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奧斯維辛,一趟艱苦的思想之旅

        2024-02-21 02:09:11陸曉婭
        美文 2024年3期
        關(guān)鍵詞:伊迪絲奧斯維辛意義

        陸曉婭

        早上七點,克拉科夫的天還沒亮,我們就上了去奧斯維辛的小巴,車程是一個半小時。

        到了克拉科夫后才知道,參觀奧斯維辛需要網(wǎng)上預約。為了減少不確定性,完成預約后,我們還特意到汽車站了解了一下汽車班次,并決定去趕頭班車,讓奧斯維辛之行有充足的時間保證。

        對于我來說,第二次波蘭之行的重中之重就是奧斯維辛。1993 年,我和報社同事曾應《波蘭青年報》邀請訪問過波蘭,那時我們更為關(guān)注的是團結(jié)工會的誕生地格但斯克。

        為什么此行我一定要去奧斯維辛?當然,那是納粹實施大屠殺的現(xiàn)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9 年將奧斯維辛集中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用工業(yè)化手段進行的大規(guī)模屠殺,這也是人類“了不起”的發(fā)明)。我一直覺得,歷史中的血色和人性中的黑暗,這紅與黑都是我們作為人類一分子不容回避的。但是,想去奧斯維辛,于我還有著非常個人化的理由:我這個在時空上都與它相隔甚遠的中國女人,其實與它有一種無形卻深刻的關(guān)系——曾經(jīng)發(fā)生在那里的故事,通過書籍和電影參與了我心靈的建構(gòu)。去奧斯維辛,是去默哀,也是去致敬。

        老天似乎特意為我們更換了背景:那天氣溫下降,不時落下小雨,有時還夾雜著雪粒,頭頂上的天空也被灰色的陰云籠罩。這深秋的灰暗和寒意,是要讓我們更貼近當年集中營里人們的痛苦和絕望嗎?

        那一大片可以參觀的區(qū)域,現(xiàn)在叫作奧斯維辛- 比克瑙紀念地(The Auschwitz-Birkenau Memorial),分為奧斯維辛Ⅰ和奧斯維辛Ⅱ - 比克瑙兩個部分。我在入口處買了一本英文導覽,然后和大家一起按照規(guī)定的路線參觀。

        “奧斯維辛Ⅰ”即當年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勞動使人自由”這句德文標語被鑄在它的大門上,就像我曾經(jīng)在捷克特雷津集中營看到的一樣。四周一層層的鐵絲網(wǎng)、院子里吊死囚犯的柱子和槍斃過5000多名犯人的“死亡墻”,都闡釋著這是什么樣的“自由”。當年關(guān)押囚犯的房間,現(xiàn)在大部分都成展室,展示著囚犯非人的日常生活和他們那些令人不忍目睹的遺物:一只只空了的皮箱,一雙雙破舊的鞋子,眼鏡、飯碗、衣服、假肢、頭發(fā),還有裝著毒死他們的化學品齊克隆B的罐子。

        讓我印象很深的是,展覽努力還原了“人”的故事,而不是把監(jiān)禁與屠殺抽象為數(shù)字與概念。在展室和走廊里,一張張囚犯過去的生活照片和進入集中營后的照片,讓參觀者無法回避他們曾經(jīng)的存在和他們經(jīng)歷的苦難。當我看到一個原本鮮活、擁有家庭和健康的人,在這里怎樣變成骷髏般的存在,然后變成一縷灰煙,恐懼和哀傷的潮水便漫上心靈的堤防。看到一些照片上插著花朵,我知道那是他們的后人來過了,我該為逝者感到欣慰還是該為生者感到難過?

