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李琪彬 王威洋 (山西應用科技學院音樂學院)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物聯(lián)網的快速聯(lián)通使得傳播媒介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包括報刊、廣電等在內的傳統(tǒng)媒體逐漸失去優(yōu)勢,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的諸如數(shù)字電視、數(shù)字雜志、智能手機等欣然崛起,正在成為大眾能夠接受的,且受歡迎度較高的新興媒介,這些新式媒介正不斷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學習領域當中。從高校大學生的視角來看,新媒體或新媒介的誕生為學習和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诖?,國內的各大高校紛紛開始運用新媒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開展工作,新媒體的使用可為高校思政教育和德育助力。新媒體的不斷涌現(xiàn),網絡信息的持續(xù)溢出,使得思想還處于發(fā)展狀態(tài)的大學生不得不應對各種信息,這對其辨別能力、溝通意識、媒介素養(yǎng)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使其過濾與摒棄其中的不良信息,吸收到有益的信息,高校就需借助新媒體這種新的途徑做好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其負面效應。故各個高校在借用新媒體的過程當中,不僅需要積累與總結成功的案例,還需吸取和接納失敗的教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逐步提升新媒體運維能力。
新興媒體可被稱作是“第五媒體”,數(shù)字雜志、數(shù)字報紙、數(shù)字電視等都是新媒體的呈現(xiàn)方式。新媒體的誕生不僅促使互聯(lián)網的作用得以放大,使人們了解與接觸到更為廣泛的信息,同時,新媒體與移動設備的完美結合可為其客戶群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既是對舊有表達形式的拓展,又是對時代產物的適應,這就促使其擁有了龐大的用戶群體,其中摻雜著各種人物與資源。從這一方面來說,大學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群體,考量大學生的生理特征與年齡特點,其與新媒體的高度緊密結合便是題中之義。[1]大學生與新媒體的高效結合不僅有利于新媒體的快速推廣與應用,還可促使大學生利用新媒體強大的互動性與傳播性自由發(fā)表個人觀點,在打破時空限制的基礎上,促使新媒體技術得到有效的利用與發(fā)展。
與諸如報紙、廣電等傳統(tǒng)媒介相比,新媒體有其自身的特點以及性質。
1.新媒體具有共享性與即時性
依托互聯(lián)網技術,新媒體能使得信息的傳播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速度上都打破常規(guī),不僅在傳播效率上有了質的提升,使得傳播與接收時間差幾乎接近于零,還突破了地域空間的限制,即使是不在同一個地域空間的兩個人或群體也能進行快速無障礙的交流與溝通,使得信息得以傳遞,事件能夠得到及時處理。
2.新媒體具有平等性與互動性
在使用新媒體方面,其用戶具有雙重身份,一重身份是信息的接收者,另一重身份是信息的傳播者,而且他們的這兩重身份還能夠隨時進行切換。在信息傳播模式上,既可以采用一對一、一對多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多對一、多對多的形式。通常來說,新媒體用戶間處于平等的關系,基于該平臺的每一個用戶都可以在法律框架下自由地發(fā)表看法與意見,進行正常的互動與交往。
3.新媒體具有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特質
新媒體具有的多樣化特質主要是通過用戶與信息這兩方面體現(xiàn)的?;诖髷?shù)據(jù)的新興媒體中的用戶具備超過一重的身份角色,同時,其所傳遞與發(fā)布的信息也關涉多個行業(yè)與領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此外,不同于傳統(tǒng)的紙媒,新媒體不再局限于報紙、廣電等媒介的限制,而是打通了所有界面,這就使得不同行業(yè)與領域的人群的多種需求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滿足,能為他們提供更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1.新媒體能夠有效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催生了新媒體技術的逐漸成熟,促使新媒體用戶可以獲取到無窮的信息,也可使其言論自由有進一步的拓展?;谶@些特質,高校可借助新媒體蘊含的豐富的信息資源與便捷渠道開展或具有普遍性的,或具有個性化的思政教育與學科教學,不斷拓寬大學生的眼界與心胸。新媒體可以將包含文字、視頻、音頻、圖片等在內的各種信息進行清晰完整地呈現(xiàn)與保存,這就為高校進行思政教育內容與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便利,不僅豐富了教育內容,還擴充了教育形式,實現(xiàn)了寓教于樂。
2.新媒體有助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與溝通。高校教師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可運用公眾號、微博、小視頻等形式,吸引學生的眼球與興趣,減少學生的厭學情緒,這對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個性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也能對教育效果的提升發(fā)揮有利作用。
3.新媒體能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融合文字、畫面、聲音的顯著特征,正是基于這樣的特征,新媒體也就更多地體現(xiàn)出了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傳播特質,使得思政教育被注入了更多的活力與朝氣,這也就為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提供了有利條件。[2]同時,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以及信息獲取速度方面也具有顯著的優(yōu)勢。高校思政教育與新媒體的結合,可使具有時效性和針對性的時政信息快速在教師和學生中間傳播,借此加強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改變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模式。[3]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以理想信念教育為重,換句話說,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政教育甚至是整體的教育工作當中都處于核心部位,故高校教師在借助新媒體進行思政教育時,可將此作為重點內容加以展開。
1.將馬克思主義教育系統(tǒng)化、常態(tài)化和網絡化
