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同文
(山東省調水工程運行維護中心棘洪灘水庫管理站,山東 青島 266109)
丁壩是使用廣泛的河道整治建筑物,具有增加航道水深,控制分流的作用。透水性丁壩與實體丁壩對主河道的水深的影響是否一致,針對此問題,學者們進行了多方面研究。楊帆[1]進行了群樁不同空間分布對周圍水流的影響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與直線排列結構相比,交錯式結構下,從主流流向河岸的水流逐漸減速;侯仲荃等[2]基于Flow-3D的新型半圓形構件水動力特性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新型半圓形構件分為上下兩塊區(qū)域,上方水流流速、紊動能明顯大于下層;楊帆[3]進行了組樁密度和排列對流動特性和圍繞泥沙淤積影響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群樁堤壩可以降低群樁下游流速,增加沿岸的泥沙淤積,減少主流區(qū)的泥沙淤積;安鵬等[4]進行了間距對錯口插板透水丁壩緩流效果影響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透水丁壩間距越大,上游插板透水丁壩壩后緩流及流速均勻性越好;劉恒博[5]對采用透水排樁對河道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表明:半透水排樁的特殊構造,使流經該結構的水流不能形成循環(huán)流,從而降低了河岸附近的侵蝕強度;李有為[6]對透水性碎石丁壩繞流及塊體受力的數(shù)值模擬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壩體透水性條件下的主流區(qū)及尾流區(qū)的速度分布有明顯的差異,但尾流區(qū)內的剪切流速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以上學者研究了群樁的分布對周圍水流的影響,總結了水流的流動特性。本文參考以上學者的研究結論,通過模擬透水丁壩周圍水流動力場,研究透水丁壩不同孔隙率對河道水位的影響,對丁壩壩身附近和壩頭前端的水位變化進行分析。
本文將流體設定為不可壓縮流體,方程式為:
(1)
根據流體的動量守恒定律,由N-S方程式描述:
(2)
(3)
(4)
式中,Ax、Ay、Az—流體在x、y、z方向單元面內流過區(qū)域的面積分數(shù);u、v、w—x、y、z方向上的速度分量,m/s;VF—單元內流體流動區(qū)域的體積分數(shù);ρ—流體密度,kg/m3;Gx、Gy、Gz—流體x、y、z方向上的黏滯力加速度,m/s2;p—作用在流體上的壓力,N/m2。
由于RNGk-?模型可以準確的描述低強度湍流和強剪切區(qū)域的流動,因此本文采取RNG k-?紊流模型進行模擬計算。
本文采用FLOW-3D軟件模擬透水丁壩在不同空隙率條件下,其周圍的水動力場。透水丁壩置于矩形玻璃水槽中,水槽長36m,寬2.4m,高0.18m。為與自然河道保持一致,首先統(tǒng)計上游丁壩的尺寸,再根據統(tǒng)計結果,結合本次試驗條件,縮小實際丁壩尺寸作為模型丁壩。
模型丁壩壩身橫斷面為梯形,壩頭為圓弧形,丁壩長72cm,高12cm,壩底寬57.6cm,壩頂寬9.6cm,丁壩的迎水坡比為1∶1.8,背水坡比為1∶2.2,壩頭向水坡比為1∶2.4。透水丁壩壩身的空隙為圓形空隙,空隙的半徑為15cm。試驗設置了不同的空隙率,分別為5.8%、10.7%、13.7%、15.7%、18.6%、21.5%、23.5%。以實體丁壩作為對比,實體丁壩的空隙率為0。將水槽水流流量控制在80L/s,壩前水位控制在15cm。詳細試驗工況見表1。
表1 試驗工況
數(shù)值模型模擬的水槽范圍以丁壩主中心,取丁壩上游和下游各一段,總長為5.6m。試驗分布了9個橫斷面和8個縱斷面,取橫斷面和縱斷面交界處為水位測量點,水位測量點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水位測量點分布位置(單位:mm)
水流方向采用流量邊界,其余邊界均采用無滑動邊界條件,入口流量為80L/s,壩前水位為15cm,出口水位為12cm,垂直上方為大氣壓,設置為壓力邊界,賦予大氣壓[7]。
