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食品安全標準角度釋解標準的法律定位與制度邊界

        2024-01-28 00:00:00孫娟娟
        中國食品安全 2024年10期
        關鍵詞:技術標準強制性規(guī)制

        在標準的法律問題研究中,強制性標準的法律屬性是一個爭議性話題。既有的探討從法律規(guī)范、法律規(guī)則抑或規(guī)范性文件等視角出發(fā),通過各類構成要件在標準形成和作用中的比對,論證強制性標準的法律定性以及在行政和司法中的規(guī)范作用。然而,實務依然面對標準作為技術規(guī)范與法律規(guī)范的沖突困境。本文從標準自身的規(guī)范性和其在法律中的不同作用角度指出:標準體系中政府和市場的邊界以及技術與法律的功能混淆導致了標準法律屬性定位的內生困境。因而,對于以技術規(guī)范為內容的標準而言,其法律屬性的界定首要在于標準體系架構的合理性,包括對于公私標準、技術標準和技術法規(guī)的不同分類。

        關鍵詞

        標準 強制性標準 技術法規(guī) 法律規(guī)范

        █ Legal Status and Institutional Boundaries of Standa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od Safety Standards

        SUN Juanjuan/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

        Objective: In the study of legal issues of standards, the legal attributes of mandatory standards is a controversial subject mat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norms, legal rules or normative documents, existing discussions have argued the legal characterization of mandatory standards and their normative role in administration and justic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various constituent elements in the formation and role of standards.However, the practice is still faced with the conflict dilemma caused by the role of standards as technical norms and legal norms at the same time. By discussing the normative nature of the standard and its different roles in law,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fusion regard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as well as the functions of technology and law in the standard system has led to the endogenous dilemma of clarifying the legal attributes and status of the standard.Therefore, the definition of the legal attributes of standards with technical normative contents lies first and foremost in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tandards system, including the different categorization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tandards, as well as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technical regulations.

        Key words

        standards, mandatory standards, technical regulations, legal norms

        0 引言

        從錢學森先生提出標準化和標準學研究[1],到《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規(guī)劃(2016—2020年)》要求增加高水平、高質量、有特色的標準供給,標準對產品、服務安全供給的規(guī)范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制度回應,我國于1989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為標準化的體系建立與健全提供了重要的法制基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對標準化建設的更高要求使得標準化工作中的一些問題不斷暴露出來,如強制性標準在制定主體、范圍、內容等方面存在的問題[2]。其中,標準有效供給不足的一個原因便是政府主導制定標準過多,對團體、企業(yè)等市場主體自主制定標準限制過嚴。因此,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一是明確標準是指農業(yè)、工業(yè)等領域內需要統(tǒng)一的技術要求。對于關系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的技術要求,應當制定強制性國家標準。二是規(guī)范了強制性標準,將其范圍限縮于對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以及滿足經濟社會管理基本需要的技術要求。三是通過擴大制標主體范圍、改進標準管理方法等來增加標準的有效供給。由此而來的一個問題是:如何理解“強制性或推薦性標準的法律規(guī)范性”。

        以具體領域為例,食品安全規(guī)制因為事關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而需要供給強制性國家標準。實務卻表明:既有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存在指標是否合理或者范圍是否適宜的爭議。例如,與質量相關的指標是否應當納入安全標準范圍,檢驗方法與規(guī)程被納入食品安全標準后是否會帶來技術應用老化缺失滯后問題等[3]。這些與強制性標準相關的問題并不僅限于食品安全規(guī)制領域。長期以來,強制性標準的法律定位充滿爭議,聚焦點包括“技術標準的法律性質[4]”或“標準與技術法規(guī)的關系[5]”等?;诜墒跈啵瑯藴手贫嗍沟谜?guī)制者可以細化法律中的抽象性要求并間接影響私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然而,非法律規(guī)范的定位又使得標準從制定到執(zhí)行都缺失實體性和程序性約束[6]。鑒于此,本文將以食品安全規(guī)制為具體參照領域,從標準的規(guī)范作用,科技、市場和政府規(guī)制對于標準法律化的影響,以及強制性標準的法律問題三個方面回應上述討論和爭議。

