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邊成麗,周國燕*,陳彬,符俊
(1.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四川 西昌 615000;2.四川省西昌市農業(yè)農村局,四川 西昌 615050;3.涼山科華奶牛繁育有限公司,四川 西昌 615041)
酮體(β-羥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酮病又稱為醋酮血癥,是反芻動物的,以酮血、酮尿、酮乳和低糖血癥為特征的碳水化合物與脂肪代謝障礙性疾病。病牛以消耗性和神經性癥狀為主要特征,表現為產奶量下降、食欲不振。
奶牛酮病是規(guī)?;膛龅闹饕x性疾病,對奶牛養(yǎng)殖業(yè)的危害較大。
某奶牛養(yǎng)殖場高產牛舍奶牛出現發(fā)病,病牛站在臥床上,緊張不安,吼叫,呼吸深快,不停沖撞擋頸桿,頻繁抬頭流涎,空嚼、磨牙,尿頻、少尿。對病牛進行檢查時,其不愿下臥床,并有攻擊行為。隨后為病牛肌肉注射10%硫酸鎂注射液30 mL,10 min 左右將牛趕下臥欄,但其步態(tài)不穩(wěn),頻繁摔倒。上枷之后牛還一個勁兒地往前沖撞,前肢多次跪地。病牛體溫39.6 ℃。
該牛約5 歲,第三胎正產一體重39.5 kg 的公犢,胎衣自落。發(fā)病前該牛體況良好,食欲精神好,體況評分為3.75分,產后10 d酮病例行抽樣檢測時,該牛未檢測。
根據臨床表現,結合飼養(yǎng)管理情況調查,初診牛發(fā)生神經性酮病。
隨后立即尾根靜脈采血,用血酮檢測試紙進行快速檢測,結果血酮值為4.3 mmol/L,遠高于3 mmol/L的臨床酮病的標準值。根據血酮檢測值確診該牛患神經性酮病。
根據酮病“升糖抗酮”的治療原則進行治療,方案如下:
靜脈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2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500 mL;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 加入10%VC 50 mL;5%碳酸氫鈉注射液500 mL。
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15 mg;復合VB 30 mL。
輸液過程中病牛逐漸平靜,神經癥狀消失。??诜窍荣|液體丙二醇300 mL 后轉入病牛舍護理。次日早上病牛狀態(tài)好轉,仍按以上處方用藥,每日1 次,連用3 d。3 d 后該牛血酮值檢測為2.8 mmol/L,隨后停止用藥。病牛觀察期間用優(yōu)質燕麥草、苜蓿草飼喂,一周后復測血酮值為1.2 mmol/L。
干奶期供給奶牛充足并有長度的粗飼料,以刺激瘤胃功能,可用賓州篩檢測飼料顆粒度。奶牛不能過肥,體況評分在3.5 分左右為宜,酮病和脂肪肝密切相關。可根據奶牛體況調整日糧營養(yǎng)濃度,日糧改變應逐漸進行,防止牛出現應激。
干奶后期牛不能通過調整飼料減肥,因為奶牛產前21 d 開始動員體脂,人為干預可能造成奶牛能量不足,增加體脂動員而加劇脂肪肝的程度,故主動控制體況的措施應在產前1 個月前完成。產前兩周適量增加精料的攝入,調整瘤胃微生物菌群,以便奶牛產后盡快適應高產日糧。
圍產期牛飼料中可加入丙酸鈉或固體丙二醇等生糖先質,但其可能影響飼料的適口性,導致防病起效慢。
5.1 病因 奶牛酮病常見于妊娠最后2 周和泌乳早期。酮病可分為原發(fā)性(生產性)、繼發(fā)性、食源性、饑餓性等類型。日糧高蛋白和低糖(碳水化合物)是導致奶牛酮病的主要病因。
酮病是由于能量負平衡、生糖物質(如丙酸)不足或飼料中含有過量的丁酸鹽等導致脂肪代謝紊亂,酮體生成過多所引起,故該病更易發(fā)生在產后。
5.2 酮病檢測方法 奶牛酮病臨床可用專用快速血酮檢測儀檢測。牛只尾根靜脈采少量全血,將試紙條插入血酮檢測儀,血酮儀顯示進血圖標后將全血滴入指定位置,讀秒后顯示酮體數值。
數值即是β-羥丁酸值含量,其值高于1.2 mmol/L 小于3 mmol/L 為亞臨床酮病,其值大于3 mmol/L為臨床酮病。
5.3 治療原則 酮病的治療原則主要有三條:盡快恢復血糖水平;補充肝臟三羥酸循環(huán)中必需的草酰乙酸,使體脂動員產生的脂肪酸完全氧化,降低酮體的產生速度;增加日糧中的生糖先質,特別是丙酸。
常用治療方法是靜脈注射50%葡萄糖500 mL,10~20 mg 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和口服300~500 mL 丙二醇5 d(每天1 或2 次),這些治療方法可根據臨床表現聯(lián)合使用。
神經性酮病牛表現異常興奮,可先注射抑制神經興奮的藥物,使其稍安靜后再進行檢查治療,避免牛只在保定時肢蹄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