根據丁壩所處方位,將試驗區(qū)分為3個區(qū)域,分別為壩身段、壩頭段、主流帶,其中Z1~Z2縱斷面為壩身段,Z3~Z6段為壩頭段,Z7~Z8段為主流帶區(qū)。本文分析了壩身段、壩頭段各位置水位,因主流帶區(qū)各位置水位離壩頭較遠,暫不考慮。
根據試驗數(shù)據,壩身段各位置水位隨壩身空隙率變化曲線如圖2所示。
圖2 丁壩不同空隙率對壩身水位影響
圖2(a)中,隨著丁壩空隙率的增大,水位呈先減小再增大,然后再減小趨勢。當丁壩為實體丁壩,即空隙率為0時,水位值為12.03cm。隨著水流的持續(xù)流動,當空隙率為10.7%時,水流進入空隙,該斷面水位降低,其水位值為11.84cm,然后水位逐漸上升。當空隙率為13.7%時,水位值達到最大,最大值為12.04cm,水位達到最大后,然后快速下降,當空隙率大于18.6%時,水位基本保持相同,水流流速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
圖2(b)中,隨著丁壩空隙率的增大,水位呈先增大再減小,然后再增大趨勢。當丁壩為實體丁壩,即空隙率為0時,水位值為10.8cm,因水流流過A1斷面,由于丁壩的阻水作用,水流集中在壩前,A1斷面水位升高,A2斷面水位偏低,隨著水流的持續(xù)流動,水位開始逐漸上升。當空隙率為10.7%時,A1斷面水位開始下降,水流開始流過A2斷面,A2斷腿面水位值升高,水位值為11.04cm。當空隙率為13.7%時,水位下降,水位值為10.78cm,當空隙率為大于18.6%時,水位逐漸上升,且變化趨勢不穩(wěn)定。
圖2(c)中,隨著丁壩空隙率的增大,水位呈先增大再減小,然后再快速增大趨勢。當丁壩為實體丁壩,即空隙率為0時,水位值為10.32cm,由于丁壩阻水作用,該斷面水位變化趨勢與A2斷面基本相似。當丁壩空隙率為5.8%和10.7%時,其水位基本保持一致。當空隙率為13.7%時,水位下降,水位值為10.3cm。隨著空隙率的增大,流過A3斷面的水流增大,水位升高,當空隙率大于18.6%時,水位達到最大,且空隙率的增大對該斷面水位無明顯影響,水流流速平穩(wěn)。
圖2(d)中,隨著丁壩空隙率的增大,水位變化與A3斷面基本相似,均呈先增大再減小,然后再快速增大趨勢。當丁壩為實體丁壩,即空隙率為0時,水位值為10.33cm,當空隙率為10.7%時,水位升高,水位值為10.65cm,當空隙率為13.7%時,水位下降,水位值為10.37cm,當空隙率為15.7%時,水位與空隙率為13.7%時的水位基本相同。隨著空隙率的增大,流過A4斷面的水流增大,水位升高,當空隙率大于18.6%時,水位達到最大,且空隙率的增大對該斷面水位無明顯影響,水流流速平穩(wěn)。
由圖2可知,隨著丁壩空隙率的增大,壩前水位先減小再增大,然后再減小,壩中和壩后水位先增大再減小,然后再快速增大,最后水位趨于平穩(wěn)。當空隙率小于10.7%時,A1斷面水位上升,由于丁壩阻水作用,部分水流進入丁壩空隙,未到達下游斷面,部分水流繞過丁壩流入下游,因此A2、A3、A4斷面水較低。當空隙率為13.7%~15.7%時,丁壩孔隙增大,A1斷面水位達最大后,隨后水位下降,而下游斷面水位開始升高,其中處于丁壩內部的A2斷面水位升高較快。當空隙率大于18.6%時,水流迅速通過A1斷面,故A1斷面水位較低,隨著水流的持續(xù)流動,壩中和壩后斷面水流流速平穩(wěn),水位升高趨于穩(wěn)定狀態(tài)。
綜上所述,在壩身上游區(qū),當透水丁壩空隙率為小空隙率(5.8%)和中空隙率(13.7%~15.7%)時,丁壩阻水效果與實體丁壩基本一致,當丁壩空隙率為10.7%時,阻水效果弱于實體丁壩,當丁壩空隙率為大空隙率(18.6%~23.5%)時,河道水流迅速,其阻水效果明顯小于實體丁壩。對于抬高壩后水位,大空隙率(18.6%~23.5%)效果最好,小空隙率(5.8%~10.7%)效果次之,中空隙率(13.7%~15.7%)效果稍差。
根據試驗數(shù)據,壩頭前端各位置水位隨壩身空隙率變化曲線如圖3所示。
圖3 丁壩不同空隙率對壩頭前端水位影響
圖6 不同斷面H點的圍巖變形曲線