        1 標準的規(guī)范作用

        標準認識是復雜的。這體現(xiàn)在對標準的多角度闡釋。例如,它可以指當今的最高權威,或者作為樣本的衡量方式以便確保一致性,抑或諸如生活水平這樣更為抽象的衡量標準[7]。伴隨著工業(yè)化和市場化的發(fā)展,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等國際組織綜合了對標準的認識,將其定義為“為了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xié)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機構批準,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guī)范性文件。該定義得到廣泛的認可[8]。相應的,我國國家標準GB/T 20000.1—2014《標準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術語》規(guī)定,標準是通過標準化活動,按照規(guī)定的程序經協(xié)商一致制定,為各種活動或其結果提供規(guī)則、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文件?;诖耍瑯藴时灰暈橐环N載體,由人的主觀意識在客觀環(huán)境和條件的支持下對行為、語言、實物(工具)、文字、測量(度量衡)、文件[9]等進行的一體化,進而促進一種穩(wěn)定的關系[10]。

        首先,從規(guī)范作用來說,標準應用的首要目的在于構建秩序并實現(xiàn)一致性,即通過構建穩(wěn)定的關系進而發(fā)揮對行為的規(guī)范性。標準之所以能夠如此作用,是因為其對行為的同化和該行為人數的增加保證了標準的對象內容可以重復和再現(xiàn),進而形成有序的狀態(tài),即秩序及其所能帶來的他人可預見性、自我可控制性,以及降低成本等價值[11]。從行為上的簡單一致到借助標準同化這一行為以便實現(xiàn)可預見性等目的,標準也可以被視為一種規(guī)則,且與社會規(guī)則體系中的法律規(guī)則功能一致[12]。在這個方面,上述功能與標準的起源也是如出一轍,即“準繩”“規(guī)矩”作為標準的衡量工具抑或諸如約束的共同意義[13]。

        其次,標準的規(guī)范作用可用于差異化競爭。實踐中,“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標準”的預期并未實現(xiàn),且通過標準實現(xiàn)差異化發(fā)展已成為了一個新的趨勢[14]。后者是因為與規(guī)范、規(guī)則這些概念有所交織時,標準的內容比規(guī)范更為具體且多樣,因而可以適用于更多不同類型的群體,這與通過標準實現(xiàn)差異化的趨勢相吻合[15]。因此,標準的發(fā)展具有制定主體多元化、對象內容體系化、規(guī)范作用群體化的特點。以制定主體的公私分野為例,官方既可以借助強制性標準統(tǒng)一規(guī)范,也可以借助非強制性標準來確保監(jiān)管的靈活性。私營標準則以企業(yè)標準、團體標準、行業(yè)標準等不同形式來確立與眾不同的規(guī)范要求,以此獲得差異化的競爭優(yōu)勢。

        最后,標準的規(guī)范作用需要應對技術壟斷的挑戰(zhàn)。人類作為標準制定的主體,針對編制、發(fā)布和應用標準文本的活動的標準化過程是基于參與主體的共識,進而對既有的重復使用關系進行優(yōu)化,從而提煉形成標準,再來規(guī)范這些重復使用關系(認可);抑或為了滿足統(tǒng)一的需求(如為了降低成本),決定用什么標準來統(tǒng)一(制定)[16]。在此,認可和制定都是某一技術及其規(guī)則成為標準的路徑,其實質是通過同一個技術的應用,形成技術壟斷,即技術標準的生產過程[17]。作為一把雙刃劍,“技術壟斷”的積極意義在于借助標準化保障消費者的基本安全健康、促進競爭和提高企業(yè)效益,消極意義則是阻礙技術革新、形成價格同盟、限制消費選擇等[18]。因此,當技術標準發(fā)揮規(guī)范作用時,需要在把握技術壟斷(專利)所激勵的創(chuàng)新機遇的同時,應對由此帶來的對諸如安全等公益的挑戰(zhàn),即借助強制性的安全標準防控技術風險。此外,挑戰(zhàn)同樣涉及專利在實現(xiàn)技術壟斷中的私益保障時,如何平衡其在健康等公益優(yōu)先的領域內的平衡問題。鑒于該爭議不是本文的論述視角,故不做展開。

