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經(jīng)師友介紹,青年畫家潘天壽先后得以進入上海民國女子工藝學校、上海美專任教。而其好友諸聞韻,正好是吳昌碩孫兒的家庭教師。有好友介紹,潘天壽得以拜會大師。吳昌碩第一次見到潘天壽的畫作,就認為潘畫格調(diào)不低,落筆不凡。兩人第二次見面,就意趣相投,談詩論畫,無話不說,引以為知己。吳大師對潘天壽這位新秀感覺好極了,忍不住揮毫潑墨,集古人詩句用篆書寫了一副對聯(lián),派人給潘天壽送去:“天驚地怪見落筆,巷語街談總?cè)朐?。?/p>
而潘天壽,正如吳昌碩所說,走自己的國畫之路,落筆處處天驚地怪,震撼人心,即使到了晚年,還積極倡導藝術(shù)變法。他以“一味霸氣”,追求一種浩大、磅礴、獷悍之美。他甚至時常丟開畫筆,以手為筆,作別具一格的指墨畫,畫面呈現(xiàn)超然的藝境。
再說沙孟海。詞學大家況蕙風十分欣賞青年沙孟海的篆刻,說有靜、潤、韻三字之妙,熱心地把年輕人的習作拿去請老友吳昌碩點評。吳昌碩第一次翻閱沙孟海的篆刻作品,與況蕙風有同感,認為不俗,興致勃勃地在印譜上題字鼓勵:“虛和秀整,饒有書卷氣……”
沙孟??炭嗑毩晠堑墓P法,自我感覺頗得吳刀的神韻。1925年4月的一天,他拿著自己新刻的印譜,登門造訪吳昌碩。吳昌碩翻看印譜,一方方印章刻得古樸蒼勁,刀法洗練,忍不住拍案叫絕,欣然為之題詩,其中一句說“偏師獨出殊英雄”。果真,沙孟海在藝術(shù)的道路上一點點顯露出英雄的本色。尤其是他的書法,一直向著大氣磅礴的方向進發(fā),到了晚年,更是吐氣如虹,韻味醇厚。
(摘自《新民晚報》 楊振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