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解讀
“怨刺”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傳統(tǒng),許多的文人常常借古事來諷今,為當朝統(tǒng)治者提供借鑒。本課的兩篇文章,《過秦論》總結(jié)秦二世而亡的教訓,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jié)論,被魯迅評價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五代史伶官傳序》是北宋一朝文壇領袖歐陽修所作,敘述莊宗前勝而后敗的教訓,點明“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兩篇文章各有特點,但在論證上都使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
對比論證,就是把兩種相反、相對的人物、事件、觀點,或同一人物、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較的方法評價人物、闡述事理、表達觀點。通過對比,將人物之間品質(zhì)的共性、個性,情感的真、善、美與假、惡、丑,事件之間的繼承、發(fā)展、影響、意義,觀點之間的差別等鮮明地揭示出來,突出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感染力?!哆^秦論》主要有四個層面的對比:一是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勝后衰、先興后亡的對比;二是秦國與九國之師的對比;三是秦王朝與陳涉的對比;四是陳涉與九國之師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jié)構(gòu)宏偉,角度清晰。主客觀形勢不同,強弱、盛衰、難易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xiàn)出來,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主要呈現(xiàn)了四層對比:一是完成父親遺命時的“憂勞”與得天下之后的“逸豫”對比;二是得天下之難與失天下之易對比;三是“盛”與“衰”對比;四是作者對莊宗憂勞興國的贊賞與對莊宗逸豫亡身的嘆惋對比,“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一盛一衰,既揚又抑,交錯成文。通過盛衰之比,作者意在昭示憂勞興國,逸樂亡身這樣一個發(fā)人深思的歷史教訓。兩篇文章都以對比凸顯差異,以對比引發(fā)疑問,在對比之中,主題得以彰顯。
我們在議論文寫作之中也要會用對比,善用對比,使用對比論證一要注意選取的材料在形象、品質(zhì)、影響力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最好是同中有異的材料。二是要有明確的對比目的,一個完整的對比論證,由“對比對象+對比點分析+結(jié)論(對比目的)”這三部分構(gòu)成,選材、分析過程中,應該牢記“對比目的”,否則,就會使對比陷入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