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石器;新立村北山地點;黑龍江東寧;舊石器時代晚期
【摘要】2018年4月,吉林大學考古學院、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和東寧市文物管理所組成調(diào)查隊在黑龍江省東寧市進行了舊石器考古調(diào)查,共發(fā)現(xiàn)舊石器地點17處,采集石器近800件。新立村北山地點為其中一處,共采集石制品54件,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斷塊。石料主要為采自遺址附近的礫石,以玄武巖為主,其次為流紋巖,使用錘擊法剝片。石片以中小型為主,工具類型豐富,以刮削器為主,另有凹缺器、雕刻器、齒狀器和手鎬等,修理程度有限,精修工具較少。該地點的發(fā)現(xiàn)為認識中國東北地區(qū)小型石片石器工業(yè)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等問題提供了新的材料。
————————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批準號:16JJD780008)研究成果。
2018年4月22日至27日,吉林大學考古學院、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和東寧市文物管理所組成舊石器考古調(diào)查隊,在黑龍江省東寧市進行了為期6天的舊石器考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舊石器地點17處,采集石器近800件。
新立村北山地點為其中的一處。該地點位于黑龍江省東寧市三岔口鎮(zhèn)新立村綏芬河北岸的Ⅲ級侵蝕階地上,地勢較高,海拔160米,地面開闊平坦,面積約15000平方米,地理坐標為北緯44°03′58.38″,東經(jīng)131° 17′22.81″。地點南距新立村428米,西南距幸福村4096米,西側山地海拔約400米,河谷寬5000余米,形成一片大平原,南側瑚布圖河由西南向東北匯入綏芬河,河道彎曲,有心灘發(fā)育,河床最大寬為115米。本文僅對該地點發(fā)現(xiàn)的石器進行研究和討論。
該地點本次調(diào)查共獲得石器54件,分布在綏芬河河岸Ⅲ級侵蝕階地的耕土層中(圖一),包括石核4件,石片9件,斷塊6件和工具35件。
(一)石核
共4件。根據(jù)石核類型可分為石片石核和石葉石核。
1.石片石核3件。根據(jù)臺面數(shù)量可分為單臺面石核和多臺面石核。
單臺面石核2件。原料均為流紋斑巖。長63.38~69.54毫米,平均66.46毫米;寬93.56~98.85毫米,平均96.21毫米;厚40.14~ 107.56毫米,平均73.85毫米;重238.24~ 748.10克,平均493.17克;臺面角58°~ 93°,平均75.5°。
標本18DXB∶1,形狀不規(guī)則。長66毫米,寬98.85毫米,厚107.56毫米,重748.10克。表面輕微風化,自然面比為60%。打制臺面,長98.85毫米,寬107.56毫米,臺面角58°~70°。可辨認的剝片疤6個,片疤深入核體程度較深。最大疤長30.85毫米,寬30.80毫米,延伸程度為中等(圖二,1)。
多臺面石核1件。為三臺面石核,原料為碧玉。標本18DXB∶24,形狀不規(guī)則,長33.73毫米,寬34.30毫米,厚4.73毫米,重82.72克。表面幾乎無風化,自然面比為40%。臺面均為修理臺面,片疤深入核體程度較淺。A臺面長29.36毫米,寬41.75毫米,臺面角82°,可辨認的剝片疤5個,最大疤長27.22毫米,寬19.64毫米;B臺面與C臺面互為臺面,長32.55毫米,寬37.64毫米,臺面角為63°,可辨認的剝片疤數(shù)為7個,最大疤長19.58毫米,寬6.64毫米;C臺面長32.85毫米,寬49.48毫米,臺面角為63°,可辨認的剝片疤3個。最大疤長23.28毫米,寬36.53毫米(圖二,4)。