        綜上,標準的規(guī)范性是基于制定主體之間的協(xié)商一致性,在適用中具有公私差異和領域特點,且既可以通過標準化實現(xiàn)一致性,也可以通過標準化保持差異性,乃至專利抑或強制性標準這樣的技術壟斷來刺激技術創(chuàng)新、保障標準紅利。以食品領域為例,國家強制執(zhí)行的食品安全標準是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安全,因此,作為底線標準,其目的在于實現(xiàn)食品安全要求的一致性。不同于此,企業(yè)和企業(yè)聯(lián)盟為了逐利而制定的私營標準則是以不同的質量特征來細化消費市場,進而贏得競爭優(yōu)勢。其中,官方標準的規(guī)范性在于法律賦予該類標準的強制力,而私營標準的規(guī)范性則是基于合意抑或市場支配定位所形成的準約束力。在此,“一流企業(yè)做標準、二流企業(yè)做品牌、三流企業(yè)做產品”所描述的競爭優(yōu)勢及梯度排序正表明了通過標準壟斷技術所獲得的市場價值。

        2 科技、市場和政府規(guī)制對于標準法律化的影響

        就強制性的標準而言,其在法律這一專業(yè)領域內的屬性一直具有爭議性,諸多類似主題的聚焦式探討包括行政法規(guī)范體系中技術標準的定位,法律規(guī)范與技術標準的關聯(lián),或技術法規(guī)、技術標準與強制性標準的區(qū)別,等等。在這些微觀探討的基礎上,對于標準所涉及的法律問題需要進一步借助科技、市場以及政府規(guī)制這一宏觀背景來了解科學技術內容成為法律規(guī)范的緣由以及法律干預科技風險、市場失靈的邊界。

        2.1 科技與法律

        科學技術對于社會發(fā)展的推動作用毋庸置疑。即便科學和技術的邊界難有定論[19],但科學和技術的長期分離以及近代以來的互為轉換,使得科學的認知性與技術的可操作性相融合,并與經濟上的充分利用、工業(yè)社會勞動系統(tǒng)中的生產和行政管理聯(lián)系起來[20]。對于這一發(fā)展,如需概括科學技術在各社會系統(tǒng)內的滲透以及后者對前者的反饋,“科技對當今社會全方位具有輻射式影響”比將其作為“第一生產力”更為適宜[21]。因此,一個考察科技與法律的關系路徑是鑒于某一具體科技領域的發(fā)展及其對該領域產生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性和強制性的規(guī)則,探討科技發(fā)展對法律的制定和實施產生的諸多具體影響[22]。其中,技術標準經認定成為一種技術壟斷可具有兩個方面的法律含義,包括作為專利的一種公共領域的知識或者技術,和作為制度性事實的技術標準規(guī)則[23]。本文所探討的技術標準是后者意義上的內容。

        隨著風險社會成為時代特征,風險和危害的性質發(fā)生了轉變。相應的,需要借助事先的預防措施規(guī)避由技術應用導致的對環(huán)境、健康的不利影響,即有害安全的風險。首先,鑒于“沒有零風險”的客觀事實和由劑量閾值保障的相對安全,安全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抽象的衡量標準,即可接受的風險水平(保護水平)[24]。其次,具體到安全閾值的確認,則需要根據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結果確認一個參數,并細化相關產品、過程或服務應滿足的技術要求。最后,由于風險和危害應對的技術差異以及公眾對于風險容忍度不同,應對風險的技術規(guī)制(風險規(guī)制)也呈現(xiàn)出領域性的特點,即通過不同的風險規(guī)制政策應對某一具體的風險。例如,同樣是對健康的損害,香煙的規(guī)制比食品安全的規(guī)制更為寬松且傾向于事后而不是事前的干預[25]。

        2.2 政府規(guī)制與標準

        與風險社會相伴而來的是規(guī)制國家的崛起[26]。也就是說,針對信息不對稱、負外部性等市場失靈和技術風險,風險規(guī)制已經成為現(xiàn)代行政的一個主要內容,以通過干預私人的決策來保障健康、環(huán)境等公共利益。以食品規(guī)制為例,新技術應用在解決饑荒、營養(yǎng)不良、生產衛(wèi)生條件惡劣等問題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利影響,如農藥、添加劑等化學物質濫用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對此,生產經營者通過符合標準的聲明將有關產品規(guī)格、質量的信息告知消費者。其間,技術標準的信息披露可以被視為一種事后的規(guī)制工具,其在市場交易中可以發(fā)揮信息傳遞功能[27]。然而,市場失靈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使得信息優(yōu)勢方可通過錯誤、誤導的信息欺騙消費者。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是這一類產品信息所涉及的技術數據并不能為消費者所理解。因此,需要政府通過標準或生產經營許可的方式加以干預[28]。例如,標準控制要求入市的產品必須符合特定的標準,否則將構成違法。與標識的信息披露作用相比,標準規(guī)制更具約束力,但弱于許可這一事前批準的規(guī)制形式。而且,標準控制這一規(guī)制可通過目標標準、績效標準和詳細標準實現(xiàn)不同程度的干預[29]。

