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廣西 桂林 541004)
人工智能倫理問題愈來愈受到學術界及其他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歐盟人工智能高級專家組在2018 年12 月發(fā)布了全球首個專門針對倫理的規(guī)則范本——《可信人工智能倫理指南草案》。近年來,我國對人工智能倫理的重視也上升到國家層面,在《國務院關于印發(f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的通知》中提出有關人工智能倫理的相關規(guī)劃。然而,目前“教育元宇宙”的大火更多是資本炒作的結果,充斥著對教育元宇宙的烏托邦式暢想,缺乏對信息化教育倫理建設的深入研究。[1]由此可見,在全球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教育技術學科的發(fā)展面臨著嚴峻的問題,即:信息化教育如何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保持自身作為特殊文明形態(tài)的人文本性,不致因過度世俗化而喪失自身?[2]因此,教育技術必須具備倫理精神,并針對教育技術學科領域的倫理規(guī)范和信息化教育倫理進行專門化和全面化的研究內容。就目前而言,在教育領域似乎低估了對教育技術倫理的風險,并且針對教育技術倫理的全面研究也較少。因此,本文采用詞頻分析法和繪制共詞網絡圖對國內教育技術倫理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是為反映文獻主題內容和滿足文獻檢索需要而從文獻中選取的詞或詞組,能夠揭示文獻的主題信息,是對文獻最核心的內容、思想觀點和論證方法的提煉和概括。[3]首先,以中國知網為文獻檢索庫,以“主題=教育技術+電教技術+現(xiàn)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教育+遠程教育技術+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教育+智能化教育AND 主題=倫理+倫理關系+科技倫理+倫理道德+倫理風險或者(題名=教育技術+電教技術+現(xiàn)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教育+遠程教育技術+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教育+智能化教育 或者 題名=倫理+倫理關系+科技倫理+倫理道德+倫理風險)AND 年Between(2000,2021)AND 核心期刊=Y OR CSSCI 期刊=Y(模糊匹配)”為檢索式,檢索2000—2021 年我國有關教育技術倫理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獻,得到203 篇文獻,隨后剔除不相關文獻,最終得到193 篇文獻。然后,利用詞頻分析和共詞聚類等研究方法對檢索得到的193 篇文獻關鍵詞進行分析,進而對我國信息化教育倫理的相關研究進行分類、論述和探討。
使用文獻題錄信息統(tǒng)計分析工具SATI 對193 篇文獻進行初步分析,得知發(fā)文作者總數為375 人,其中獨立作者有312 人;關鍵詞一共有557 個;發(fā)文機構總數為217 所。首先,使用Ucinet 軟件對193 篇文獻進行合作群體分析;其次,使用SATI 軟件對發(fā)文作者、發(fā)文機構和文獻關鍵詞分別進行詞頻統(tǒng)計,同時構建高頻關鍵詞的共詞矩陣和相異矩陣;然后,再分別利用Netdraw 軟件和SPSS 軟件對高頻關鍵詞的共詞矩陣繪制高頻關鍵詞的共詞網絡圖和進行系統(tǒng)聚類分析,并將高頻關鍵詞的相異矩陣導入SPSS 軟件,運用多維尺度分析功能繪制關鍵詞類團戰(zhàn)略坐標圖。
使用Ucinet 軟件對193 篇教育技術倫理研究文獻進行合作學術群體分析,根據作者合作次數分析得知目前國內已形成以鄭永和、謝娟、任友群、張家年、趙磊磊、趙可云、劉三女牙、黃榮懷、徐宏偉、王康寧等學者為中心的9 類學者凝聚子群,如圖1 所示。
圖1 教育技術倫理相關研究的發(fā)文作者合作網絡
使用SATI 軟件提取193 篇教育技術倫理相關研究文獻的關鍵詞的詞頻統(tǒng)計,得到表1,進而分析研究文獻的熱點。
表1 教育技術倫理相關研究文獻的高頻關鍵詞
使用SATI 構建教育技術倫理相關研究文獻的高頻關鍵詞的共詞矩陣,再將共詞矩陣導入Ucinet 軟件,再利用Netdraw 軟件即可得到教育技術倫理相關研究文獻的高頻關鍵詞的共詞網絡圖,如圖2 所示,進而分析各合作群體和合作學術機構之間的研究主題。
圖2 教育技術倫理相關研究文獻的高頻關鍵詞共詞網絡圖
運用共詞聚類分析對教育技術倫理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分類,進而分析研究主題和發(fā)展方向。
1.多維尺度分析