2.石葉石核1件。原料為凝灰?guī)r。標本18DXB∶10,形狀呈錐形。長80.60毫米,寬46.08毫米,厚68.38毫米,重194.02克。表面嚴重風化。打制臺面,長46.08毫米,寬68.38毫米,臺面角為72°~84°。石葉剝片疤8個,片疤深入核體程度較淺,最大剝片疤長81.38毫米,寬42.53毫米(圖二,3)。
(二)石片
共9件,根據(jù)石片的完整程度可分為完整石片和斷片。
1.完整石片6件,原料多為玄武巖,另有黑曜巖、流紋巖。長12.41~63.29毫米,平均12.74毫米;寬15.71~94.69毫米,平均53.70毫米;厚4.91~18.80毫米,平均9.66毫米;重0.85~101.40克,平均30.20克;石片角90.5°~124°,平均109°。
標本18DXB∶42,原料為流紋巖,形狀近圓形。長46.91毫米,寬47.69毫米,厚12.1毫米,重21.56克。表面輕微風化。修理臺面,長35.79毫米,寬7.78毫米,石片角為113°。打擊點集中,半錐體凸,無錐疤,同心波不顯著,無放射線。背面均為石片疤,共9個,兩邊聚斂,側緣輕微磨蝕,遠端狀態(tài)為尖滅(圖二,6)。
2.斷片3件。根據(jù)斷裂的方向可分為橫向斷片(石片近端)和縱向斷片(石片左邊)。
橫向斷片2件,原料分別為角巖和流紋巖。長28.68~31.44毫米,平均30.06毫米;寬50.24~50.44毫米,平均50.34毫米;厚7.74~8.09毫米,平均7.92毫米;重10.89~12.85克,平均11.87克,石片角55°~80°,平均67.5°。
標本18DXB∶43,原料為角巖,形狀不規(guī)則。長31.44毫米,寬49.1毫米,厚8.7毫米,重10.89克。表面中等風化,自然面比為40%。刃狀臺面,臺面角為55°。打擊點散漫,半錐體平,無錐疤,同心波不顯著,無放射線。背面部分為自然面,有5個石片疤,兩邊聚斂,側緣輕微磨蝕(圖二,5)。
縱向斷片1件。標本18DXB∶52,原料為石英巖。形狀近正方形,長23.30毫米,寬22.06毫米,厚7.6毫米,重3.07克。表面輕微風化。打制臺面,長17.43毫米,寬4.67毫米,臺面角為97°。打擊點集中,半錐體凸,無錐疤,同心波不顯著,無放射線。背面均為石片疤,共2個,兩邊近平行,側緣輕微磨蝕,遠端狀態(tài)為尖滅(圖二,2)。
(三)斷塊
共6件。長45.57~97.65毫米,平均60.05毫米;寬27.65~56.48毫米,平均38.36毫米;厚14.59~34.38毫米,平均23.30毫米;重24.50~169.39克,平均63.30克。原料有硅質泥巖、凝灰?guī)r、石英、角巖、流紋斑巖和石英砂巖。
(四)工具
共35件,包括一類工具1件,二類工具8件,三類工具26件。工具類型主要為刮削器,另外還有凹缺器、雕刻器、齒狀器和手鎬。
1.一類工具
共1件,為修理石錘。標本18DXB∶11,原料為砂巖,形狀不規(guī)則。長76.79毫米,寬48.6毫米,厚22.68毫米,重126.07克。礫石毛坯,表面中等風化,自然面約占90%,A、B兩處均有多次使用后留下的痕跡(圖三,1)。
2.二類工具
共8件,均為刮削器。根據(jù)刃的數(shù)量可分為單刃刮削器和雙刃刮削器。
(1)單刃6件。根據(jù)刃的形態(tài)可分為直刃和凸刃。
直刃3件,原料分別為玄武巖、角巖和砂巖。長21.95~91.97毫米,平均57.13毫米;寬32.94~55.57毫米,平均41.42毫米;厚4.63~24.02毫米,平均14.96毫米;重3.17克~ 58.82克,平均30.85克;刃角16°~41°,平均 26.33°。
