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杰
(宜興 214221)
在紫砂藝術的發(fā)展歷程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其深刻的影響。紫砂的發(fā)源地江南宜興,山明水秀、人文流彩,有著“書畫之鄉(xiāng)”和“教授之鄉(xiāng)”的美譽,具有7 000 多年歷史的陶文化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輝。對于宜興世世代代的紫砂藝人來說,紫砂在堅守傳統(tǒng)之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成了豐富多彩、包容并蓄的藝術形式和風格,而對于廣大紫砂愛好者而言,紫砂陶刻、紫砂泥繪等藝術形式的運用,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紫砂的歷史淵源,也能從中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創(chuàng)作審美和人文蘊藏,使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紫砂器同時也更多地擁有了美的鑒賞價值。
宜興紫砂藝術作品《事事如意醒茶罐組合》(見圖1)采用了4 件醒茶罐的組合形式來展示紫砂陶刻藝術的賞心悅目和精美絕倫。從器型方面來看,我們能夠感受到紫砂醒茶罐與眾不同的藝術氣質。作為一件小小的紫砂實用器和雅玩,醒茶罐的形態(tài)迥異,但是大都通過陶刻、彩繪等裝飾形式來展示紫砂傳統(tǒng)文化。這組醒茶罐采用了渾方的形態(tài),通過具有弧度的棱線形成四面的搭配空間,下面置小足,把層次感凸顯出來,兩旁的獸耳帶有圓環(huán)鈴鈴作響,莊嚴之中帶有些許的靈動之感。罐體頸部的過渡自然流暢,盡管是茶葉罐,但是作者也沒有絲毫的馬虎,從設計的流線型到摶制的技巧在一招一式之中盡顯,特別是上面的瑞獸獅鈕更是栩栩如生。罐體的畫面則是圍繞竹子、松樹等等展開,搭配不同的畫面,在幾縷竹葉的搖曳之下,一位老者端坐,形態(tài)自若,同樣在松樹的題材畫面之中,則是和仙鶴和諧地相處,還有許多山水花卉的畫面都通過作者富有層次的刀法形成了良好的視覺沖擊力,在不斷地把玩摩挲過程之中能夠體會到作者精神世界的富足和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諳熟于胸,所以能夠做到下筆從容,刀下縱橫的世界里面充滿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精氣神韻。從這組紫砂藝術作品《事事如意醒茶罐組合》,我們能夠看到紫砂陶刻和其他藝術形式迥然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尋常在紙卷上面的作品通常都束之高閣,而紫砂陶刻作品則可以在手中摩挲把玩,紫砂良好的肌理質感與喜愛它的主人不斷地去接觸,從而引起人們內心深處更多情感的共鳴。
圖1 事事如意醒茶罐組合
醒茶罐,它的最大作用就是喚醒“沉睡”的團茶。特別是對于普洱之類的茶葉來說,醒過的茶葉口感要更加輕柔一些,茶湯的鮮爽度和濃稠度都會提升,還可以有效地去除茶葉的雜味。紫砂最大的特點就是雙氣孔結構,所以能夠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而我們最為關注的就是紫砂陶刻對于紫砂雅器的影響力,江南宜興人文薈萃,竹子成為了最為具有標識性的代表,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詩句之中曾經吟誦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于是在紫砂裝飾作品中我們就能夠看到許多關于竹子的題材,而清風徐徐之中的竹葉拂面,高士隱于竹林之間,是多么美妙的一組畫面。松鶴題材也是相當?shù)亩嘁姡3S谩八生Q延年”來表達我們內心的祝福之情,還有菊花、梅花等等元素都能夠展示出中國古代文人的藝術審美,以及對于不同景物所觸發(fā)的深情厚意,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用“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边@樣雋永的詞句來形容菊花之美,而梅花更有著“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千古絕唱。通過這樣的詩情畫意,我們能夠看到陶刻紫砂組合最為打動人心的地方,這樣的紫砂醒茶罐四件組合在紫砂藝術作品之中并不常見,但是經過陶刻裝飾之后已經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系列的整體,而且在瑞獸的點綴之下充滿了我們中國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精美絕倫,和中國古人心中的桃花源遙相呼應,把濃濃的金石味道和文人情懷展示得淋漓盡致。
在機械化生產的今天,我們更加需要禪茶一味這樣的氛圍來修身養(yǎng)性。宜興的紫砂藝人們已經把握住了良好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特別是在藝術融合方面更加具有包容性,全國各地的優(yōu)秀藝術家齊心協(xié)力,共同譜寫了紫砂文化的盛世華章,也讓我們廣大的紫砂愛好者能夠在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紫砂藝術作品之中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心頭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