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尚
“龍”字的歷史十分悠久,它最早見之于商代甲骨文。它在甲骨文中的形象通常是野獸腦袋,身子蜿蜒像蛇的身形,而龍字的腦袋頂上卻是一個頭頂著一個“辛”字形狀的東西。《說文解字》說“辛”的意思是“秋時萬物成而孰”,段玉裁注引《釋名》說“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龍字的一個基本寓意就是萬物新生而長成。龍不僅僅開辟萬物萬事,更重要的還成就萬事。因此,在此基礎上才有福,才有祥瑞,才有風調雨順,才有五谷豐登。所以我認為龍字不是對某一種東西的命名,而是對一種事物的顯示(后面我有簡單辨析)。因而它不是畫成圖像的象形字(過去,乃是現(xiàn)在很多人依然把龍字看作象形字,似乎已成定論),古人對龍的領會,并非象形字,而是通過龍的字形來暗示指引出要說的東西?!矮F”字段玉裁注《說文》講,獸指“能守能備”,意思是能夠守護守衛(wèi)而又謹慎小心。由此又可看出龍有守護人類呵護人類,而又謹慎按照禮儀規(guī)定行事。
龍?zhí)逗哪莻€“龍”就是古已有之的龍,龍?zhí)逗谥兀髑鍟r期是窯廠,其人文環(huán)境,《京師坊巷志稿》描述說:“左安門大街,俗稱江擦門街。左右亙四五里,皆曠地義園,外多蔬圃?!饼?zhí)逗@個名稱,1952年由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其根據(jù)是此地由龍須溝之水匯集而來。反過來看,則猶如龍須溝之水,從此發(fā)源,既然是龍須溝,順理成章,這里就可以作為有龍之意來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的居所在深淵之中,無底深淵,所以就取名叫“龍?zhí)逗?。此前這里無名,明代嘉靖年間這里在燒制城磚過程中,隨處挖了不少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水坑,同時這里也是明代開挖修造的龍須溝之水的流向之地。一直到民國,此地依舊無名。從保留下來的民國北京地圖上看,此地無名。1952年對此地進行修整,遂有龍?zhí)逗?,現(xiàn)在龍?zhí)逗珗@里面從北門進去往西走不遠處即“龍?zhí)丁彼?。峭壁之下,潭水幽深,平靜的水面,涌動著的水底。過龍?zhí)逗鋿|側就是龍的世界——龍字石林。龍,《說文解字》上說:“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宋代徐鉉注“說文”解釋說:龍“象宛轉飛動之貌”。 清代饒炯進一步解讀為:“龍之為物,變化無端……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靈。”這就是龍?zhí)逗?,龍字石林之龍的傳統(tǒng)文化之基本傳統(tǒng)象征含義。在此基礎上衍生出豐富的延伸意味。有了龍?zhí)逗?,龍字石林于是誕生。
龍字石林,西鄰龍?zhí)稏|湖,北面有萬柳堂相望,南面迎著牡丹園,東側是一片小竹林。石林是由自然山石刻字豎立于小山之中而成。共有229塊千姿百態(tài)的龍字石碑,全部“龍”字,字形來源于甲骨文、秦篆、金文、隸書、楷書。字形則取自歷代的著名書法家和名人所書的風格各異、韻味萬千、氣韻生動之龍字??梢砸曋疄椤褒垺弊謺ㄗ冞w的“活化石”。比如甲骨文“龍”字,已經(jīng)是完全書法化藝術化了的字體。甲骨文的字體,其實是分期的,不同時期,寫法稍異。從實際說,甲骨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刻出來的,見棱見角,素樸淳厚,天然去雕飾。不同時期,不同的人,刻寫甲骨文,其所表示出來的含義是不同的,需要通過一定的詮釋,字的意義才會顯現(xiàn)出來。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思想博大精深的基本根源之一。雖然作為書法的甲骨文“龍”字,多了裝飾(藝術)特點,但是甲骨文的魂卻隱藏在其中。金文“龍”字也如是,金文可以說是鑄造出來的文字,其字飽含著一種源初的渾厚,與堅韌不拔的力量之感。金文不是鑄造出來供人欣賞的,而是用來昭示天下,顯現(xiàn)文化制度之強力的場所。作為書法的金文“龍”字,雖然多了不少藝術軟化,但其內涵力量,依然支撐著字的基本間架結構。
龍字石林,不僅是龍字書法藝術的“活化石”,更是龍文化以及龍的現(xiàn)身展示之地。龍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神秘的東西,見頭不見尾,似乎看見了,又什么也沒看見。而對于北京人來說就又多了一層意味。元明清時代的北京,是“真龍?zhí)熳印彼诘?,說北京是“帝都”真不如叫“龍都”?!罢纨?zhí)熳印睔v史上的北京人都能感受到,可是卻不是人人都能見得到。就算是見了,也只能是可望不可即。龍字石林同樣擁有這樣的龍之本性,當我們望見它的時候,一片隱隱約約列成陣勢的龍字石碑,仿佛龍就活靈活現(xiàn)在眼前。一種神秘不可測的氣勢包圍著人??墒钱斘覀兟呓臅r候,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一塊塊山石,一個個獨立的龍字,一件件獨立的藝術品。好像那個神秘莫測的龍不知了去向,留在我們眼前的只是其蹤跡而已。
對于龍有這樣一種流行說法,說它是由鹿角、牛頭、驢嘴、蝦眼、象耳、魚鱗、人須、蛇腹、鳳足,通過人們的觀察歸納綜合而成的東西。古人也說龍的樣子,鹿角、牛頭、蛇身,等等。古人只說龍的形象在某些方面,像現(xiàn)實中的某種動物的某個樣子,古人其實是在描述龍,而不是說龍由那些動物的個別方面組成。前一個說法,雖然比較普遍,但卻是對龍本身的根本性誤解——把龍當成了一種物,當成了一種現(xiàn)成的東西。東漢許慎對龍的領會,是很接近源初龍文化本質的。我所引的《說文解字》對龍的說明,非常明顯地僅僅是一種描述,許慎還沒有將龍把握成某種東西。從他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龍的核心特性乃是生生不已,變化著,生成著,聚集著,發(fā)展著,創(chuàng)新著之本身。所以龍不是某一種動物,也不是某幾種動物的組合,更不是想象出來的東西,而是中國人,自古對中國人使命與天命的領會。生生不已,自強不息,聚集成長。來到龍字石林中的時候,隨處可以讓人感受到中國龍文化的那種頑強不屈與凝聚團結的力量。沒有什么困難在它面前是不能克服的。龍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北京文化的基本精神。
我女兒屬龍,女兒上小學時,每逢孩子生日,我們就帶著她到龍字石林來觀賞、游玩。女兒也非常喜歡這里,尤其喜歡那千姿百態(tài)的龍字?!妒酚洝し舛U書》上這樣說,龍也就是龍帝,另一個叫法是天帝,人們也叫玉皇大帝,它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有一種說法說它也是黃帝的化身。龍還代表著仁義、智慧、仁慈、尊嚴、祥瑞、神圣、強大、五谷豐登、生活富足等滿滿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