將高頻關鍵詞的相異矩陣通過SPSS 的多維尺度分析后得到關鍵詞類團戰(zhàn)略坐標圖,如圖3 所示。其中,圖中距離中心越近的節(jié)點越能代表研究的核心地位,而節(jié)點間的距離越近則表明它們之間的相關度越大。
圖3 教育技術倫理高頻關鍵詞類團戰(zhàn)略坐標圖
第一象限中的類團具有較高的密度和向心度,該象限的關鍵詞(類團成員)所代表的主題是學科研究中的重點與熱點;第二象限中的關鍵詞在研究領域中表現(xiàn)活躍,在其他研究中也受到重視,但內部聯(lián)系比較松散,是學科研究的分支,雖具有潛發(fā)展空間,但不穩(wěn)定,易演化成其他相關研究主題;第三象限中的研究主題的內部聯(lián)系緊密,但由于與外部聯(lián)系不緊密,該象限的研究主題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可能因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動力而消失;第四象限中的類團研究主題密度和向心度都較低,是整個領域的邊緣主題,內部結構比較松散,研究尚不成熟。[4]
2.系統(tǒng)聚類分析
系統(tǒng)聚類適用于樣本數量較小的分析,起初先將每個樣本作為一類,然后把最靠近的樣本(即距離最小的樣本)聚為小類,再將已聚合的小類按其類間距離合并,不斷繼續(xù)下去,最后把全部子類都聚合到一個大類。[5]因此,將前100 個高頻關鍵詞矩陣通過SPSS 的系統(tǒng)分析后得到關鍵詞譜系圖,之后根據該譜系圖,大致可先將這100 個高頻關鍵詞分為11 類,如表2 所示。
表2 關鍵詞系統(tǒng)聚類分析
綜上,結合表1(教育技術倫理相關研究文獻的高頻關鍵詞統(tǒng)計)、表2(關鍵詞系統(tǒng)聚類分析)、圖2(教育技術倫理相關研究文獻的高頻關鍵詞共詞網絡圖)、圖3(教育技術倫理高頻關鍵詞類團戰(zhàn)略坐標圖)對193 篇文獻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已有研究可以分為核心且成熟、核心但不成熟、成熟但處于邊緣與不成熟且處于邊緣等四種類型的研究,且每一大類中的研究又包含了不同主題的研究。
1.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的倫理問題
該主題主要聚焦于中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涉及的倫理問題,重點關注技術進入教學的價值及其倫理失范問題與倫理實現(xiàn)的路徑的相關研究。結合圖1 可知,該類研究主題分別形成了以任友群、蔣立兵為中心的兩類學術凝聚子群,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中小學教材在信息倫理教育存在的問題研究以及國內外在高中教育階段的教材、課程標準和政策針對信息倫理教育的對比研究;針對美國和日本與我國在中小學信息技術倫理教育的異同點進行綜述、借鑒與對比研究;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應用中的倫理相關問題的研究,主要有研究技術主體應用不當的倫理失范和倫理規(guī)約問題、針對教學技術應用存在的倫理問題提出策略的研究、從教育治理角度提出倫理失范現(xiàn)象的解決措施的研究;不同地區(qū)在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信息倫理教育的比較研究。該主題的相關研究是信息化教育倫理相關研究中較為成熟且備受重視的研究之一,既借鑒了國外中小學信息倫理教育的經驗,又立足于我國的教育實況,對國內外的中小學信息倫理教育的異同點進行了對比研究。
2.教師與信息化教育倫理之間的相關研究
該主題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教育技術倫理問題,結合圖1 可知,該類研究主題分別形成了以黃榮懷、劉磊為中心的學術凝聚子群,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基于技術哲學視角的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師角色轉變研究,進而規(guī)避人工智能帶來的倫理風險;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開展智能教育教學實踐過程的倫理態(tài)度研究與倫理道德規(guī)范研究;當前由于虛擬現(xiàn)實等智能化技術帶來的“數字鴻溝”“算法歧視”“偏應試化”等教育倫理困境,[6]對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師德培育的影響和解決路徑研究;人工智能時代的技術資本主義和技術倫理風險導致的智能教育異化對教師的影響與解決研究。從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信息化倫理教育問題的已有研究來看,已有從理論與實踐的兩種層面開展研究,但是從哲學的角度開展相關研究仍為數不多。
