捺缽制度是遼朝皇帝制定的,木蘭秋是清朝皇帝制定的。這兩個制度有相似性,間隔800多年。雖然表現(xiàn)形式有較多差別,但本質(zhì)是一樣的,均是遠離京城,皇帝在邊疆地區(qū)處理國家政務,且排場盛大,所費浩繁。
捺缽制度
遼朝是我國古代契丹民族建立的政權,916年建國,1125年被金滅亡。傳九帝,歷209年。遼朝有五個京城,分別是上京臨潢府(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中京大定府(今內(nèi)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這五個京城,只有上京臨潢府是首都,其他都是陪都,是為了方便管理而設置的。即使是首都上京,遼朝皇帝也不經(jīng)常在那里辦公。遼朝皇帝辦公的地方,主要在捺缽。
捺缽是音譯,翻譯成漢語,即“行在”。“北人謂住坐處曰捺缽,四時皆然。如春捺缽之類是也。不曉其意?!边@是宋朝龐元英解釋遼朝捺缽含義時的記錄,他覺得名字怪異,不知道是何含義。遼朝中書舍人王師儒給他解釋說:“是契丹家語,猶言行在也。”王師儒說,這是契丹語,按照漢人的理解,相當于行在。行在在漢語中的意思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指天子巡行時的住所。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說:“已而大駕幸建康,六宮留臨安,則建康為行在,臨安為行宮?!薄按篑{幸建康”即指宋朝皇帝住到建康,建康就被稱為行在。捺缽是按照契丹語的具體含義進行的漢語對應翻譯,指遼朝皇帝巡行時的住所。遼朝皇帝的這個行在,不僅僅是住所,還有很多其他功能,比如處理政務、解決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事件、打獵、宴飲等,活動豐富,功能全面。這些功能加在一起,就是遼朝的捺缽制度。所以,捺缽在契丹文字里的意思,含義很多,不能簡單地對應漢語“行在”,但是以“行在”解釋,使?jié)h人更容易理解,即,它與皇帝相關。
遼朝皇帝辦公,一年四季,在捺缽的時間最久,在都城的時間反而不多。捺缽的地點并不固定,春夏秋冬,分在各個地方,稱為四時捺缽。四時捺缽的地點常常變動,每朝皇帝都會選擇不同的地方,但是常去的只有幾個。比如春捺缽在鴛鴦濼、魚兒濼、鴨子河等。夏捺缽在吐兒山,“無常所,多在吐兒山”。秋捺缽常在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納涼處起牙帳,入山射鹿及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嘗有虎據(jù)林,傷害居民畜牧。景宗領數(shù)騎獵焉,虎伏草際,戰(zhàn)栗不敢仰視,上舍之,因號‘伏虎林’”。冬捺缽多在廣平淀,“本名白馬淀。東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余里。地甚坦夷,四望皆沙磧,木多榆柳。其地饒沙,冬日少暖,牙帳多于此處過冬,與北南大臣議國事,時出校獵講武,兼受南宋及諸國禮貢”。
遼朝實行的捺缽制度,內(nèi)容豐富,包括議論國事,打獵演武,接受周邊國家的朝貢,處理相關事務等。所以,捺缽的地點,是圍繞著遼朝的疆域周邊選擇的。遼朝最初的捺缽內(nèi)容,適應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特點。“北人打圍,一歲間各有處所,正月釣魚海上,于水底釣大魚。二月、三月放鶻,號海東青,打雁。四月、五月打麋鹿。六月、七月于涼殿處坐。八月、九月打虎豹之類。自此直至歲終。如南人趁時耕種也?!庇文撩褡寰褪歉鶕?jù)季節(jié)變化,變換地點,收取生活物資。釣魚、打雁、擊殺虎豹,因四時變化而改變?!八纺孕竽辽浍C為業(yè),猶漢人之劭農(nóng),生生之資,于是乎出?!边|人的四時游獵生活,就像漢人的四時耕種,都是為了獲取生活物資。
遼朝建國后,雖然可以建立都城,過上固定的生活,但是遼朝皇帝仍然沒有放棄游牧習俗。“自遼有國,建立五京,置南北院,控制諸夏,而游田之習,尚因其舊?!笔窌习堰|朝游牧射獵稱為游田,對比漢人耕種,這是捺缽制度形成的基礎,遼朝皇帝從阿保機開始,就堅持四時游獵,不放棄本民族的習俗。“初阿保機強盛,于木葉山置樓,謂之南樓。山北置樓,謂之北樓。大部落東千里置樓,謂之東樓。今上京置樓,謂之西樓。四時游獵于四樓之間?!卑⒈C建立遼朝,仍然保持了契丹族的游獵習俗,成為“有遼一代之大法”,是遼朝歷代皇帝遵循不悖的基本法律。
