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忠
(上海海豐米業(yè)有限公司,江蘇 鹽城 224153)
當今世界風云變幻、挑戰(zhàn)不斷,糧食安全問題既是發(fā)展中國家所要面臨的戰(zhàn)略問題, 也是發(fā)達國家所要面臨的關鍵問題??v觀古今,早在漢朝便有司馬遷的名句“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流傳;黨中央一直將糧食安全提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 近兩年,《中央一號》文件多次將農業(yè)、糧食與“鄉(xiāng)村振興”關聯起來進行大篇幅規(guī)劃,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切行動的基石,而糧食儲藏是保證糧食安全重要環(huán)節(jié)。
影響儲糧安全的環(huán)境因素有糧食的水分、 溫度和糧堆中氣體組成。 如果這三個基本因素中有一個處于對糧食自身的生理作用、微生物、害蟲不利的情況,都會對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從而減少有害物質的積累?;谶@一點,采用低溫、干燥密閉、氣調等技術,均可達到糧食安全儲藏效果。
對于基層糧食企業(yè)而言, 需要將糧食盡量控制在較低的溫度條件下, 不可避免地會造成能耗成本的增加,這是企業(yè)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問題。根據本地區(qū)的儲糧品種、儲藏條件、氣候特性的不同,制定多組對照實驗,研究不同儲藏時間、儲藏溫度、儲糧水分下主要品質指標的變化, 探究企業(yè)如何在低溫與品質之間找到平衡點,從而制定適合的儲糧方案。
1.1.1 實驗材料
本次實驗所選取的原糧品種為江蘇鹽城海豐農場種植的南粳9108,收獲時間為2021年10月。 實驗所用的糧食樣品袋, 購于河北冠恒包裝制品有限公司,PE 材料, 規(guī)格220 mm×330 mm×0.06 mm。
1.1.2 試劑與設備
蒸餾水、無水乙醇、酚酞指示劑、氫氧化鉀—乙醇溶液、生化培養(yǎng)箱、電子分析天平、錘式旋風磨、碾米機、礱谷機、電熱恒溫水浴鍋及移液槍等。
1.2.1 樣品的處理
將稻谷樣品水分分別調為13.5%、14.5%、15.5%。 將樣品分為21 組,每組分為5 小份,每份1 kg,裝入自封塑料樣品袋內,分別放入15、20、23 、25、28、30、33 ℃的生化培養(yǎng)箱里, 每隔兩個月測定一次各項理化指標。
表1 樣品處理組
1.2.2 操作步驟
本次實驗開展的時間為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主要研究不同溫度對糧食水分、黃粒米率、發(fā)芽率及發(fā)芽勢、脂肪酸值的影響,所有操作要求均嚴格按照國標進行。 水分的測定按GB 5009.3—2016 規(guī)定的方法測定; 黃粒米的測定按GB/T 5496—1985 規(guī)定的方法測定;稻谷發(fā)芽率的測定按GB/T 5520—2011 規(guī)定的方法測定; 脂肪酸值的測定按GB/T 15684—2015 規(guī)定的方法測定。
糧食中的水分不僅是糧食籽粒本身生命活動和保持其色、氣、味及食用品質所必須的,同時又是加工工藝和技術參數選擇的主要依據。 水分作為糧食成分之一,也是很容易受儲藏條件影響的指標之一。由表2 可以看出,在糧食初始含水量相同的條件下,隨著儲藏溫度的升高, 糧食的水分逐漸下降, 超過30 °C 時,糧食水分下降的幅度最大;隨著儲藏時間的延長,儲藏溫度越高,水分減小的幅度越大;同一水分,在同樣的儲藏溫度下,隨著儲藏時間的延長,稻谷的水分含量呈下降趨勢, 但是低溫可使水分的下降幅度減慢;水分越高,儲藏的溫度越高,糧食水分下降的越快,這與稻谷的平衡水分原理相符合。
表2 稻谷儲藏期間水分的變化
在稻谷儲藏度夏的過程, 我們也能發(fā)現同樣的規(guī)律: 靠近倉壁的部位與糧堆中心部位存在一定的溫度梯度,邊壁高溫部位度夏前后水分差值較大,越靠近糧堆處,水分的變化越不明顯。采用靜態(tài)或動態(tài)隔熱的方式,增加倉壁的保溫、隔熱性能,減小糧堆內部的溫差, 對減少糧堆水分損耗有極大的正面作用。 從表2 也可看出,溫度在25 °C 以內,糧食含水量在13.5%~15.5%之間,即使儲藏4 個月,水分變化的幅度是比較微弱的。
黃粒米是指與正常米粒相比呈明顯黃色的顆粒。黃粒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不良儲藏條件下,微生物繁殖,糧食發(fā)熱,稻谷本身內源酶或微生物酶的作用使胚乳呈黃色。由表3 可以看出,隨著儲藏溫度的增加和儲藏時間的延長, 無論初始水分含量為13.5%還是14.5%、15.5%的稻谷,2 個月之內其黃粒米率的變化趨勢都不明顯。水分14.5%以內的稻谷,4 個月內黃粒米的變化沒有明顯的趨勢, 水分15.5%的稻谷,在低于25 °C 的儲藏溫度下,黃粒米的變化也不明顯,但在超過28 °C 的儲藏溫度下,水分為15.5%的稻谷,隨著儲藏時間的延長,其黃粒米的增加風險較大。 說明高水分糧將儲藏溫度控制較低水平也能延緩品質的劣變, 而高水分糧在較高溫度下長期儲藏存在較大風險。