高校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需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并在運用新媒體的基礎上為思想政治教育開辟網絡陣地,在這個過程當中,可將理想信念作為其中的重要章節(jié)加以鋪展,運用搭建好的網絡前沿陣地,促進思政教育目的的達成。[4]具體說來,各個高??山柚?shù)氐募t色資源實現(xiàn)育人目標,構架出完整、系統(tǒng)且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網絡系統(tǒng)與平臺,從而為理想信念教育與其他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xiàn)提供有利條件。
2.借助新興媒體創(chuàng)新引導與疏導方式
高校教師在運用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這樣不僅有利于轉變以往的教育模式和觀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將平等和諧的教育理念和師生關系彰顯出來。高校教師和管理者可以運用網絡平臺、網站等,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疏導學生在實際生活與學習中發(fā)生的不良情緒,促使其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向著正確健康的方向發(fā)展。[5]同時,公眾號、小視頻等方式也可被當作是進行思政教育特別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徑,這樣,學生在品德等方面的素養(yǎng)就會有所加強,思政教育的目的也就在不自覺中達到了。
基于互聯(lián)網的大環(huán)境,新媒體應運而生,其有著傳統(tǒng)媒介無可比擬的天然優(yōu)勢,故得到了高頻度地使用。對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在其中引入新媒體技術,可以有效促進教育目標的達成。高??赏ㄟ^多種渠道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基層團組織的建設便是其中有效路徑之一。
1.高??稍谠袌F支部的基礎之上構筑網絡團支部
新媒體的崛起促發(fā)了許多青年自發(fā)組織的建立,這些群體很多都是基于微信、貼吧等渠道凝集成的一個個小規(guī)模團體?;谶@樣的環(huán)境或背景,高??梢苑抡者@種方式,在原有團支部的基礎上構筑網絡團支部,以便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成效。[6]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在積極構建網絡團支部的進程當中,需緊密結合發(fā)展實際,切不可操之過急。
2.以新媒體技術為基石,不斷完善團組織的網絡平臺
毋庸置疑,團組織在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發(fā)揮著特有的作用,故高校在借助新媒體技術實施思政教育時,需注重維護與完善團組織的網絡平臺,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快更好地凸顯出來。第一,運用新媒體技術構建與完善大學生志愿者網站、創(chuàng)業(yè)網站等的專門性網站,有針對性地為大學生的思想品德與素質教育提供便利。第二,在積極推動團組織建設網絡化與信息化的進程中,電子團務可作為其核心業(yè)務,通過線上與線下工作方式的相互結合,促進思想教育組織向著更為細化的方向發(fā)展。第三,除了以上所說的專門性網站的建設與電子團務的發(fā)展外,高校還需積極挖掘與發(fā)現(xiàn)其他有效的教育形式,在整合教育形式和路徑的過程中獲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積極舉辦網絡主題活動
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理想信念教育時,對新興媒體的使用已是大勢所趨,在此過程中,高校需要對青年學生的個性、需求等加以關注,以青年學生為出發(fā)點來切實地舉行一些實用性、自主性以及兼具學習性和娛樂性等的主題活動或網絡活動,通過變換不同的活動形式和更新教育模式,激發(fā)出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真正有效地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進行和效果提升。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單元,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故高校需對后者予以高度的關注。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可運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新教育方式,推動工作的有效開展。[7]
一方面,高??蓪⑵渚邆涞奈镔|資源、心理資源等與新媒體技術進行深度融合與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鋪展與施行可結合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得以有效落實,比如,高校教師可借助圖形、視頻、動畫等各種形式來促進其所具備的物質、心理等方面的資源與新媒體資源的有效結合,基于此進行的教育教學將是形象與生動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也將更容易得到普及。同時,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時也可采用新興媒介,運用心理測驗系統(tǒng)發(fā)現(xiàn)與知悉學生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或疑惑,及時疏導其不良情緒,降低消極事件的發(fā)生概率。
另一方面,借助新媒體之力促進學生社團組織的完善。高校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其對象都是學生,因此,除了高校管理者、教師以及其他資源對這項工作的參與外,學生的真正參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8]故學校在運用新媒體進行思政教育時,可引導學生搭建與完善基于網絡的社團組織,提升學生活動參與的積極性。此外,學生社團具有一定的輻射作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圍的擴大與工作的順利進行,故高校應借助新媒體之力,促進學生社團組織的構建與完善。
就業(yè)觀是大學生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對就業(yè)指導予以重點關注。[9]教師可借助新媒體平臺對學生進行就業(yè)指導教育,促使其形成具有正確導向的就業(yè)觀,在降低學生因就業(yè)而產生的不安與焦慮的同時,將新媒體的教育價值發(fā)揮出來。[10]具體來看,高校教師既可以采取傳統(tǒng)的面對面的就業(yè)指導教育或講座,也可以運用微信、QQ 等對學生進行遠程教育和指導,同時,為學生提供網上職業(yè)測評系統(tǒng),使其對自己的認識更加清晰,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新媒體的出現(xiàn)與廣泛應用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新的依托平臺,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問題或挑戰(zhàn),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調整好心態(tài),主動把握機遇并積極應戰(zhàn),不斷推動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入推進,為校園主流文化的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