標本18DXB∶30,原料為玄武巖,形狀近似三角形。長57.48毫米,寬37.2毫米,厚18.4毫米,重30.57克。A側為直刃,刃長54.82毫米,刃角41°(圖三,3)。
凸刃3件,原料分別為砂巖、燧石和黑曜巖。長24.39~50.84毫米,平均35.22毫米;寬15.30~50.45毫米,平均28.35毫米;厚3.70~21.95毫米,平均11.03毫米;重1.22~ 47.72克,平均17.57克;刃角21.5°~44°,平均36.33°。
標本18DXB∶27,原料為砂巖,形狀不規(guī)則。長50.84毫米,寬48.8毫米,厚21.95毫米,重47.72克。石片毛坯,表面中等風化。A側為刃,刃緣薄銳,刃長60.06毫米,刃角為43.5°。刃上零星分布大小不一的使用疤(圖三,4)。
(2)雙刃2件,均為直凸刃刮削器,原料均為角巖。長58.26~76.88毫米,平均67.57毫米;寬28.51~38.49毫米,平均33.50毫米;厚10.95~15.02毫米,平均12.98毫米;重12.24~38.22克,平均25.23克。
標本18DXB∶29,形狀近三角形。長76.88毫米,寬38.49毫米,厚16.4毫米,重38.22克。石片毛坯,表面輕微風化。A刃為直刃,刃長69.14毫米,刃角為40°;B刃為凸刃,刃長95.70毫米,刃角為50°(圖三,2)。
3.三類工具
共26件,包括刮削器19件、凹缺器3件、雕刻器1件、齒狀器1件、殘器1件和手鎬1件。
(1)刮削器19件。根據(jù)刃緣數(shù)量可分為單刃、雙刃和復刃。
①單刃17件。根據(jù)刃緣形態(tài)分為尖刃、直刃、凸刃、凹刃和端凸刃。
尖刃2件。原料分別為凝灰?guī)r和石英砂巖。長47.41~60.82毫米,平均54.12毫米;寬46.39~59.03毫米,平均52.71毫米;厚10.22~10.37毫米,平均10.30毫米;重25.96~ 29.55克,平均27.76克;刃角為95°~134°,平均114.5°。
標本18DXB∶32,原料為凝灰?guī)r,形狀不規(guī)則。長60.82毫米,寬46.39毫米,厚10.22毫米,重25.96克。石片毛坯,表面輕微風化。A側刃長29.50毫米,B側刃長13.84毫米,所夾刃角為95°。刃部使用硬錘正向修理,有多層普通狀修疤,疤間連續(xù),加工距離遠(圖四,5)。
直刃3件,原料分別為流紋斑巖、凝灰?guī)r和石英砂巖。長23.36~65.71毫米,平均45.17毫米;寬29.94~50.21毫米,平均43.34毫米;厚7.95~ 13.65毫米,平均11.56毫米;重5.72~45.89克,平均27.34克;刃長22.43~43.85毫米,平均36.44毫米;刃角為25°~52°,平均42.33°。
標本18DXB∶23,原料為流紋斑巖,形狀近梯形。長46.45毫米,寬50.21毫米,厚12.1毫米,重30.41克。石片毛坯,表面輕微風化。A側采用硬錘正向加工為直刃,刃長43.03毫米,刃角52°,有單層普通狀修疤,疤間斷續(xù),加工距離近。B和D處使用截斷的方式修型,C處的連續(xù)修疤為修理把手(圖四,1)。
凸刃7件,原料有角巖、流紋巖、硅質泥巖、玄武巖、砂巖、黑曜巖。長31.44~92.81毫米,平均63.85毫米;寬25.87~82.11毫米,平均51.56毫米;厚8.26~28.39毫米,平均17.20毫米;重9.40~160.04克,平均64.77克;刃長36.65~92.29毫米,平均60.97毫米;刃角為30°~ 52°,平均44.86°。
標本18DXB∶39,原料為角巖,形狀不規(guī)則。長53.16毫米,寬45.4毫米,厚8.26毫米,重20.36克。石片毛坯,表面輕微風化。A側為凸刃,刃長62.50毫米,刃角50°。刃部使用硬錘正向加工修理把手,有多層階狀修疤。疤間連續(xù),加工距離近(圖四,7)。