        當政府風險規(guī)制在于優(yōu)先保障安全等公共利益時,技術風險的防控還可以借助科學自身的力量和市場的力量。就科技本身而言,其作用是一體兩面的。例如,對于科技發(fā)展帶來的副作用,科技本身的突破也有助于防控乃至消除所謂的技術風險。這意味著原本借助法律干預所防控的風險會因為科技的進步,而需要調整政府干預措施。對于市場力量,市場中的主體直接從事具有乃至產生風險性的活動。與政府監(jiān)管者相比,他們在應對風險方面具有時間、信息和角色優(yōu)勢,即能通過及時地評估控制自身產業(yè)中具有潛在危害性的關鍵點。因此,優(yōu)化的政府規(guī)制強調風險領域內的主體責任和自我規(guī)制就是基于這一現(xiàn)實考量。綜合科技和市場的作用,當強制性標準表明政府“如何干預”風險保障安全時,政府在風險干預方面的第一考量應是“為何干預”或“何時干預”。也就是說,在科技、市場力量能發(fā)揮風險防控作用時,政府的缺位是一種控權的表現(xiàn),并正視在市場機制面前,政府規(guī)制無疑是次優(yōu)的選擇[30]。在此,企業(yè)標準就是最為鮮明的例證。基于自身產品或服務的特點以及對于先進技術的把握,企業(yè)可制定高于強制性安全要求的標準,這使其可以迎合客戶需求,并形成不同于競爭對手的比較優(yōu)勢。

        2.3 標準與法律一體化

        同樣是發(fā)揮市場作用,商品、服務、資本等市場要素的跨界自由流通也要求統(tǒng)一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以便消除由于法律差異導致的貿易壁壘[31]。為此,經濟的全球化發(fā)展為法律一體化奠定了現(xiàn)實基礎,也為其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其中,法律一體化可以理解為各國不同法律規(guī)范之間的一種相互聯(lián)結,并最終合成為一體的過程[32]。對此,歐盟法律一體化的經驗表明了一體化可具有“統(tǒng)一中保持差異性”的可行性,即在通過條約為一體化提供歐盟層面的權限時,進一步借助法規(guī)、指令等法律手段實現(xiàn)不同“質”的一體化,包括法規(guī)所具有的直接效力以保障各成員國法律的統(tǒng)一性,以及指令所提供的法律框架,以及成員國在執(zhí)行中的自由裁量來實現(xiàn)各成員國法律的協(xié)調性。在此基礎上,法律的一體化還可以借助標準實現(xiàn)標準化。事實上,對于法律的一體化而言,協(xié)調、統(tǒng)一和標準化是三種不同的方式。其中,協(xié)調更側重過程,為此,參與一體化的成員國可借助原則性規(guī)定來采取因地制宜的具體規(guī)定。標準化則最具一致性,因為其所采用的一體化規(guī)范是成員國應當直接采納而無需通過國內相關立法轉化的[33]。

        就實務來說,當標準在法律一體化中可以發(fā)揮有別于法律原則、法律規(guī)則的作用,實現(xiàn)一體化的高度一致性時,其所涉及的內容往往與技術相關,且目的一如上文所述,在于借助底線的技術要求平衡市場的自由流通和諸如公眾健康等安全保障。例如,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中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協(xié)議》就指出:一方面,不應阻止任何國家在其認為適當的程度內采取必要措施,保證其出口產品的質量,或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護環(huán)境,或防止欺詐行為;另一方面,上述措施的實施方式不得構成在情形相同的國家之間進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視的手段,或構成對國際貿易的變相限制,并應在其他方面與本協(xié)定的規(guī)定相一致。