這一主題主要聚焦于教師的信息倫理道德素養(yǎng)、日本在信息技術倫理教育等方面對我國的影響和信息化教育生態(tài)中信息倫理道德等三方面的研究。
1.在職教師信息倫理道德素養(yǎng)教育
該主題主要聚焦于教師的信息倫理道德素養(yǎng)研究,結合圖1 可知,該類研究主題尚未形成學術凝聚子群,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對教師進行人工智能教育倫理培訓研究,教師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倫理困境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其應對策略研究,基于技術哲學視角,對“教師如何應對人工智能技術問題”,以及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師角色轉變的困境與突破路徑開展研究。當前針對在職教師的信息倫理道德素養(yǎng)教育的研究較多,且聚焦在教師培訓和解決路徑的研究,較少關注在職教師接受信息倫理道德素養(yǎng)教育的意向性及其影響在職教師接受信息倫理道德素養(yǎng)教育的歸因研究,因此,有待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
2.日本在信息技術倫理教育方面的研究對我國的啟示
該主題主要聚焦于日本在信息技術倫理教育等方面對我國的影響研究,結合圖1 可知,該類研究主題尚未形成學術凝聚子群,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日本高職院校開展技術倫理教育的背景、措施與對我國的啟示;日本高等專門學校借鑒美國經驗,對技術倫理教育模式進行現(xiàn)代轉型的策略研究、日本對人工智能倫理規(guī)范建設的措施對我國的啟示。目前日本在信息技術倫理教育等方面對我國的影響研究,一方面通過日本借鑒他國經驗的技術倫理教育轉型研究對我國的啟示,另一方面是日本在本土化倫理規(guī)范建設研究對我國的啟示,均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缺少系統(tǒng)的論述。因此,該主題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探討。
3.信息化教育生態(tài)中信息倫理道德研究
該主題主要聚焦于信息化教育生態(tài)中信息倫理道德的研究,結合圖1 可知,該類研究主題尚未形成學術凝聚子群,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運用現(xiàn)象學教育學、發(fā)展倫理學、現(xiàn)代倫理學理論方法構建智慧教育新型倫理觀體系[7]和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信息倫理道德的現(xiàn)狀、問題與策略研究。從已有研究來看,在這方面的研究處于核心地位,受到了較高的重視,但是缺乏相關研究。同時,從信息化教育生態(tài)或信息化教育建設的角度對信息倫理道德展開研究具備一定的難度,需要考慮的維度較多,且需要研究者較為廣闊的研究視野,因此,在這方面的研究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1.高職院校的技術倫理教育
該主題主要聚焦于高職院校的技術倫理教育的研究,結合圖1 可知,該類研究主題主要形成了以吳太勝為中心的學術凝聚子群,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高職院校的技術倫理教育課程的建設;技術倫理教育在高職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的意義與路徑研究;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倫理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研究和職業(yè)教育的技術倫理責任研究。通過上述研究內容可知,技術倫理教育在職業(yè)教育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受到了重視,且已有學者開展了相關的研究。但整體上來看,在這方面的研究學者人數不多,且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本科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研究不夠多元化,有待進一步的拓展研究。
2.智能教育倫理