凹刃4件,原料分別為角巖、流紋斑巖、流紋巖和砂巖。長40.37~88.03毫米,平均67.97毫米;寬27.48~79.87毫米,平均54.56毫米;厚9.67~26.18毫米,平均18.89毫米;重9.88~210.39克,平均92.51克;刃長23.66~69.53毫米,平均41.86毫米;刃角為43°~69°,平均54.25°。
標本18DXB∶46,原料為角巖,形狀不規(guī)則。長40.37毫米,寬27.48毫米,厚12.3毫米,重26.03克。石片毛坯,表面輕微風化。A側使用硬錘反向加工為凹刃,刃長26.03毫米,刃角43°,有單層普通狀修疤,疤間連續(xù),加工距離近。B側經(jīng)過簡單修理,形狀更加規(guī)整(圖四,6)。
端凸刃1件。標本18DXB∶44,原料為流紋巖,形狀近水滴狀。長37.60毫米,寬21.94毫米,厚13.2毫米,重9.79克。石片毛坯,表面輕微風化。A側采用硬錘和壓制的方式正向加工為端凸刃,刃長33.52毫米,刃角83°,有多層平行狀修疤,疤間連續(xù),加工距離近(圖四,4)。
②雙刃1件,為凸—凹刃刮削器。標本18DXB∶47,原料為安山巖,形狀近三角形。長27.94毫米,寬26.9毫米,厚6.9毫米,重4.12克。石片毛坯,表面輕微風化。A側采用石片自然邊緣作凸刃,薄銳鋒利,長30.48毫米,刃角為29°;B側采用硬錘反向修理為凹缺刃,長7.78毫米,刃角為41°,刃部有單層普通狀修疤,加工距離近。C處采用截斷方式修理形狀(圖四,3)。
③復刃1件。為凸—凹—凸刃刮削器。標本18DXB∶38,原料為安山巖,形狀不規(guī)則。長41.48毫米,寬43.31毫米,厚11.2毫米,重20.01克。石片毛坯,表面輕微風化。A側為凸刃,利用石片自然邊緣作刃,長26.67毫米,刃角為52°;B處采用硬錘正向修理為凹缺刃,刃長8.16毫米,刃角44°,有單層普通狀修疤,疤間斷續(xù),加工距離近;C側采用硬錘復向修理為凸刃,長36.65毫米,刃角為35°,有單層修疤,疤間斷續(xù),加工距離近。D處采用截斷方法修理形狀(圖四,2)。
(2)凹缺器3件,原料分別為玄武巖、石英巖和凝灰?guī)r。長36.28~69.94毫米,平均55.15毫米;寬26.98~57.94毫米,平均41.39毫米;厚4.59~32.98毫米,平均17.25毫米;重4.66~137.70克,平均57.75克;刃長8.97~ 21.82毫米,平均13.95毫米;刃角為25°~ 54°,平均43.67°。
標本18DXB∶28,原料為玄武巖,形狀不規(guī)則。長59.24毫米,寬39.26毫米,厚14.18毫米,重30.89克。石片毛坯,表面中等風化。A側使用硬錘復向修理為凹缺刃,刃長21.82毫米,刃角54°,有單層普通狀修疤,疤間連續(xù),加工距離為中(圖五,4)。
(3)雕刻器1件,為屋脊形雕刻器。標本18DXB∶53,原料為黑曜巖,形狀不規(guī)則。長38.25毫米,寬19毫米,厚9毫米,重4.97克。石片毛坯,表面中等風化。A處分別向兩側剝片修理出“一”字形刃口,刃長3.46毫米,刃角42°(圖五,3)。
(4)齒狀器1件。標本18DXB∶3,原料為砂巖,形狀不規(guī)則。長66.83毫米,寬96.46毫米,厚45.37毫米,重309.3克。塊狀毛坯,表面嚴重風化。刃部使用硬錘正向修理,有多層疊層狀修疤,疤間疊壓,加工距離遠。B和C為兩個齒,刃角分別為70°和65°。AB刃長50.35毫米,BC刃長54.12毫米,CD刃長41.99毫米(圖五,2)。
(5)手鎬1件。標本18DXB∶2,原料為玄武巖,形狀為長條形。長194.73毫米,寬84.10毫米,厚35.66毫米,重707.63克。礫石毛坯,表面嚴重風化。A側采用硬錘正向修理為刃部,刃長168.05毫米,刃角為42°~ 54°。有多層疊層狀修疤,疤間疊壓,加工距離遠(圖五,1)。