        坐擺渡車,從奧斯維辛Ⅰ到奧斯維辛Ⅱ-比克瑙,一下車,眼前的場景竟是那樣的熟悉!在“影像中的生死學”課堂上,我不止一次帶學生看過電影《美麗人生》,那個集中營的大門就在這里。

        腳下的鐵軌從大門穿入,我站立在它的盡頭。被火車運送進來的囚犯,那些男人和女人,那些老人和孩子,就在這里被分為兩隊,一隊直接送進毒氣室。

        再往前,兩座毒氣室倒塌在那里,斷裂的鋼筋水泥下面,曾經(jīng)有上百萬人在恐懼中呼號著、掙扎著,最后變成一座尸山,被鉤子拖拽到焚尸爐里。這樣的畫面出現(xiàn)在電影《索爾之子》里,而我作為一個探究生死的人,竟然幾次都無法看下去。

        “在奧斯維辛,人不再死亡,而是被當作尸體生產(chǎn)出來。”意大利學者阿甘本的話曾讓我驚心動魄,而我當下就站在這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生產(chǎn)”現(xiàn)場。

        不僅僅是用工業(yè)化手段殺人,還有日常的殺戮與殘酷的身體與精神虐待。比如,比克瑙有一排營房被稱為Death Block(死囚區(qū)),這個地方?jīng)]有食物,沒有水,甚至沒有廁所;比如,納粹醫(yī)生用活人進行實驗;比如,納粹在挑選被送進毒氣室的人時,讓猶太囚犯在旁邊演奏音樂……

        一如野草會掩埋血跡,這些在蒼天下發(fā)生過的事情,也可以很快被遺忘。人類常常對苦難和丑惡轉(zhuǎn)過頭去,或是出于自我保護的心理本能,或者出于有意欺瞞的政治需要。

        但人類啊,畢竟發(fā)明了文字!為了見證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浩劫和苦難,在奧斯維辛,在猶太隔離區(qū),在極權(quán)和暴力踐踏的許多地方,人們用各種文字、不同文體為歷史寫下了證言。

        1946年,兩位幸存者用他們的文字為奧斯維辛做了歷史見證,一位是意大利化學家普里莫·萊維,一位是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

        萊維說,他恥于生而為人,因為正是人類發(fā)明了集中營。但是,萊維的見證超越了恥辱。首先,他見證了奧斯維辛的暴力、死亡與日常的非人化生活;更深一層,他見證了集中營對人的尊嚴的摧毀,對人的靈魂的毒化。但是,在更深的層次上,他也見證了在一個每種細節(jié)都被設(shè)計來將人類變成行尸走肉的環(huán)境里,有些人仍然維持著自己高貴的人性。比如,一位難友告訴他,必須按時洗澡,挺起腰桿走路,因為集中營是使人淪為畜生的大機器,“我們不應該變成畜生”。

        冰冷的雨水,讓集中營的道路變得泥濘。我和同伴走在比克瑙集中營長長的路上,望著四周的凄涼景象,我不能不想起維克多·弗蘭克爾所書寫的故事。

        那天,弗蘭克爾隨著漫長的隊伍由營區(qū)走向工地。鞋子早已破了,兩腳滿是凍瘡和擦傷,他痛得幾乎掉淚。天氣十分寒冷,凜冽的風颼颼吹著。他心里不斷想著:今晚有什么吃的?如果額外分配了一截香腸,該不該拿去換一片面包?充作鞋帶的一根電線斷了,如何才能夠再弄一根來?是否來得及趕到工地,加入熟悉的老工作隊?否則必須到另外一個兇惡監(jiān)工的隊伍里去。該如何博取獄霸的好感,好讓他分派營內(nèi)的工作給自己,免得老要長途跋涉到工地上做苦工……

        然后,是讓我深感震撼的一段話:“我對時時刻刻想著這些瑣事的情況感到厭煩了,就迫使自己去想別的事。突然,我看到自己站在明亮、溫暖、歡快的講堂上,面前坐著專注的聽眾。我在給他們講授集中營心理學!那一刻,我從科學的角度客觀地觀察和描述著折磨我的一切。通過這個辦法,我成功地超脫出當時的境遇和苦難,好像所有這些都成了過去。我和我的痛苦全成為自己心理學研究的有趣對象?!?/p>