在智能教育倫理的相關研究中,多數是人工智能教育倫理研究,少數是關于其他技術在教育中的倫理問題的探討。其中人工智能教育倫理研究又可分為基于教育人工智能應用的特點引發(fā)的不同層面的倫理問題的研究,以及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倫理風險的相關研究。結合圖1 可知,該類研究主題主要形成了以張家年、劉三女牙、鄭永和為中心的學術凝聚子群,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在智能教育倫理方面已有相關研究對智能駕馭倫理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現(xiàn)狀進行梳理,并提出了研究的展望。但多數智能教育倫理研究是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倫理的相關研究,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倫理的哲學意蘊、人工智能倫理引發(fā)的現(xiàn)實問題與治理路徑研究;從宏觀與微觀層面分別研究教育人工智能系統(tǒng)的倫理原則、倫理挑戰(zhàn)與應對策略;從教育與人工智能在技術層面的契合邏輯出發(fā)研究教育人工智能倫理的構建模式;人工智能教育倫理問題的規(guī)約研究;從人的主體性這一視角對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倫理展開研究;基于技術哲學理論,從“人-技術-教育”三者關系對人工智能教育倫理展開研究;[8]我國人工智能倫理教育的缺失及對策研究;針對國際權威報告和文件對我國人工智能發(fā)展、人工智能倫理框架及實現(xiàn)路徑進行研究。
第二,聚焦于基于教育人工智能應用的特點引發(fā)的角色層面、技術層面和社會層面的倫理問題的研究。例如:技術倫理視域中基于道德物化理論的人工智能教育中人與技術關系的研究;[9]基于技術哲學的人工智能教育倫理實現(xiàn)的可能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問題研究;基于教育數據倫理視角的倫理規(guī)約在教育數據安全保障的研究;智能教育的數據倫理規(guī)范研究;基于多模態(tài)學習分析的智能教育體系中的數據安全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研究;基于智能情緒感知技術的數據安全和倫理道德方面的研究;基于教學設計中倫理關懷的分析對教學設計的倫理訴求的研究。
第三,聚焦于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倫理風險的研究,主要包括:從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三重哲學視角對智能教育的技術倫理問題進行本質研究,探尋智能教育倫理風險的原點邏輯和治理方法;針對人工智能在教育應用中導致的倫理困境和可能面臨的倫理風險的理性抉擇研究;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引發(fā)的風險預測與深度思考;教育中人工智能的倫理風險與治理研究;人工智能教育的倫理風險的類型與規(guī)避策略研究。
由于人工智能技術備受學界關注該主題的相關研究文獻較多,盡管某些研究已具備一定的基礎,但多數研究是在借鑒他國經驗的基礎之上提出的策略研究,本土化實踐方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開展。另外,該主題的相關研究處于邊緣化地位,內部聯(lián)系不緊密。因此,針對人工智能教育倫理研究應當注重本國實情開展,且須注意內部之間的交叉研究。
3.網絡教育倫理
該主題主要聚焦于網絡教育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的相關研究,結合圖1 可知,該類研究主題分別形成了以張家年、謝娟為中心的學術凝聚子群,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基于網絡教育文化視角的教育技術理性研究,即教育技術的倫理意蘊的相關研究;倫理學視域中的網絡教育倫理研究;從技術倫理學的視角對教育中技術壟斷的原因及對策研究;網絡教育中的倫理問題與對策研究以及網絡教育公平中的倫理問題研究。在該部分的網絡教育理論研究中較多關注網絡教育的指導理論、教學設計模式以及探究各種Web 技術在網絡教育中的應用前景,即應用的可行性問題,較少深入研究網絡教育中的倫理意識、倫理價值、倫理機制、倫理導向的問題,因此研究的拓展空間還較大。
4.職前教師的信息倫理道德素養(yǎng)教育