木蘭秋狝
木蘭是滿族語muran的音譯,在滿族的語言中,木蘭指的是哨鹿。乾隆《欽定熱河志》說:“國語謂哨鹿曰木蘭,圍場為哨鹿所,故以得名?!彼?,木蘭圍場,就是哨鹿所。秋指秋季打獵,古代皇室打獵才能稱為秋。《左傳·隱公五年》記載:“春、夏苗、秋、冬狩,皆于農(nóng)隙以講事也。”《司馬法·仁本》說:“天下既平,天子大愷,春秋,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zhàn)也?!贝呵锸谴呵锛镜拇颢C活動。
哨鹿是滿族人狩獵的方式?!吧诼?,蓋索倫舊俗,惟精于獵者能之?!鄙诼剐枰夹g,高級獵人才有這種能力。《欽定熱河志》說:“白露后鹿始出聲而鳴,人肖其聲,可呼而至?!卑茁豆?jié)氣在八月中秋前后,是秋天,秋天模仿鹿鳴,引鹿而出,形成射獵活動。為什么一定要等到秋天才模仿鹿鳴呢?這是因為平常時節(jié)模仿鹿鳴沒有效果,“鹿性于秋前牝牡各為群,中秋后則牝分群而求牡也”。秋天之前,母鹿和公鹿分群行動,只有秋天才聚集在一起,公鹿、母鹿的交流全靠聲音,這個時節(jié)模仿鹿鳴獵鹿,才是最好的時機。《欽定熱河志》記載康熙皇帝哨鹿活動:“哨鹿,擇林壑深幽、獸群總萃之所。”選擇的地點是林深幽靜之處。皇帝天不亮就出門,帶領侍衛(wèi)隨從數(shù)十人,騎馬屏息而行。不能發(fā)出聲響,“從者不過數(shù)十騎,皆屏息單行,不聞聲響”。隨從要戴鹿帽,假裝鹿群,“各戴鹿首為導”,用木頭做出哨子,吹響。“其哨以木為之,隨機達變低昂,應聲鹿即隨至。”引鹿至,“上每發(fā)神槍殪之”??滴趸实凼巧駱屖郑瑯岉懚顾?。“圣祖仁皇帝妙解其術”,“眾蒙古王公從獵者驚傳以為神”??滴趸实圩杂紫矚g哨鹿活動,“朕于騎射哨鹿行獵等事,皆自幼學習”。所以木蘭秋,是在他的推動下形成的。他的孫子乾隆皇帝,以康熙為偶像,“我皇祖昔喜哨鹿,朕沖齡隨侍,習聞其事,年來乃親試為之”,也學習康熙皇帝哨鹿的活動,并親自參加,在這兩個皇帝的大力推行下,木蘭秋活動在清朝前期年年舉行。
木蘭圍場在古北口外廣袤的土地上,“木蘭者,圍場之總名也。周一千三百里,南北相距二百余里,東西相距三百余里,周遭設卡倫守之”?!皣Z謂之木蘭,今即為圍場之通稱矣。”所以木蘭圍場,翻譯過來,就是哨鹿之地。數(shù)量眾多,“凡圍場之名,曰塔里雅圖、曰永安莽喀、曰巴顏喀喇”,“凡六十余所”。“每歲車駕大,或十八九圍,多或二十圍。”清朝的木蘭秋活動,每年可以在二十多個的圍場內(nèi)進行。
圍場之間,皇帝住宿,修建了很多行宮,最有名的,就是避暑山莊。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下令修建熱河行宮,“今習武木蘭已歷二十載,柔遠撫民,朕所惟念,然尚無從容駐蹕之所。今從臣工之請,宜于熱河肇建行宮”??滴跛氖吣辏?708年),熱河行宮建成,康熙皇帝親題“避暑山莊”的匾額。從此,除了木蘭打獵,避暑山莊成為朝廷處理政務的重要場所。這是夏天和秋天皇帝們的主要活動場所。他們遠離京城,做著和遼朝皇帝同樣的事情。以打獵為緣由,進而處理政務,這些習俗,使遼朝皇帝與清朝皇帝之間形成了傳承的關系。
傳承與融合
遼和清,都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北方少數(shù)民族有游牧的傳統(tǒng),捺缽制度和木蘭圍場,都符合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遼的捺缽制度,其實從秦漢時期匈奴開始,就已經(jīng)具備雛形,捺缽制度到木蘭圍場,是北方少數(shù)又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制度。
秦漢時期,北方少數(shù)民族主要是匈奴。匈奴“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zhuǎn)移”“逐水草遷徙”。這種變動不居的生活習慣,使得他們在聚集開會時需要選擇固定的時間和地點?!皻q正月,諸長小會單于于庭,祠。五月,大會蘢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馬肥,大會林,課校人畜計?!闭?、五月、八月,聚會三次,還要祭祖祭天,秋天的聚會,計算收成,像是年終總結(jié)。這些聚會的地點,是匈奴首領單于的駐蹕之地,既辦公,又祭祀。