        為此,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標準化采用了“技術法規(guī)+標準”的技術規(guī)制模式[34]。以上述協(xié)議為例,技術法規(guī)是指“用于確定產品特性或它們的有關加工生產方法的文件,包括要強制執(zhí)行的行政條例,它還包括或只涉及那些適用于某產品、加工或生產方法的術語、符號、包裝、標志或標簽等方面的要求”;標準是指“經某一認證機構批準的文件,包括通常或多次使用的非強制執(zhí)行的關于產品或有關加工生產方法的規(guī)則、準則或特性。它還包括或只涉及那些適用于某產品、加工或生產的方法的術語、符號、包裝、標志或標簽方面的要求”。比較而言,技術法規(guī)和標準的差異在于前者的強制性使其實現(xiàn)可以借助于國家強制力,關聯(lián)則是后者為前者提供了內容來源[35]。也就是說,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標準化采用了技術法規(guī)這一法律形式,進而使其具有了技術性和法律性的雙重屬性。對于該類法律形式的法律性,歐盟定義指出:技術法規(guī)除了技術性的規(guī)則,也涉及其他要求或服務規(guī)則,包括相關的管理要求[36]。

        3 強制性標準的法律問題

        隨著科技發(fā)展,技術法規(guī)的出現(xiàn)有助于法律在應對技術問題時確保法規(guī)的可操作性[37]。當國際組織和一些國家地區(qū)選擇技術法規(guī)這一定位并給出其定義后,我國的規(guī)制選擇則是以強制性標準替代技術法規(guī)[38]。由于強制性標準及技術規(guī)范并不是我國既有法律體系內的法律形式[39],因此,強制性標準是否本身就構成法律規(guī)范則成為一個爭議性話題,并進一步導致了具體領域中的標準制定和適用困境。

        對于強制性標準的法律屬性,首先需要梳理的是法律規(guī)范的概念和種類。法律規(guī)范作為一種高度發(fā)達的社會行為規(guī)則,其是構成法的整體的基本單位,一般由“假定+處理+制裁”三個要素組成[40]。之所以強調一般情況下法律規(guī)范的構成,是因為,其一,作為法律規(guī)范之一的法律規(guī)則會因為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兩個因素,如命令性法律規(guī)則只有“假定+處理”兩個要素,抑或因為立法技術的原因,省略法律規(guī)則中假定要素[41]。其二,同樣作為法律規(guī)范的法律原則[42],即便其也有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的要素,但與規(guī)則不同,其行為模式沒有告訴人們應該具體如何行為而只是規(guī)定行為或活動所要符合某種性質或達到某種目標,且法律后果往往省略[43]。

        在這一法律規(guī)范的定性和分類中,強制性標準是否也可被視為法律規(guī)范,具有以下不同的觀點。一是規(guī)范要素論,即將以純粹術語、參數構成的技術標準視為法律規(guī)范的一個有關處理的邏輯結構,并與其他有關假定、制裁的法律條文一起構成一條完整的法律規(guī)范[44]。二是法律規(guī)則論,即盡管強制性標準不具有法律規(guī)范的外形,如缺失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以及制定程序、名稱等不相一致,但其通過設定量化的數值、指標等內容有助于事實的認定,進而被作為正確適用法律法規(guī)的基礎,且直接或間接對私人權利義務產生了影響[45]。三是規(guī)范性文件論,即強制性標準的制定程序、法源效力和規(guī)范內容都使其有別于規(guī)章這一類的法律形式,因而可將其視為規(guī)范性文件,后者使其可以成為執(zhí)法的依據,但不能作為法院的審判依據或為法院參照適用[46]。在此,不同的歸類直接影響到標準的適用,尤其是在司法中將其作為事實判斷的證據還是法律適用的法源爭議。