表3 稻谷儲藏期間黃粒米的變化
發(fā)芽勢和發(fā)芽率的測定是在一定溫度、 水分條件下培養(yǎng),經過適當的時間后,籽粒發(fā)芽的數量。 糧粒發(fā)芽能力的高低, 說明其種用品質和制芽品質在儲藏過程中的劣變程度。稻谷基本無后熟期,收獲成熟后, 其發(fā)芽勢及發(fā)芽率達到最大值, 基本都在90%上下。從表4 和表5 可以看出,隨著儲藏時間的增加,所有樣品的發(fā)芽率和發(fā)芽勢都減小,在較高溫度的儲藏條件下, 稻谷的發(fā)芽率和發(fā)芽勢減小的幅度逐步增加,當儲藏溫度超過28 °C 時,稻谷的發(fā)芽勢和發(fā)芽率的減小幅度可達10%以上;糧食水分越高,其發(fā)芽率和發(fā)芽勢變化幅度越大,同時也表明其儲藏的不穩(wěn)定性正在增加,糧食含水量為15.5%時,一旦長期儲藏在超過28 °C 的較高溫度下, 其發(fā)芽率和發(fā)芽勢都能降至80%以下。 因此較低儲藏溫度下,谷物種子的活力可以延長,尤其是對于種用糧,在日常的儲存過程中,更應將其控制在較低水分,放置于低溫、干燥的環(huán)境中。
表4 稻谷儲藏期間發(fā)芽勢的變化%
表5 稻谷儲藏期間發(fā)芽率的變化
糧食的脂肪酸值是一個十分靈敏的品質劣變指標,在相同儲藏溫度下,隨著糧食自身水分含量的增加,稻谷的脂肪酸值都有所變化。從圖1、圖2 和圖3的趨勢中可以看出: 相同水分含量的稻谷, 在高溫28、30、33 ℃儲藏環(huán)境中, 脂肪酸的增加較為明顯,而在15、20、23、25 ℃儲藏環(huán)境中脂肪酸數值變化很小。同時可以看到當糧食水分含量為13.5%時,其脂肪酸數值較水分含量為14.5%、15.5%時的低, 且隨著儲藏時間的延長, 脂肪酸值增加的幅度較糧食水分含量高的更小。隨著糧食水分含量的增加,相同的儲藏時間內,儲藏溫度越高,脂肪酸值的數值明顯增大,甚至超過了“輕度不宜存”的范圍。
圖1 水分含量為13.5%的稻谷脂肪酸值隨溫度變化趨勢
圖2 水分含量為14.5%的稻谷脂肪酸值隨溫度變化趨勢
圖3 水分含量為15.5%的稻谷脂肪酸值隨溫度變化趨勢
因為游離脂肪酸是由脂肪氧化分解產生的,與儲藏環(huán)境溫度密切相關,游離脂肪酸含量的多少,標志著品質的優(yōu)劣。糧食儲藏過程中,由于脂肪較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易于水解, 游離脂肪酸在糧食中首先出現, 特別是環(huán)境條件適宜時, 儲藏霉菌開始繁殖,分泌出脂肪酶,參加脂肪水解,使糧食中的游離脂肪酸增多,糧食陳化加深。 在實倉儲藏期間,倉內不同部位的糧堆存在一定的溫度梯度, 不同部位糧食的脂肪酸值的變化也會出現類似趨勢, 這項實驗也為實倉儲藏提供了數據支撐, 江蘇鹽城地區(qū)要達到儲糧安全度夏的目標, 應盡量將糧溫的最高溫度控制在28 °C 以內,水分不要超過14.5%,在一個較容易控制的溫度區(qū)間內,保持一個較好的儲糧品質,且噸糧的控溫成本也在可接受范圍內。
影響糧食儲藏最重要的因素是溫度。 在多年的儲藏實踐中,總結出降低糧食儲藏溫度的優(yōu)勢:①降低害蟲種群增長速率; ②降低糧食保護劑的降解速率;③保持糧食質量;④通過降低溫度梯度,減少糧食水分轉移;⑤安全,不需要很高密封性標準。
低溫儲藏作為我國糧食儲藏工作中一項帶有方向性、重要性的技術措施,在基層糧庫或企業(yè)中卻一直未獲得廣泛的推廣應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了以下三個因素的制約, 嚴重影響了低溫儲藏的穩(wěn)定性、有效性和經濟性。 一是倉房隔熱性能不足。 有大量倉房不是按照低溫倉或準低溫倉的標準建設的,倉頂、倉墻以及門窗洞孔的隔熱性能較差,尤其是采用彩板鋼結構屋面淺圓倉和高大平房倉, 無法滿足低溫儲藏所需隔熱保冷的最基本要求; 二是入庫糧食質量參差不齊。隨著糧食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活躍,在糧食收割時節(jié),搶占糧源市場的時機很重要,導致收購的糧食質量不達標, 在沒有條件預處理的情況下,會有大量不達標的原糧入倉儲藏,從而增加儲藏難度;三是制冷能耗高。 尤其是在高溫季節(jié),糧堆冷心流失較大的情況下, 需要利用機械制冷設備如谷物冷卻機、 空調制冷設備等對糧堆或糧倉進行控溫處理, 如果不能確保谷物冷卻機等設備選用在經濟運行模式下,所產生的能耗和噸糧成本將會更高。
在全面提高“優(yōu)質糧食工程”工作的大背景下,低溫儲糧作為“綠色儲糧”技術的重要部分,我們必須認識到“低溫”將是未來儲糧工作的重點突破口和發(fā)展方向,如何將糧食控制在較低的溫度區(qū)間內,最大程度減少噸糧成本, 這是我們糧食人需要長期不斷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