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英 梅群超 張煒琦 王志剛 劉菊
(武漢市第一醫(yī)院老年病科,湖北 武漢 430022)
在人體衰老過程中會伴隨不可避免的機體運動功能、免疫功能進行性下降〔1〕。其中機體運動功能是維持個體進行正常日?;顒拥闹匾芰?而肌肉質量的多少與機體運動功能的高低直接相關〔2〕。除了肌肉質量外,維生素D的缺乏也與老年肌少癥的發(fā)生顯著相關,而補充維生素D制劑可改善肌少癥患者的肌肉質量〔3,4〕??棺柽\動是通過克服外源性阻力時所進行的主動性肌肉訓練,能夠有效恢復患者肌力,因此臨床中廣泛被應用于多種原因導致的肌肉萎縮,但長期抗阻運動可能會增加老年患者運動傷的發(fā)生率,因此仍需探索新的運動治療方法〔5,6〕。本研究旨在探究維生素D3聯(lián)合低強度抗阻運動對老年肌少癥療效及對患者血清炎癥水平的影響。
1.1研究對象 選取于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于武漢市第一醫(yī)院的老年肌少癥患者1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平均年齡(65.7±2.0)歲,平均體質量指數(BMI)(23.52±1.24)kg/m2,其中男36例、女24例,存在吸煙史39例,存在飲酒史42例,合并高脂血癥9例,合并高血壓8例,合并2型糖尿病8例,合并冠心病3例。對照組平均年齡(66.0±2.0)歲,平均BMI(23.38±1.14)kg/m2,其中男34例、女26例,存在吸煙史37例,存在飲酒史41例,合并高脂血癥10例,合并高血壓7例,合并2型糖尿病9例,合并冠心病3例。兩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在60歲以上;(2)符合《中國老年人肌少癥臨床康復治療指南》中肌少癥的診斷標準〔7〕;(3)患者肌力分級在3級以上;(4)患者臨床資料完整;(5)患者對本研究制定的方案知情且能夠堅持至治療終點。符合上述標準的患者均納入本項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系統(tǒng)疾病;(2)合并肝衰竭或嚴重凝血功能障礙;(3)合并任何類型的良、惡性腫瘤;(4)合并任何類型的急、慢性感染性疾病。
1.2治療方法 患者均在入組后給予碳酸鈣/維生素D3片(Nycomed Pharma AS,批準文號X19990196,500 mg/片)口服治療,500 mg/次,1~2次/d,連續(xù)治療6個月。對照組不進行強制性運動計劃安排。觀察組在上述治療方案基礎上進行低強度抗阻運動訓練,具體包括:根據納入患者身體素質及個人意愿制定訓練方案,其中運動頻率為每周至少2次,每次持續(xù)30~40 min,根據個人情況調整每日運動時間,間隔休息時間至少為48 h;運動強度均采取40%~50% 1次最大重復(1RM)的低強度運動;運動內容包括使用輕型啞鈴進行肘關節(jié)屈曲以鍛煉上肢肌肉,使用綁縛沙袋負重進行直腿抬高以鍛煉下肢肌肉?;颊呔B續(xù)鍛煉6個月。
1.3肌少癥相關指標 患者均于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通過體成分分析儀測定四肢骨骼肌質量(ASM)、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ASMI),其中ASMI=ASM÷身高2。通過握力器檢測患者優(yōu)勢手的手握力(HGS),檢測3次后取平均值。
1.4血清維生素D水平 患者均于治療前、治療3個月及6個月后來醫(yī)院隨訪并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在室溫下以1 500 r/min離心10 min獲得上層血清后通過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檢測患者血清中血清25羥維生素D3〔25(OH)D3〕表達水平。
1.5血清炎癥相關指標 患者均于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中白細胞介素(IL)-6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表達水平。
1.6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軟件行獨立樣本t檢驗、配對樣本t檢驗、χ2檢驗、Pearson相關性分析。
2.1兩組治療前后肌少癥相關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ASM、ASMI及HGS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ASM、ASMI及HGS水平較治療前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HGS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但治療后兩組ASM及ASMI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肌少癥相關指標變化對比
2.2兩組血清25(OH)D3水平變化 治療前兩組血清25(OH)D3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3個月及治療6個月后兩組血清25(OH)D3水平較治療前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血清25(OH)D3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血清炎癥相關指標變化 治療前兩組血清IL-6及TNF-α水平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IL-6及TNF-α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上述指標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25(OH)D3、血清炎癥相關指標水平
2.4治療后血清25(OH)D3水平與各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治療結束后血清25(OH)D3水平與血清TNF-α水平呈顯著負相關(r=-0.355,P<0.05),與ASMI、HGS及血清IL-6水平均無顯著相關性(r=-0.101、0.072、-0.028,均P>0.05),見圖1。
圖1 治療后患者ASMI水平與血清維生素D、炎癥相關指標的相關性
盡管老年肌少癥的發(fā)病率逐漸增加,但國內外尚缺少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及標準化治療防范。《肌肉衰減綜合征中國專家共識(草案)》及《老年人肌少癥口服營養(yǎng)補充中國專家共識(2019)》均推薦老年肌少癥患者可通過外源性補充維生素D以改善機體運動功能降低的情況并滿足維生素D的生理需求量〔8,9〕。以往研究表明,合并維生素D缺乏的老年肌少癥患者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及適度運動的基礎上進行外源性維生素D制劑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血清維生素D水平及骨骼肌功能〔10,11〕??棺柽\動對于老年肌少癥患者的改善效應已在臨床得到一定證實,進行持續(xù)性抗阻運動的老年人肌肉質量均會隨運動時間增加逐漸增加〔12〕。但部分患者可能因為過度訓練導致肌肉勞損甚至骨折,因此低強度抗阻運動可能對于老年肌少癥患者更具有實際應用價值〔13〕。
除了直接通過ASM及ASMI反映患者肌肉質量改變情況外,HGS也是評估患者上肢力量的重要指標〔14〕。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HGS與老年人群肌少癥的預測、臨床轉歸、生活質量水平等均具有一定相關性,且臨床檢測過程快捷,因此常與ASM、ASMI共同用于評價肌少癥患者癥狀改善情況〔15,16〕。血清25(OH)D3水平是反映患者維生素D水平的指標,老年人群大多會隨著年齡增加出現(xiàn)進行性25(OH)D3降低,這也是老年人群容易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17〕。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肌少癥患者大部分伴隨25(OH)D3水平降低,因此監(jiān)測25(OH)D3變化對于評價老年肌少癥患者治療效果也具有重要意義〔18〕。本研究說明,觀察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上肢肌力改善更顯著,但兩組患者骨骼肌肌肉量增長幅度無顯著差異。肌少癥患者也常伴隨慢性炎癥,其中與肌少癥密切相關的炎性指標包括IL-6、IL-10、C反應蛋白及TNF-α等〔19〕。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肌少癥患者血清IL-6水平顯著高于同齡健康老年人〔20〕。而TNF-α會在人體衰老過程中表達水平逐漸升高,是誘導人體肌肉衰老的重要炎性細胞因子之一〔21〕。本研究說明,接受治療后炎癥水平降低更明顯,這可能是導致觀察組老年患者癥狀改善更明顯的原因之一,但其具體機制仍需進一步通過體外研究探索。
綜上,維生素D3聯(lián)合低強度抗阻運動能顯著增加老年肌少癥患者骨骼肌質量及上肢力量,有利于患者恢復,該過程可能與患者血清25(OH)D3水平增高、全身炎癥反應水平降低相關,表明該聯(lián)合治療方案對于老年肌少癥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