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楠 李云龍 劉 洋
(1.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yī)院風濕免疫科,北京 100035;2.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yī)院中醫(yī)科,北京 100035)
類風濕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滑膜炎癥、關節(jié)損壞為特征,其可能由感染、營養(yǎng)不良、遺傳及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單獨或共同作用所引起,好發(fā)于中老年人,具有發(fā)病率高、病程遷延等特點[1]。RA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手足、膝及肩部等關節(jié)紅、腫、熱、痛,嚴重者可引起關節(jié)變形及活動障礙、功能喪失,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及日常工作、生活[2-3]。臨床上對于RA主要以藥物保守治療為主,包括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慢作用藥抑制免疫等,雖然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藥物起效較慢,往往需要配合有效的康復干預措施才能更好地促進患者關節(jié)功能恢復[4-5]。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們在常規(guī)治療干預的基礎聯(lián)合基于中醫(yī)理論健康指導干預RA患者41例,并與單純采用常規(guī)健康指導干預41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82例均為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yī)院風濕免疫科收治的RA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研究組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齡36~70歲,平均(49.23±6.01)歲;病程2~17年,平均(8.01±1.75)年。對照組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齡38~69歲,平均(48.65±5.76)歲;病程1~16年,平均(7.52±1.63)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參照《2015年美國風濕病學會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治療指南》中RA的診斷標準[6]。
1.2.2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性別不限,患者依從性好,知情并自愿參加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 合并病理性骨折、骨結核或者惡性腫瘤者;伴有認知障礙或者精神疾病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者;病情嚴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近期應用過糖皮質激素者;合并其他嚴重感染、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參照《2015年美國風濕病學會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治療指南》[6]中相關內(nèi)容予常規(guī)健康指導干預,包括常規(guī)藥物治療、營養(yǎng)支持、健康教育、用藥指導以及生活指導等,并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并予一定的心理疏導。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基于中醫(yī)理論的健康指導干預。
1.3.2.1 情志干預 由于RA患者的病程往往較長,且易反復,臨床癥狀也大多伴有疼痛,故患者自理能力降低,甚至有一些患者長期臥床,容易產(chǎn)生悲觀抑郁的情緒,降低治療的信心,不利于治療效果。因此臨床中應耐心與患者溝通,給予患者關懷鼓勵,換位思考,傾聽患者訴求,盡可能滿足患者合理需求,以增加其治療的依從性。同時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向患者耐心地講解疾病的病因、發(fā)展、治療方法、預后等,以建立患者正確疾病認知,增加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根據(jù)中醫(yī)情志相勝理論,“喜勝憂”,故可讓患者多做一些高興、歡喜的事情,排解憂愁,向患者講解一些治療成功案例,激勵患者,并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提高家庭支持率,讓患者感到溫暖,促進其心理康復。
1.3.2.2 飲食干預 根據(jù)患者的臨床證型表現(xiàn),進行相應的飲食干預指導。肝腎虧虛證:主要表現(xiàn)為畏寒、面色無華、關節(jié)酸痛、脈沉細弦、舌淡白膩或苔薄白等,飲食上應多食補益肝腎的食物,如芝麻、鵝肉、羊骨髓、甲魚肉、雞肉等,忌食難消化、生冷寒涼的食物,如冰棒、海鮮、田螺、西紅柿等,并注意房間光線柔和,溫度適中。寒濕痹阻證:主要表現(xiàn)為畏寒、大便溏薄、關節(jié)畸形腫痛、脈濡快、舌淡苔白膩等,飲食上應注意溫熱,可食藥酒、桂皮、羊骨湯、豬骨湯等辛溫的食物,并注意房間干燥及保暖。瘀血痹阻證: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無光澤、皮下硬結、關節(jié)晨僵、脈沉細澀、舌質紫暗等,飲食上應多食容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如黃瓜、冬瓜、白粥、絲瓜等,忌肥甘厚味、辛辣生冷的食物,并注意房間光線及安靜。濕熱痹阻證:主要表現(xiàn)為低熱、關節(jié)畸形腫痛、脈滑數(shù)、舌白膩質紅等,飲食上應多吃清熱利濕食物,如菊花菜、蘆根、赤小豆、綠豆等,忌刺激性、辛辣及溫燥食物,如芥末、姜、辣椒、酒等,并注意保持房間清涼及干燥。
1.3.2.3 中藥熏洗 在熏洗前指導患者補充營養(yǎng)及能量,以增強耐受能力,減少熏洗時虛脫等不良反應出現(xiàn)。熏洗前告知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的機體變化、感受等,以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并在熏洗的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的脈搏、血壓等,對于月經(jīng)期、高血壓及心臟病的患者不能進行中藥熏洗。熏洗采用木瓜、桑枝、威靈仙等具有舒筋通絡、散寒祛風功效的中藥,熬成湯劑后,待放置適宜溫度后對病變部位進行熏洗,時間為15 min左右,每日1次,熏洗完畢后囑患者及時補充水分。
1.3.2.4 中藥外敷 將活血散粉(藥物組成:水蛭、土鱉蟲、延胡索、雞內(nèi)金100 g,黃芪、白及150 g,柴胡60 g,黃連40 g,丁香30 g)用適量的飴糖調(diào)和成膏藥貼敷在病變關節(jié)處,每次貼敷4 h,每日1次。
1.3.2.5 拔罐干預 選取膈俞、風門、身柱、大椎、大腸俞、三焦俞、脾俞穴進行拔罐治療,選擇大小合適的拔罐,每穴15 min,每日1次,可根據(jù)患者耐受情況適當調(diào)整時間或次數(shù)。