圖3(a)中,隨著丁壩空隙率的增大,水位先小幅增大再減小,然后再逐漸增大再快速減小,最后趨于穩(wěn)定。當丁壩為實體丁壩,即空隙率為0時,水位值為11.39cm。隨著水流的持續(xù)流動,當空隙率為5.8%時,由于丁壩的阻水作用,該斷面水位上升,其水位值為11.41cm。當空隙率為10.7%時,水流流入空隙,水位下降,其水位值為11.37cm,然后隨著丁壩空隙增大,水流進入空隙流量增大,水位上升,當空隙率為18.6%時,水位快速下降,當水位達到11.5cm時,水位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水流流速穩(wěn)定。
圖3(b)中,隨著丁壩空隙率的增大,水位呈先增大再減小,然后再增大趨勢。當丁壩為實體丁壩,即空隙率為0時,水位值為10.88cm。隨著水流的持續(xù)流動,當空隙率為5.8%時,由于丁壩的阻水作用,該斷面水位上升,其水位值為10.99cm,當空隙率為13.7%時,水流流入空隙,水位下降到最小,最小值為10.87cm,當水位達到最小后,然后隨著空隙率的增大快速上升,當空隙率大于18.6%時,水位達到11.12cm,水流流速平穩(wěn),水位達對穩(wěn)定狀態(tài)。
圖3(c)中,隨著丁壩空隙率的增大,水位呈先增大再減小,然后再增大趨勢。當丁壩為實體丁壩,即空隙率為0時,水位值為10.53cm。隨著水流的持續(xù)流動,當空隙率為10.7%時,水流進入空隙,由于丁壩的阻水作用,該斷面水位上升,水位值為10.99cm。當空隙率為13.7%時,水位下降到最低,最小值為10.87cm。當空隙率斷續(xù)增大時,水位隨著空隙率的增大快速上升,當空隙率大于18.6%時,水位達到11.04cm,水流流速平穩(wěn),水位達對穩(wěn)定狀態(tài)。
圖3(d)中,隨著丁壩空隙率的增大,水位變化與B3斷面基本相似,均呈先增大再減小,然后再增大趨勢。當丁壩為實體丁壩,即空隙率為0時,水位值為10.34cm。隨著水流的持續(xù)流動,當空隙率為10.7%時,水流進入空隙,由于丁壩的阻水作用,該斷面水位上升,水位值為10.67cm。當空隙率為13.7%時,水位下降到最低,最小值為10.37cm。當空隙率為15.7%時,水位與空隙率為13.7%時的水位基本相同,隨著空隙率的增大,流過B4斷面的水流增大,水位升高,當空隙率大于18.6%時,水位達到最大,最大值為11.03cm,水流流速平穩(wěn),水位達對穩(wěn)定狀態(tài)。
由圖3可知,隨著丁壩空隙率的增大,壩前水位呈現(xiàn)上下波動現(xiàn)象,壩中和壩后水位呈先增大再減小,然后再快速增大趨勢,最后水位趨于平穩(wěn)。當空隙率小于10.7%時,B1斷面水位上升,由于丁壩阻水作用,部分水流進入丁壩空隙,未到達下游斷面,部分水流繞過丁壩流入下游,因此B2、B3、B4斷面水較低。當空隙率為13.7%~15.7%時,丁壩孔隙增大,B1斷面水位達最大后,隨后水位下降,而下游斷面水位開始升高,其中處于B2斷面水位升高較快。當空隙率大于18.6%時,水流迅速通過B1斷面,故B1斷面水位較低,隨著水流的持續(xù)流動,壩中和壩后斷面水流流速平穩(wěn),水位升高趨于穩(wěn)定狀態(tài)。
綜上所述,在壩頭前端,當透水丁壩空隙率為小空隙率(5.8%~10.7%)時,丁壩阻水效果與實體丁壩基本一致,當中空隙率(13.7%~15.7%)時,阻水效果優(yōu)于實體丁壩,當丁壩空隙率為大空隙率(18.6%~23.5%)時,河道水流迅速,其阻水效果明顯小于實體丁壩。
通過模擬透水丁壩周圍水流動力場,本文分析了透水丁壩孔隙率對河道水位的影響,得如下結論。
(1)壩身段A1斷面,當空隙率小于15.7%時,水位先減小再增大,空隙率在大于15.7%時,水位快速減小然后趨于穩(wěn)定。壩身段A2~A4斷面,當空隙率小于15.7%時,水位先增大再減小,空隙率在大于15.7%時,水位隨著孔隙率的增大而增大,最終趨于平穩(wěn)。
(2)壩頭位置前端B1斷面,當空隙率小于15.7%時,水位呈上下波動趨勢,空隙率在大于15.7%時,水位快速減小然后趨于穩(wěn)定。在壩頭位置前端B2~B4斷面,空隙率小于15.7%時,水位先增大再減小,空隙率在大于15.7%時,水位隨著孔隙率的增大而增大,最終趨于平穩(wěn)。
(3)抬高壩身下游區(qū)水位,大空隙率(18.6%~23.5%)效果最好,小空隙率(5.8%~10.7%)效果次之,中空隙率(13.7%~15.7%)效果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