        3.1 標準的法律定位:政府干預與市場自由

        在上述“對號入座”的分析路徑中,觀察者們都是基于法律規(guī)范、法律規(guī)則抑或規(guī)范性文件的構成要件來證成強制性標準的法律屬性。一個被忽略的前置性問題是標準是否應當強制并由此確立政府干預和市場自由的邊界。以食品安全領域為例,企業(yè)標準的定性就存在著學術界和實務界的不同看法[47],由此而來的問題是違反企業(yè)標準的行為是否可以認定為“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并予以處罰。追根究底,其探討的是標準制定中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差異。按照上文分析,企業(yè)標準應是一種市場行為,但將其納入強制性標準范圍內就會混淆政府和市場在資源配置、秩序構建中的邊界,進而引起后續(xù)執(zhí)法問題,包括政府是否干預,以及對如何干預的定性。在意識到現(xiàn)有標準體系中政府和市場定位錯誤后,《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規(guī)劃(2016—2020年)》這一政策性要求提出矯正方式:放開搞活企業(yè)標準,取消企業(yè)標準備案制度,引導企業(yè)自我聲明公開執(zhí)行的標準,公開產品質量承諾,提高消費品標準信息的透明度。然而,這一政策性的要求與法律所規(guī)定的企業(yè)要求備案制度不相符合。因此,要確保政策的落地生根和與國家法律的銜接協(xié)調,還需要通過法律修訂來明確廢除企業(yè)備案制度的要求,以防止政策凌駕于法律之上[48]。 對于這一問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依舊保留了對企業(yè)標準的備案要求,但對于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卻不符合企業(yè)標準的行為,明確了先責令改正的規(guī)定,這解決了實踐中如何合理確定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但不符合企業(yè)標準的法律責任問題。尤其是,企業(yè)標準中還包括一些非安全指標和企業(yè)自我管理要求,且一些內容因為沒有納入國家標準也表明政府還沒有將相關風險控制要求作為強制性義務,因此,違反企業(yè)更嚴于國家標準的內容不應當予以嚴厲行政處罰[49]。

        3.2 標準的法律定位:技術規(guī)范與法律規(guī)范

        除了制定主體,強制性標準是否一并含有技術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也會使其具有不同的法律屬性。

        一方面,標準中的技術規(guī)范使得標準成為事實認定的依據所在,即基于標準要求的檢驗所確認的客觀事實是行政執(zhí)法依據的法律事實。以食品安全保證工作而言,諸如GB 276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對于鉛、鎘、砷等污染物的限量規(guī)定是為了確保食品安全,食品是否符合這些技術要求只能借助檢驗這一技術支撐。在這一過程中,市場監(jiān)管部門委托檢驗機構進行實驗室檢驗。檢驗機構的檢驗報告只對所委托檢驗的樣品經檢驗后出具的客觀數據進行描述,而不能對被檢驗的食品是否有毒有害或者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作出相應的鑒定意見[50]。作為行政確認,合規(guī)與否的判斷由市場監(jiān)管部門以行政確認[51]的方式進行。監(jiān)管確認本身并不直接規(guī)定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但是,其確認的結論是決定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先決條件,即間接確定了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52]。正是從這一實質意義來說,強制性標準的功能與法律規(guī)則幾無二致[53]。但是,其自身的法律規(guī)范性主要還是基于: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明確授權,二是行政確認將客觀事實轉變?yōu)樾姓罁姆墒聦崱?/p>

        另一方面,對于不僅含有技術規(guī)范且也涉及法律規(guī)范的強制性標準而言,其法律屬性的定性則不同于上述僅有技術性要求的強制性標準。以GB 7718—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為例,該標準要求標簽應真實、準確,不得以虛假、夸大、使消費者誤解或欺騙性的文字、圖形等方式介紹食品,也不得利用字號大小或色差誤導消費者。相類似,《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明確上述內容是消費者所享有的權利,即有權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比照而言,《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是一般法的要求在食品這一具體領域內的適用,抑或該強制性標準中自帶了以法律原則為存在形式的法律規(guī)范內容。由此可見,GB 7718—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這一標準并不僅僅是技術規(guī)范,如凈含量的標示應由凈含量、數字和法定計量單位組成。而且,其有關權利內容的法律規(guī)范更使其具有了特殊法的形式。換而言之,該標準的法律規(guī)范性并不僅僅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所明確授權的,而更多的是其自身在強制性標準與技術法規(guī)之間出現(xiàn)了錯誤定位,即不僅含有技術性規(guī)范也涉及其他法律性規(guī)范的內容使得上述的標簽標準成為技術法規(guī),進而使其具有了實質效力。