(6)殘器1件。標本18DXB∶13,原料為玄武巖,形狀不規(guī)則,塊狀毛坯。長80.31毫米,寬59.78毫米,厚19.59毫米,重104.7克。
(一)石器工業(yè)特征
1.該遺址發(fā)現(xiàn)石器原料種類較多,但整體較為分散,沒有明顯的傾向性。多數(shù)原料屬于火成巖,玄武巖、流紋巖較多,硬度和均質性較好,適宜用于制作石器(圖六)。
2.石制品的剝片技術和修理技術均為硬錘錘擊。石核類型較少,以單臺面石片石核為主,僅有1件石葉石核。石片打擊點普遍集中,半錐體較凸。
3.工具類型豐富。以正向修理為主,其次為反向,復向最少;修疤以單層為主,多層較少,多呈魚鱗狀。工具多為簡單修理,精修類工具較少。修理的部位主要為刃部,也有對工具持握部位和形狀的修理。修形多為截斷處理,使工具形狀更加規(guī)整。
4.隨著近些年田野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增多和舊石器考古學理論的完善,李有騫提出黑龍江省內(nèi)舊石器存在大石葉、小石葉、細石葉、大石片、小石片和礫石工藝等6種工藝類型,并做出假設:大石片與小石片工藝是黑龍江省境內(nèi)最早的兩種工藝類型,大石片工藝主要分布于中、東部的山區(qū),小石片工藝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地區(qū)和周邊山地[1]。新立村北山地點位于長白山東麓,石制品以小型石片石器為主,同時存在石葉工藝和雕刻器、小型端刮器等工具組合,表明此區(qū)域舊石器時代晚期即使在石葉和細石葉技術出現(xiàn)后,小石片工藝的石制品依舊占據(jù)主導地位。
(二)地點性質及遺存年代
從周圍環(huán)境來看,新立村北山地點位于綏芬河Ⅲ級侵蝕階地,地勢較高,較適合人類活動,但未發(fā)現(xiàn)其他居住遺跡和文化層。該遺址的石制品中工具占64.8%,類型組合多樣,以加工狩獵產(chǎn)品和骨質、木質工具的石制品為主,推測該地點可能為古人短期制作石器、加工工具和處理狩獵產(chǎn)品的場所。
石制品均采自地表耕土層,無確切斷代依據(jù),但通過對比黑龍江第四紀的堆積年代和地層可知,黃褐色亞黏土層屬于上更新統(tǒng),相當于舊石器時代晚期階段[2]。在石制品剝片方式、打制技術、工具類型組合及風化程度等方面,該地點與周邊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具有一定相似性,加之在石制品采集區(qū)未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及以后的磨制石器和陶片,初步斷定該遺址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
參與調(diào)查人員:陳全家、魏天旭、劉祿、楊樞通、宋吉富
致謝:調(diào)查期間得到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牡丹江市政府和文物管理站、東寧市政府和文物管理所等單位領導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
[1]李有騫.黑龍江省舊石器遺存的分布、年代及工藝類型[J].華夏考古,2014(3):33-43.
[2]黑龍江省區(qū)域地層表編寫組.東北地區(qū)區(qū)域地層表:黑龍江省分冊[M].北京:地質出版社,1979:1-17.
〔責任編輯:遲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