魏晉時期,北方少數(shù)民族主要是烏桓和鮮卑,他們也是“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季春月大會于饒樂水上”,春天有一次大的聚會。隋唐時期的突厥人,“其俗畜牧為事,隨逐水草”“遷徙無?!薄;佞X人的生活,也是“居無恒所,隨水草流移”。這些少數(shù)民族,隨季節(jié)變化四處遷徙,建立營地,他們沒有固定的常年居住的居所,首領不建立宮殿,比如突厥的首領,“可汗恒處于都斤山,牙帳東開,蓋敬日之所出也”。這里記載的可汗牙帳,面向東方,應當不是指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都城,解釋為營帳更為確切。
遼朝之后,金朝也有所謂的捺缽制度,《大金國志》記載:“皇統(tǒng)三年,七月,主諭尚書省,將循契丹故事,四時游獵,春水秋山,冬夏剌缽。”金熙宗皇統(tǒng)三年(1143年),金朝皇帝遵循遼的捺缽制度,四時游獵。元代皇帝也保持了捺缽制度的遺存,他們在二三月赴上都居住,八九月回到大都。元上都在今天的錫林郭勒盟,到了元代,實行的是春水秋山制度,即夏冬兩季遷徙。把遼代的四時遷徙,縮減為夏冬遷徙,但是,仍能從這個制度中看到遼朝捺缽制度的遺存。
遼朝捺缽制度和清代木蘭圍場的制度設計一脈相承,兩者都將狩獵騎射作為主要內(nèi)容,兼及處理政務。尤其是清代皇帝,更是督促八旗子弟,不能忘記本民族的騎射技能??滴趸实壅f:“國家承平之日,武備不可一日少。若安逸怠惰,武備漸弛,一旦有事,何以御之?故朕每歲行圍,所以訓練武備也。”兩朝皇帝都對騎射非常重視,親自參與?!哆|史》記載遼朝皇帝春捺缽捕鵝的場景:“冰泮,乃縱鷹鶻捕鵝雁。晨出暮歸,從事弋烈。”“泊多野鵝鴨,遼主射獵”。秋捺缽時,“入山射鹿及虎”?!懊繗q車駕至,皇族而下分布濼水側(cè)。伺夜將半,鹿飲鹽水,令獵人吹角效鹿鳴,既集而射之。謂之‘舐堿鹿’,又名‘呼鹿’?!边|朝皇帝獵鹿的行為,與清朝木蘭圍場獵鹿的行為是一致的,保持了少數(shù)民族騎射狩獵的習俗。從秦漢到清朝,少數(shù)民族游獵的生活習俗沒有改變,雖然清朝固定了居所,改變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俗,但清朝皇帝仍保留了遼朝皇帝捺缽制度的遺存,每年選擇固定的時間在邊疆射獵并處理政務。
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遷徙生活狀態(tài),使他們居無定所,遼朝的四時捺缽制度,也是春夏秋冬四季遷徙形成的。這是少數(shù)民族的習俗特點,遼朝建立了政權,與漢族文化交流頻繁,接受漢文化的熏陶,形成捺缽制度。其中四季輪換皇帝的駐蹕之地,游獵聚會,是少數(shù)民族固有的習俗。在每個駐蹕之地,修建宮殿,形成固定居所,并處理國家政務,將都城搬移到駐蹕之所,形成權力中心,這是吸取了漢族的治國方法。四時捺缽能及時處理邊疆事務,軍國大政,對于穩(wěn)固遼朝的統(tǒng)治,及時處理突發(fā)事件,起到了積極的保障作用。這是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發(fā)展的結(jié)果。
清朝定鼎中原,更是大量吸取中原文化,既保持了清朝初年騎射狩獵的生活習俗,又開創(chuàng)了居住于宮殿處理政務的新方式。清朝在北部設立木蘭圍場,又在圍場附近設立行宮,最后固定建筑為避暑山莊,選擇固定時間在避暑山莊處理政務,既保留了遼朝捺缽制度的遺存,又接受了中原文化中的宮殿建筑,形成更為全面深入的文化融合特點。
我國古代各民族的發(fā)展是相融共通的,少數(shù)民族之間根據(jù)各民族的民族習慣和生活特性,相互繼承、相互改變、相互融合,各民族之間不斷吸取有利于本民族發(fā)展的文化和制度,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習慣。從遼朝皇帝捺缽地點和內(nèi)容的不確定性到遼朝末期逐漸固定地點并建立宮殿,又到清朝修建宏大的避暑山莊作為固定居所,體現(xiàn)出了捺缽制度在我國民族文化發(fā)展史中的融合發(fā)展、傳承發(fā)展的文化融合特點。遼朝捺缽制度和清朝的木蘭秋,體現(xiàn)出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傳承特點,更體現(xiàn)出我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交融的特點,是我國古代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