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kakakapi
早在2007年,抵制塑料袋的風潮開始興起,設計師Anya Hindmarch(安雅·希德瑪芝)適時推出的一款印有“I`m not a plastic bag(我不是塑料袋)”的超市帆布袋,吸引大眾蜂擁而至。單是在英國,一天就有8萬人排隊等著購買。
時至今日,人們對帆布袋的期許早已不是環(huán)保,但表達欲依舊不減。細數(shù)那些帆布包上的個性語錄:有的繡著奢侈品牌名,諷刺買包只為大Logo的趨勢;有的繡上特殊流行用語,凸顯不同的文化背景……
帆布包的“自嘲”潛力不斷被發(fā)掘,就像在社交軟件上用標簽將群體分類一樣。人們將包裹上消費文化的帆布袋當成進入某種特定角色的鑰匙。法國女孩的帆布袋選擇,是詮釋所謂巴黎慵懶風情的點睛之筆;大眾趨之若鶩的知識分子風,能在Bella Hadid(貝拉·哈迪德)的帆布袋中獲得加成;而像City Boy(城市男孩)、老錢風,都能找到不同款式的帆布袋做搭配。社交媒體為圖案色彩圈定風格,文字直白輸出輔佐理解,只要是個識字人,多少都能透過帆布袋,一窺對方的喜好。
一如朋友圈的照片雖是“照騙”,但也是美化版的現(xiàn)實;帆布袋代表的是年輕人的立場,也是潛意識里對自我的宏大追求,這一點成為不少品牌的商業(yè)密碼。
當你在小紅書上輸入“知識分子帆布袋”,推薦的不乏來自世界大型博物館的周邊產(chǎn)品。
博物館的帆布袋售價幾十元,定價遠超成本。博物館的館藏質量、書店的名聲都是帆布袋的附加值,人們花錢購買的是其背后的文化價值,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奢侈品牌正是抓住了大眾的這一心理,在線下活動中,拋出品牌Logo帆布袋當誘餌,進而宣傳品牌文化,帆布袋成為一塊性價比極高的廣告牌。對于囊中羞澀的小品牌,成本不高的帆布袋更是擴大知名度的最好選擇。于是,物美價廉的帆布袋越來越頻繁地出現(xiàn)在各種消費場景里。
帆布袋摘掉環(huán)保高帽,在當下成為任意文化價值的替身。實際上它如曾經(jīng)的文化衫,投射了這個時代人們的心理需求。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人們就穿著印有調(diào)侃式語錄的文化衫:“別理我,煩著呢”“跟著感覺走”……文化衫上的圖案、Slogan(口號)語錄成為彼時人們告訴世界自己是誰的基本方式,成為人們情緒的代言人。
文化衫作為媒介的表達力量,如今的帆布袋同樣擁有。御宅族“痛文化”的延續(xù),可以通過在帆布袋上戳上各式徽章;含蓄表達對藝術的品鑒能力,那便在包上印上名家畫作;如何暗示獨到眼光和品位,那就選一個印有小眾品牌Logo的帆布袋;上班的心情,印有叛逆語錄的帆布袋最為貼切……
人們通過外觀辨識同類,在共通的品位中感知群體歸屬感。無論是體面的吶喊還是調(diào)侃和自嘲,無論是通俗的涂鴉還是優(yōu)雅的紋樣,它們在帆布袋上,都不分高下。
棟梁//摘自那個NG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