1.3.2.6 功能鍛煉指導 在RA急性期囑患者要多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待病情緩解后再進行適當?shù)墓δ苠憻?。鍛煉前可拉伸、按摩肢體以提高其適應能力,鍛煉強度以稍超過疼痛幅度為度,慢慢增加活動范圍。對于手指不靈活者,可用手指旋轉圓球,腿部關節(jié)不靈活者雙手抓住床尾,下肢進行交叉單腿圓圈動作。家屬也可協(xié)助患者功能鍛煉,每日鍛煉2次,每次40 min,循序漸進進行,以減少畸形關節(jié)形成,提高關節(jié)靈活性,預防肌萎縮,提高肌力。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干預1個月后統(tǒng)計療效。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①比較2組干預前后膝關節(jié)腫脹程度變化情況,通過浮髕試驗進行評價。0分為浮髕試驗為陰性;1分為程度較輕的浮髕試驗;2分為病變膝髕輕度隆起;3分為病變膝髕明顯隆起;4分為膝關節(jié)髕骨向股骨髁較難下壓。②比較2組干預前后疼痛程度變化情況,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7]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③比較2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情況,采用類風濕患者生活質量量表(QOL)[8]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④比較2組干預前后心理癥狀變化情況,采用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9]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明心理癥狀越明顯。⑤比較2組干預后治療滿意度情況,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該問卷共100分,<60分為不滿意,60~80分為較滿意,>80分為滿意,總滿意度=(滿意例數(shù)+較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2組干預前后膝關節(jié)腫脹程度評分變化比較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2組干預后膝關節(jié)腫脹程度評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組干預后膝關節(jié)腫脹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干預前后膝關節(jié)腫脹程度評分變化比較 分,
2.2 2組干預前后疼痛VAS評分變化比較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2組干預后疼痛VAS評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組干預后疼痛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疼痛VAS評分變化比較 分,
2.3 2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QOL評分變化比較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2組干預后生活質量QOL評分均升高(P<0.05),且研究組干預后生活質量QO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QOL評分變化比較 分,
2.4 2組干預前后心理癥狀SCL-90評分變化比較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2組干預后心理癥狀SCL-90評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組干預后心理癥狀SCL-90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干預前后心理癥狀SCL-90評分變化比較 分,
2.5 2組干預后治療滿意度情況比較 研究組治療滿意度95.12%(39/41),對照組治療滿意度73.17%(30/41),研究組干預后治療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干預后治療滿意度情況比較 例(%)
RA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疾病,其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可由多種因素所引起,隨著社會老齡化的進展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可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0-11]。RA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侵蝕性關節(jié)炎為主要特征,其病理基礎是滑膜炎,發(fā)病初期主要表現(xiàn)為關節(jié)僵硬、腫脹、疼痛等,隨著病情進展,最終可發(fā)生關節(jié)畸形,甚至喪失關節(jié)正常的功能[12-13]。目前臨床上對于RA尚無根治手段,且病情具有遷延難愈、反復發(fā)作等特點,故患者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服藥治療,不僅給患者帶了巨大的軀體痛苦,還常給患者帶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和心理負擔,導致患者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同時,開展有效的健康指導干預,對于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促進機體康復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RA在中醫(yī)學屬于“痹證”“骨痹”等范疇,認為其發(fā)病主要是由于患者本就肝腎虧虛,衛(wèi)外不固,又受風寒濕外侵,導致脈絡阻塞,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養(yǎng),故而屈伸不利,氣滯血瘀,故而不通則痛。近年來,中醫(yī)藥事業(yè)發(fā)展迅速,中醫(yī)健康理念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14]。中醫(yī)學向來重視整體觀念,講究辨證論治,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個體間的特殊性及差異性,并且會顧及到自然環(huán)境對人體的影響,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15-16]。故我們運用中醫(yī)理論,對RA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干預,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延緩疾病進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情志方面,因RA患者大多伴有焦慮、抑郁、失望等悲觀情緒,因此針對患者的情志干預尤為重要,臨床中注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志變化,耐心與患者溝通,并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疾病認知,以解決其顧慮,消除不良情緒,并通過情志相勝的方法,消除患者憂慮的情緒,緩解其心理壓力,同時鼓勵患者家屬多給予患者支持,可以進一步增強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17]。在飲食方面,則根據(jù)患者具體的中醫(yī)證型表現(xiàn),有針對性地給予不同的飲食及環(huán)境干預方法,促進患者臟腑功能恢復正常,以消除偏頗的證候表現(xiàn)[18]。同時再聯(lián)合中藥熏洗、中藥外敷、拔罐的外治療法,能夠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快速改善患者疼痛、腫脹等癥狀,減輕患者痛苦[19]。最后再指導患者采取合適的功能鍛煉方法,堅持運動,不僅能夠促進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減少和預防疾病的復發(fā)[20-21]。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膝關節(jié)腫脹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疼痛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生活質量QO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心理癥狀SCL-90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中醫(yī)理論健康指導干預RA患者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關節(jié)腫脹情況,緩解疼痛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改善心理狀態(tài),提高治療滿意度,值得臨床借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