        4 結語

        綜上,當標準發(fā)展成為一種預防技術風險、應對市場失靈的規(guī)制工具,政府借助法律所強制推行的技術標準將成為守法、執(zhí)法和司法的依據。而且,在全球化的推進中,標準也成為法律一體化的重要工具。但是,目前標準在我國的法律屬性依舊不明朗,進而一度導致了在以企業(yè)標準進行行政執(zhí)法以及針對食品標簽進行司法審查中的困境。對此,本文從標準的規(guī)范性的梳理及其法律屬性的探討意在明確:一是標準制定主體中政府與市場的差異性。在此,標準化的統(tǒng)一性和差異化是并行的趨勢,有必要在研究強制性標準的法定約束力的同時,跟進私營標準在事實上具有約束力的研究,進而保障市場中的公平競爭和消費者利益。二是標準內容中技術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的差異性,尤其是在我國依舊缺失技術法規(guī)的立法形式以及強制性標準混淆技術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的情形下,有必要進一步理清標準體系及其法律規(guī)范性。三是鑒于標準適用中的領域差異,也可以就某一具體的領域做深入探討,以解決實務中的標準制定和適用困境。█

        參考文獻

        [1] 錢學森.標準化和標準學研究[J].標準生活,2009,10:7.

        [2] 田世宏.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修訂草案)》的說明[R].2017年4月24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上.

        [3] 樊永祥,何來英,韓宏偉,等.完善食品安全標準制度研究[J].中國食品衛(wèi)生雜志,2014(4):325.

        [4] 宋華琳.論技術標準的法律性質[J].行政法學研究,2008(3):36-42.

        [5] 楊輝.技術法規(guī)與標準的定位及我國技術法規(guī)體系的建設[J].航天標準化,2011(2):1-11.

        [6] 宋華琳.論技術標準的法律性質[J].行政法學研究,2008(3):36-42.

        [7] Busch, L., Standards recipes for reality[M]. UK: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1:15-20.

        [8] 逄征虎.論標準與技術法規(guī)的關系[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3(10):16.

        [9] 麥綠波.標準的起源和發(fā)展的形式(下)[J].標準科學,2012(5):6-9.

        [10] 麥綠波.標準的起源和發(fā)展的形式(上)[J].標準科學,2012(4):6-7.

        [11] 北岳,李效安.略論秩序、法律秩序的價值與形成[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6(3):12-14.

        [12] 宋華琳.論技術標準的法律性質[J].行政法學研究,2008,(3):42。

        [13] 楊鳴銘.“標準”一詞的起源[J].大眾標準化,1996,(1):28-30.

        [14] Busch, L.. Standards recipes for reality[M]. UK: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1:77-148.

        [15] Busch, L.. Standards recipes for reality[M]. UK: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1:23-27.

        [16] 麥綠波.標準的起源和發(fā)展的形式(下)[J].標準科學,2012(5):11.

        [17] 鄧洲.國外技術標準研究綜述[J].科研管理,2011(3):70.

        [18] 魯籬.標準化與反壟斷問題研究[J].中國法學,2003(1):170-172.

        [19] 王志康.論科學與技術的邊界問題[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1):95-98.

        [20] 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技術與科學[M].李黎,郭官義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89.

        [21] 孫莉.在法律與科學技術之間[J].科學學研究,2007(4):592.

        [22] 蘇力.法律與科技問題的法律學重構[J].中國社會科學,1999(5):58.

        [23] 張艷,李廣德.技術標準的規(guī)范分析——形勢法源與實質效力的統(tǒng)一[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57-58.

        [24] 孫娟娟.風險社會中的食品安全再認識[J].財經法學,2015(3):29-38.

        [25] Hood, C., et al. The government of risk: understanding risk regulation regime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6.

        [26] Hood, C., et al. The government of risk: understanding risk regulation regime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4.

        [27] 安佰生.技術標準作為交易信號及其治理[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5.

        [28] 臧傳琴.政府規(guī)制——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4:9-10.

        [29] 馬英娟.政府監(jiān)管機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62-167.

        [30] 馬英娟.政府監(jiān)管機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

        [31] 臧彥.歐共體法律一體化探析[J].當代法學,2007(6):113.

        [32] 陳豪,田剛.全球化中的法律“一體化”問題及其反思[J].知識經濟,2008(2):12.

        [33] Kamdem, F.Harmonisation, unification et uniformisation. Plaidoyer pour un discours affiné sur les moyens d’intégration juridique[J]. Revue Juridique Thémis, 43 (3), 2009:616-623.

