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劉燁燁 唐曉彤 劉鑫坤
下雪了,游客打卡湖南師范大學。圖/梁勇
進入寒假,高校校園成了中小學生研學的好去處,校園內(nèi)的博物館、體育館等也吸引了很多游客。
一直以來,飽含著書香韻味的高校校園是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有些高校還坐落于景區(qū)內(nèi),令人向往。
面對社會的熱情,近期全國多所高校官宣“開門”。但各學?!伴_門”方式不一,一些還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高校開放話題再次引發(fā)熱議。
去年12月開始,全國多所高校放寬了入校政策。如今,在“打開校門”這一步上,全國高校都有所行動。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高校都發(fā)文,向社會開放校園,社會人員可通過預約、登記入?;蛑苯铀⑸矸葑C等方式進入校園。近日,北京大學新燕園冰場和未名湖冰場對外開放,從學校微信公眾號上可預約、購票。
全國各地高校都在近期宣布將進一步有序推進校園開放,更大程度滿足社會公眾校園參觀預約需求。
比如,武漢大學、復旦大學規(guī)定,入校參訪可登錄官方微信公眾號進行線上預約,預約成功后刷身份證入校。
也有高校選擇了完全打開校門,讓游客在校園暢行。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不僅全面開放校園,還為游客總結了一份參觀攻略,參觀地點包括校園暖廊、神舟攬月廣場等。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帶領游客參觀校史館、人體標本展廳、醫(yī)學形態(tài)學實驗室等,此舉獲得大量游客點贊,成為哈爾濱冬季旅游的加分項。
對于高校校園到底要不要打開大門,如何開放,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大學應該開放,讓進出校園更加方便。也有人認為,開放后難免出現(xiàn)校園內(nèi)人員混雜等情況,擔心存在各種“安全問題”。有人擔心游客嘈雜,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還有人提出,校園的不同區(qū)域,可以分類管理。
在關于高校是否打開校門的討論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一直處于風口浪尖。
2023年12月,北京大學工學院副教授李植在社交平臺發(fā)布《從今天與保安比賽跑步說起—北京大學的門衛(wèi)制度,該改改了》的文章,講述了他在進校門時跨越閘機、被保安追逐,長跑甩掉保安的事,并探討北京大學的門衛(wèi)制度為什么必須改。
此事引發(fā)熱議,關于高校校園開放的關注度更高,很多高校加大了開放幅度,盡可能滿足社會需求。
清華大學發(fā)布《關于我校師生員工暢行北京大學校園的通知》,指出兩校經(jīng)過友好協(xié)商達成一致,自2024年1月1日起,兩校師生實現(xiàn)暢行互通。有人認為,這是清華北大開放程度更進一步。但也有人質疑,清華北大開放要講究“門當戶對”?
“目前,社會對清華北大關注度很高,從側面反應出大家濃厚的名校情節(jié)。如果校門完全打開,可能清華北大承受不住這份熱情?!?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向《民生周刊》記者分析。比如,寒假期間,很多研學旅行團組織中小學生到清華北大游學。但僅僅是到校園里拍拍照,“到此一游”并沒有什么意義。深度的游學要去學校圖書館、實驗室看看,去聽聽講座,但這些都要精心安排,也要看學校的檔期。
“北京其他大學也各有特色,不要都盯著清華北大。一個學校每天能接待多少游客?這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毙鼙嬲f。
呼吁高校打開大門,背后還有公眾對高校開放的期待。不僅是校園的開放,更是精神和文化意義上的開放,學校資源的共享。在高校實行嚴格的門禁制度之前,去大學聽講座甚至旁聽課程是一種良好的體驗。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高校的教育功能不僅在于傳授知識,還在于讓公眾在校園中受到熏陶,這也是高校的社會責任。
在他看來,高校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開放,有一個重要維度是大學怎么樣對待社會。如果強調解決社會問題,明道濟世,那么大學的理念必然是開放的。如果高校是高高在上,把自己當作一個行政機構的下屬單位,那么大學就不會開放。
教育部辦公廳2023年發(fā)布《關于廣泛開展全民終身學習活動的通知》,協(xié)調普通高校、職業(yè)院校等立足自身辦學優(yōu)勢與特色,開放共享學習和教育資源,服務城鄉(xiāng)社區(qū)居民學習,鼓勵推動高等學校等向社會開放參觀。
今年1月初,教育部就《關于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通過校園開放服務城市和區(qū)域發(fā)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提案》進行答復,指出大學校園更好向社會公眾開放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大學更好融入社會、服務社會。
儲朝暉記得,很多高校曾經(jīng)沒有圍墻,后來慢慢地把圍墻建起來了,但查個身份證件也可以進去,疫情這幾年管得比較嚴。但其實高校的門禁管得越多,麻煩就越多,越擁堵。當高校校園成為一個稀缺資源的時候,反而會吸引很多人去趕個潮。
事實上,有的高校一直保持開放。比如,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壓根沒有圍墻,也沒有實質上的校門。校園與社區(qū)融合在一起,市民、游客可以自由出入。在多年的實踐中,學校師生習慣了這種開放的校園生活。
在熊丙奇看來,各個高校情況不同?!耙蛐V埔?,在聽取全校師生、社區(qū)居民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向社會開放的方案,實現(xiàn)學校的開放和保護,維護學校正常教學教育秩序的平衡,不能搞‘一刀切’?!?/p>
熊丙奇認為,大學最初的設計理念很重要。如果設計之初,大學就是和社區(qū)融合在一起,那么大學的道路、草坪甚至體育館、圖書館都可以和社區(qū)共享。而對于已經(jīng)有圍墻的高校,開放校園之后,公共資源的配置,學校內(nèi)部的管理都要進行系統(tǒng)調整。
儲朝暉相信,正常情況下高校都可以應對開放后的局面。但我們對所有國民都應該進行秩序方面的教育,讓大家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在校園內(nèi)外舉止文明。
高校打開物理意義上的“大門”只是第一步。未來,期待各種無形的“校門”向社會敞開,高校與社會融合發(fā)展。這樣一方面讓高校的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另一方面讓高校成為文化傳播中心和科學教育基地,助力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