        我?guī)缀跏呛瑴I在集中營的泥路上給我的同行者講了這個故事,這個我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讀到的故事。

        回想起來,我與維克多·弗蘭克爾相遇似乎是一種必然。1991 年11 月,我在中國青年報社創(chuàng)辦了為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持的“青春熱線”。在每晚開通的熱線中,總有些年輕人會問:“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活著?!薄盎钪惺裁匆饬x?”當時,我也曾請教過在大學執(zhí)教的心理學家,但是他們說,這些問題應該由哲學家而不是心理學家來回答。

        也就在這時,我買到了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小冊子《活出意義來》(后來由華夏出版社以《活出生命的意義》為書名出版,后多次重印并再版),認識了這位維克多·弗蘭克爾。書中關(guān)于奧斯維辛的經(jīng)歷和他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將我對生命的認識帶入一個新的層次。顯然,這位心理治療家并不認為“生命意義”的問題與人的心理健康無關(guān),相反,他認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神經(jīng)官能癥,都需要有它的心理治療法”,而“現(xiàn)時代的神經(jīng)官能癥可以說是‘存在的空虛’”,在他看來,“存在的空虛”就是感覺到“生命沒有意義”。

        戰(zhàn)前,弗蘭克爾就在探索一個新的心理療法,他稱其為意義療法,因為他認為人最重要的動力,不是弗洛伊德說的“尋求快樂”,也不是阿德勒說的“追求優(yōu)越”,而是努力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進入集中營時,他關(guān)于意義療法的初稿被沒收了,他相信重寫這部“我靈魂之子”的渴望,也是幫助他戰(zhàn)勝集中營嚴酷處境的重要原因。他也在集中營里實踐著他的意義療法:在難友們極其絕望的時刻,在黑暗的囚室里,他和難友們討論受難的意義,犧牲的意義,討論為什么要活下去。他說:“當電燈亮起時,我看見獄友們蹣跚地向我走來,滿含淚水,充滿感激。”

        弗蘭克爾在奧斯維辛的經(jīng)歷和他對人生意義問題的思考,讓我意識到:生命中每個迷?;蛲纯嗟臅r刻,其實也是我們尋找生命意義的時刻;生命中的每個選擇,也是我們對自身生命意義的一次建構(gòu)。從這樣一個視角來看“迷?!焙汀袄Щ蟆?,它們似乎就不那么可怕了,甚至還有了某種積極的價值,因為它們背后都隱藏著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我為什么要活著?”“我活著有什么價值?”“如何活著才能不負此生?”

        但是對生命意義的追問,無疑是不輕松的,甚至會給人帶來擾動和壓力,就像弗蘭克爾說的“人對意義的追尋會導致內(nèi)心的緊張而非平衡”。因此,人們常常會回避這種緊張,比如有人說,與其苦苦思考生命意義何在,不如好好享受和珍惜當下。甚至我還聽到有位心理治療師說:“生命本無意義,你接受了生命的無意義就會快樂了。”

        現(xiàn)在來看,面對人類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和心理疾患,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確實有些簡單化,但是對于意義的追尋真的沒有意義嗎?

        從數(shù)千年人類的追問和探尋來看,人生意義的問題,既沒有唯一的、也沒有永恒的答案,弗蘭克爾也說:“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蹦菫槭裁床话堰@個問題從心靈深處去除掉,或者讓它消解為無形呢?