        [34] 朱紅亮,張君.從標準與技術標準的關聯(lián)區(qū)別談我國技術法規(guī)體系的建設[J].標準與標準化研究,2010(3):65.

        [35] 楊輝.技術法規(guī)與標準的定位及我國技術法規(guī)體系的建設[J].航天標準化,2011(2):2.

        [36] EU, Directive (EU) 2015/1535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9 September 2015 laying down a procedure for the provision of information in the field of technical regulations and of rules on Information Society service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241/1, Article 1.

        [37] 逄征虎.論標準與技術法規(guī)的關系[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3(10):15.

        [38] 楊輝.技術法規(guī)與標準的定位及我國技術法規(guī)體系的建設[J].航天標準化,2011(2):3-4.

        [39] 朱紅亮,張君.從標準與技術標準的關聯(lián)區(qū)別談我國技術法規(guī)體系的建設[J].標準與標準化研究,2010(3):67.

        [40] 朱景文.法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一版,2007:343-352.

        [41] 朱景文.法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一版,2007:351-352.

        [42] 王夏昊.法律規(guī)則與法律原則的抵觸之解決——以阿列克西的理論為線索[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7:41.

        [43] 王夏昊.法律規(guī)則與法律原則的抵觸之解決——以阿列克西的理論為基礎[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7:50.

        [44] 張艷,李廣德.技術標準的規(guī)范分析——形勢法源與實質效力的統(tǒng)一[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60.

        [45] 宋華琳.論技術標準的法律性質——從行政法規(guī)范體系角度的定位[M].行政法學研究,2008(3):39-42.

        [46] 何鷹.強制性標準的法律地位——司法裁判中的表達[J].政法論壇,2010(2):179-185.

        [47] 王艷林,楊覓玫,韓丹丹,等.論《食品安全法》中的企業(yè)標準——對《食品安全法》第25條的注釋與評論[J].法學雜志,2009(8):72.

        [48] 王偉國.食品安全企業(yè)標準有望“雞肋”變“美味”[N].A2版,食品安全報,2016-10-13.

        [49] 任端平,郭富朝,郭澤穎.解讀新修訂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十大亮點[N]. A2-A3版食品安全報,2019-11-26.

        [50] 陳濤.食品安全犯罪偵查之涉案物品檢驗鑒定的困境與破解[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6(2):18.

        [51] 歐元軍.我國食品檢驗行為的法律問題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2(7):71.

        [52] 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5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9.

        [53] 宋華琳.論技術標準的法律性質——從行政法規(guī)范體系角度的定位[J].行政法學研究,2008(3):42.

        猜你喜歡
        技術標準強制性規(guī)制
        淺析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
        主動退市規(guī)制的德國經驗與啟示
        南大法學(2021年4期)2021-03-23 07:56:10
        深海采礦船技術標準的研究與制訂
        對特高壩抗震設計及相關技術標準的探討
        網絡文學IP化的“技術標準”——以《瑯琊榜》為例
        消費導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4
        保護與規(guī)制:關于文學的刑法
        刑法論叢(2018年4期)2018-05-21 00:44:30
        論《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guī)制范疇
        法治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3:41:40
        內容規(guī)制
        我國將實施新版強制性產品認證規(guī)則
        首批強制性氣象國家標準發(fā)布自2015年1月1日起實施
        女女同性黄网在线观看| 少妇伦子伦精品无吗| 女人被男人躁得好爽免费视频|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不卡一区在线视频| 天堂av网手机线上天堂| 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 精品午夜福利1000在线观看| 欧美—iGAO视频网| 亚洲精品国产av日韩专区| 国产乱妇无乱码大黄aa片| 国产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精品国产精华液好用吗|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 亚洲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 大陆一级毛片免费播放| 五月激情狠狠开心五月| 中国男男女在线免费av| 秘书边打电话边被躁bd视频| 国产精品第一二三区久久蜜芽| 经典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白白色发布的在线视频| 无码aⅴ免费中文字幕久久| 天天天综合网| 精品亚洲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凌辱人妻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国产美女高潮流白浆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互换激情| 国产成人无码av| 中文无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婷婷日韩| 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激情无套| 亚洲成在人网av天堂| 亚洲美女主播内射在线|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5发布|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链接|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国产|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