 水平顯著上升,認為AFP 可作為PHC 的血清標志物[9]。既往有研究報道,GP73 及GPC3 在PHC 患者血清中呈現高表達現象,并在AFP 檢測陰性患者的血清中也可呈高水平,對PHC 具有一定診斷價值[10]。GP73 屬于跨膜蛋白,存在細胞高爾基體中,正常情況中,GP73 表達于膽管上皮細胞,肝細胞中幾乎難見到GP73 表達。近年有研究報道,70%~80%肝細胞癌可見GPC3 呈特異性表達,認為其與肝細胞癌發(fā)生、預后具有緊密聯系[11]。
有研究指出,AFP、GP73、GPC3 在肝癌中的濃度明顯上升,且伴隨著疾病嚴重程度的加重,其水平也呈逐漸升高趨勢,三指標可作為預測預后的危險因素[12]。本次研究經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AFP、GP73、GPC3 是影響PHC 預后的危險因素,與既往研究結果類似[12],提示三者與PHC 預后關系密切。研究報道,PHC 患者行手術治療后,多數術后2 個月內AFP 可降至正常范圍,手術治療后,AFP 水平出現上升,則表示治療失敗,且預后不佳[11]。GP73 在肝病表達中隨病情發(fā)展表現為逐漸上升的趨勢,健康人群的肝細胞中極少有GP73 的表達;肝癌組織表達GP73,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有關,檢測血清中GP73 可判斷肝細胞癌患者肝切除術后的預后[10]。GPC3 與細胞粘附分子、生長因子、酶和酶抑制物等相互作用,可能參與多種信號通路,在腫瘤細胞生長過程中起到一定作用。國內研究顯示,GPC3 低表達的患者一般預后良好,而GPC3 高表達被視為癌癥復發(fā)的危險信號[13]。近年有研究認為,GP73、GPC 與AFP 聯合檢測有利于提高PHC 診斷及預后效能[14]。本研究ROC 曲線結果顯示,AFP、GP73、GPC3 聯合檢測診斷PHC 的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0.956、0.857,AUC=0.950(95% CI:0.909~0.991),表明三指標聯合檢測助于PHC 早期診斷及篩查,且對于PHC 預后判定具有重要意義,與既往研究結果相似[15]。
綜上所述,血清AFP、GP73、GPC3 三者聯合檢測在PHC 鑒別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可用于對PHC 的早期診斷,臨床可通過檢測上述血清水平來評估PHC 患者的預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