        “得到”APP上,有人問開設(shè)“西方現(xiàn)代思想”的劉擎先生“人生意義問題有意義嗎?”劉擎先生是這樣說的:“提出和探究這個問題,是人之所以成為一個人的標志。”對此,我深以為然。為什么呢?因為人和動物的重要區(qū)別,就是人擁有自我意識和死亡意識,即,人知道“我”是必死的。面對必死的結(jié)局,那我為什么活著呢?于是,生命意義的問題就誕生了。雖然,我不確定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遭遇這樣的問題,但我從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和心理咨詢中發(fā)現(xiàn),這個“大哉問”會在生命的不同階段,由于不同的挫折或挑戰(zhàn),戴著不同的面具出現(xiàn):它可能裝扮成焦慮,也可能裝扮成茫然或者失落,還可能藏在深深的抑郁之下;甚至當孩子離家,你覺得家里和心里都空蕩蕩時,那顆心也是在尋找生命的新的意義;甚至一塊寫著“生于亂世 死于盛世 一生蹉跎 命運如是”的墓碑,也在悲嘆“我生命意義何在”。

        “生命意義何在”,其實永遠有一個主語,那就是“我”??瓷先ミ@是個抽象的“大哉問”,其實加上了“我”這個主語就具體了很多。追問“我生命意義”何在,就是為人生擔當起自己的責任——須知人生不會重來,它只有一次,而追尋意義的動力其實正來自對生命有限性的超越。美學家潘知常先生對此有一段非常棒的表述:“對于‘意義’的追求,將人的生命無可選擇地帶入了無限。意義,來自有限的人生與無限的聯(lián)系,也來自人生的追求與目的的聯(lián)系。沒有‘意義’,生命自然也就沒有了價值,更沒有了重要。有了‘意義’,才能夠讓人得以看到苦難背后的堅持,仇恨之外的摯愛,也讓人得以看到絕望之上的希望。因此,正是‘意義’,才讓人跨越了有限,默認了無限,融入了無限,結(jié)果,也就得以真實地觸摸到了生命的尊嚴、生命的美麗、生命的神圣?!?/p>

        在疫情肆虐的2020 年,我認識的幾位中年朋友,做出了人生的重大決定,改變了自己的生命軌跡。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劉擎先生所說的“深度反思”——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其實正是深度反思的重要坐標點。我自己在退休以后,先是選擇創(chuàng)辦教育NGO,然后選擇一邊照顧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媽媽,一邊在大學開課,這些選擇背后都有我對老年生命意義的思考與追尋,都是我活出自己生命意義的努力。

        但是,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可能也會將人帶上歧路。

        從奧斯維辛回來,心理學家利夫頓的著作《納粹醫(yī)生》中譯本剛好上市。這本書是他在訪談了40 多位前納粹成員(其中28 位為醫(yī)生)、80 多位在奧斯維辛醫(yī)療區(qū)工作過的集中營幸存者后寫成的。我迫不及待地閱讀了它,因為在奧斯維辛,我不僅想到受難者,也想到制造苦難和浩劫的人,那些參與屠殺的劊子手。他們難道不和我們同樣是人嗎?他們怎么就會做出這些喪失人性的事情?他們?nèi)绾慰创约旱哪切埲绦袨椋?/p>

        抱著困惑和好奇,我打開了這本厚厚的書。很快我就在序言讀到:“參與大屠殺,并不需要有從事這種惡毒之事理應具備的極端情感或惡魔情感?;蛘邠Q一個說法:普通人竟也可以惡魔般行事。”

        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惡魔”!利夫頓就是想通過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走向邪惡的心理條件”。但是,他的研究結(jié)論比漢娜·阿倫特的復雜多了,所以很難像“平庸的惡”那樣成為一個廣為流行的概念,我在此當然也難以盡述。在他眾多的深刻洞見中,與此文相關(guān)的是:利夫頓發(fā)現(xiàn),這些形成了“奧斯維辛自我”的納粹醫(yī)生,也在為自己的行為構(gòu)建意義,比如,“履行自己的職責”“成為終極生物學戰(zhàn)士”“通過醫(yī)學愛好獲取成就”“治愈日耳曼種族”等等。

        利夫頓說,“這樣一種意義感是遮蔽罪惡感的一種重要手段”,而“奧斯維辛讓一個法則變得非常清晰:人的心智可以從虛無中創(chuàng)造出意義”。這無疑讓我大為震驚,雖然它似乎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維克多·弗蘭克爾說的“人是尋求意義的動物”。

        那么,兩者的分野在哪里?

        我注意到利夫頓說自己的研究范式,包括了當下與終極兩個維度。而所謂的終極維度,“關(guān)注更多人的參與,一種在我有限的生命中連接祖先和后代的感覺”,一種“不朽感”——我發(fā)現(xiàn),在這里,歐文·亞隆說過的人類處理死亡焦慮的另一個重要模式出來了:“集體主義的話語(種族、階級、民族、宗教、國家等等)之所以打動人心,在于它們通向‘不朽’——個體生命轉(zhuǎn)瞬即逝,而群體卻生生不息,因此,人們通過依附集體而靠近永生,平息對死亡的恐懼。”

        再問,在什么樣的情形下,人更容易通過對集體的依附來平息死亡恐懼呢?或者說,需要通過宏大敘事來建構(gòu)自己的生命意義呢?

        利夫頓說,人會因失去自己的象征性目標而加重意義渴望。我雖然不理解他說的“象征性目標”指的是什么,但我想到“碼頭工人哲學家”霍弗的一段話:“當我們的個人利益與前途看來不值得我們?yōu)橹钕氯r,我們就會迫切需要為別的事物而活。所有形式的獻身、虔誠、效忠和自我抹殺,本質(zhì)上都是對于一種事物牢牢攀附——攀附著一件可以帶給我們渺小人生意義以及價值的東西。因此,任何對替代品的擁抱,都必然是激烈和極端的……”

        也許,一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充滿希望時,是不太容易被蠱惑的;也許我們需要警醒,自己所追尋的意義來自哪里或通往何方;也許,通過“深度反思”和艱苦努力,去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自己生命的意義,是比“從虛無中創(chuàng)造出意義”作為替代品,更為可靠和健康的。

        再回到奧斯維辛吧,因為我還有個故事想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nèi)绾螐恼鎸嵉纳钪腥?chuàng)造自己的生命意義。

        這是一個女人的故事,她在90歲的時候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擁抱可能》。作者伊迪絲·伊娃·埃格爾,猶太人,戰(zhàn)前和父母及姐姐生活在匈牙利。在他們?nèi)冶谎航獾綂W斯維辛的第一天,父母就被送進了毒氣室。德國人被打敗后,盟軍從死人堆里解救了她和姐姐。雖然迎來了和平的日子,但是巨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像無形囚籠一直籠罩著她,噩夢、閃回、許許多多的憤怒、內(nèi)疚、悲傷、自我懷疑和恐慌發(fā)作,都讓伊迪絲和她的家人長期經(jīng)受折磨。在移民美國、辛苦地養(yǎng)大了三個孩子后,伊迪絲決定去上學。在大學里,一位年輕的學生猜出她是奧斯維辛幸存者,拿出一本《活出生命的意義》推薦給她看。伊迪絲說,那本薄薄的書放在包里,“就像一顆滴答作響的炸彈”,讓她充滿恐懼,因為她害怕這本書會重新把她帶到地獄里去。午夜時分,她終于打開了這本書,當她讀到弗蘭克爾說的“你可以從一個人身上拿走所有的東西,但是有一件不行:人類最后的自由——在所有特定環(huán)境下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選擇自己的方式”,伊迪絲終于明白,“我也有選擇的權(quán)利。這種認識將改變我的生活” 。

        后來,伊迪絲見到了弗蘭克爾,因為都是幸存者,她終于打開心扉,第一次和別人分享了自己在奧斯維辛的經(jīng)歷。在學習過程中,她獲得了許多心理學知識并接受了心理治療,50歲的時候她得到了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成為一個為他人治療心理創(chuàng)傷的人。

        我覺得這本書中最最震撼我的,是伊迪絲重返奧斯維辛。當我讀到她做出了這個決定時,立馬關(guān)掉了Kindle。我無法想象,伊迪絲回到父母遇害的地方,回到和姐姐一起遭受非人虐待的地方,回到被迫為納粹屠夫門格勒醫(yī)生跳芭蕾的地方,她會不會恐慌發(fā)作甚至精神崩潰?為什么一定要去?連她的姐姐都拒絕與她同行。

        那天,伊迪絲和丈夫一起參觀完奧斯維辛Ⅰ之后,獨自來到比克瑙集中營。

        她無法忘記那一天,當納粹醫(yī)生門格勒指著顯得年輕的母親問她“她是你母親還是你姐姐”時,她的回答“母親”,讓媽媽直接被送進了毒氣室。

        “我應該說‘姐姐’!為什么我沒說‘姐姐’呢?”多年來,伊迪絲一直被這件事情折磨著,她覺得自己本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這樣就能拯救母親的生命,哪怕只有一天!

        現(xiàn)在,她站在與母親分離的地方,她決定原諒16 歲的自己。已經(jīng)成為心理治療師的她,知道自己必須完成這件“未完成之事”,不能讓自己永遠生活在悔恨、內(nèi)疚與痛苦之中。她來到奧斯維辛,為的是“原諒我的缺點,找回我的純真。不要再問為什么我應該活下去。盡我所能,盡我所能服務他人,盡我所能讓父母感到榮光,確保他們不會白白死去……。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可以拯救一條生命,就是我的生命。我現(xiàn)在就生活在這個難能可貴的時刻”。

        這并不意味著她會忘記過去,忘記父母。伊迪絲撿起一塊小石頭,在猶太人的傳統(tǒng)里,它代表著死者活在親人的心中。她將小石頭留在自己曾經(jīng)住過的營房里,在心里對媽媽說:“我愛你,我將永遠愛你?!?/p>

        走出集中營大門時,伊迪絲看到一位穿著制服的保安,這仍然讓她受了驚嚇,她屏住呼吸等待槍聲響起,但最終她跳著舞步離開了集中營。她知道自己真正自由了——她學會了原諒自己,學會了生存和茁壯成長,“不再是任何事情的人質(zhì)或囚犯”!

        現(xiàn)在,90多歲的她仍然從事著心理治療工作,她用自己的經(jīng)歷去幫助更多人發(fā)現(xiàn)真正的自由,成為自己的解放者。

        感謝奧斯維辛之行,讓我經(jīng)歷了一趟艱苦而漫長的思想旅行。

        (責任編輯:龐潔)

        猜你喜歡
        伊迪絲奧斯維辛意義
        今夜,奧斯維辛沒有星星
        詩潮(2023年1期)2023-05-30 10:48:04
        一件有意義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有意義的一天
        山景
        故事會(2019年4期)2019-02-21 04:50:26
        星星
        山 景
        譯林(2018年6期)2018-11-28 00:00:00
        探訪奧斯維辛集中營
        中外文摘(2018年8期)2018-03-27 08:34:30
        釘子戶伊迪絲
        世界文化(2017年1期)2017-01-12 00:12:43
        奧斯維辛集中營警世: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
        決策與信息(2015年5期)2015-12-07 06:40:10
        70年歷史銘記 奧斯維辛呼喚世界和平
        海外星云 (2015年4期)2015-05-30 10:48:04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色区|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av网站免费线看|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国产一区| 亚洲av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欧美| 亚洲av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裸体自慰在线观看| 国产最新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亚洲av第二区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 夜先锋av资源网站| 婷婷四房播播| 精品理论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扒开腿露内裤免费看| 五月天激情电影| 无码国产福利av私拍| 香蕉视频一级|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网站| 午夜被窝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夜爽8888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丝袜在线无码|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不卡| 一本之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 无码h黄动漫在线播放网站| 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观看首页| 日本按摩偷拍在线观看|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亚洲av无码国产剧情| 亚洲色www无码| 中文字幕日本五十路熟女| 国产流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影院ds| 亚洲毛片网|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在线| 一本大道久久精品一本大道久久|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50岁熟妇的呻吟声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