該主題主要聚焦于師范生信息素養(yǎng)中的信息倫理道德素養(yǎng)研究,結合圖1 可知,該類研究主題尚未形成學術凝聚子群,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對文科高職院校學生信息素養(yǎng)中的信息倫理維度的調查研究,對師范生的信息素養(yǎng)構成要素的分析以及培養(yǎng)建議研究。當前,針對師范生群體開展信息倫理道德素養(yǎng)教育的研究較少,也尚未引起重視。教師擔負的時代重任,既向傳統(tǒng)的教育倫理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又為建構教師倫理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條件。因此,建構教師倫理目前主要從三個視角展開:一是規(guī)范倫理學的視角,國家一般給出有關教師倫理的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只是原則性的,而對教師進行直接管理的學校,則致力于制定可操作的規(guī)范和規(guī)定;二是美德倫理學的視角,教師道德人格的養(yǎng)成需要在循環(huán)往復的道德實踐中實現(xiàn);三是履行教師使命的現(xiàn)實需要,教師要在行動的結果上,不斷地反思,做反思性實踐者。
5.教育技術倫理
當前,教育技術倫理的相關研究主要包括理論層面、內容層面、工具視角和問題解決等四個方面的研究。結合圖1 可知,該類研究主題分別形成了以謝娟為中心的學術凝聚子群,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從已有文獻來看,教育技術倫理的理論與內容研究的相關研究文獻還較少,研究還不夠深入;且針對我國本土的教育技術倫理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研究為數不多。再者,部分研究是基于工具視角,[10]從“人”與“技術”之間的道德關系為切入點展開教育技術倫理研究,而其他視角的相關研究還較少。另一方面,在教育技術倫理的問題解決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教育技術倫理審思、倫理規(guī)范和倫理規(guī)約的相關研究,主要有針對教育中的技術倫理審思的歷史和問題開展的針對性研究;基于馬克思技術批判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對人工智能教育倫理進行多維度分析與研究;[11]人工智能教學活動中倫理安全問題的理性審視研究;人工智能對教育倫理的挑戰(zhàn)的教育的省思研究;智能時代教育數據安全的倫理困境及其規(guī)約研究。從整體上看,理論層面的研究較多,但缺乏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實證研究,多數已有文獻最終只是提出了建議或對策,缺少后續(xù)的研究,因此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證明現(xiàn)有對策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1.智慧校園的技術算法和技術倫理規(guī)范研究
該主題主要聚焦于智慧校園、教育治理與倫理規(guī)范之間的相關研究,結合圖1 可知,該類研究主題分別形成了以趙磊磊、趙可云為中心的學術凝聚子群,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校園中的技術算法規(guī)范和技術倫理規(guī)范研究;基于人工智能視域中的教育倫理的教育治理的現(xiàn)實問題與發(fā)展路徑研究。從已有文獻來看,該主題的相關研究較少。在智慧校園的技術規(guī)范體系建設中側重算法和倫理規(guī)范,確保智能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不會侵犯個人隱私或不損害教育公共利益。因此,智慧校園與倫理方面的相關研究應當強化頂層設計,充分信息技術在提升教育培訓質量、數字倫理治理能力和營造倫理道德環(huán)境等方面的促進作用,以數字化推動信息化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此外,智慧校園的治理主體應明晰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教育應用中的數據治理邏輯,從而有效地掌握與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而不是被其所禁錮?;诖?,需要強調當前的“智能教育”中的“智能”不是“人類智能”,而是“人工智能”,[12]并且“智能教育”不等于“智慧教育”,只有兼具家國情懷、人文關懷的善行才是智慧。[13]因此,應針對在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應用過程中的倫理問題的挖掘、反饋與解決措施,構建人工智能算法的風險機制與倫理監(jiān)察制度,確保智能技術能被大眾規(guī)?;囊?guī)范性使用,并且在技術的使用過程中自然地達到教育的核心理念,使智慧教育成為可能。
2.教育虛擬社區(qū)的倫理規(guī)范相關研究
該主題主要聚焦于教育虛擬社區(qū)的倫理的相關研究,結合圖1 可知,該類研究主題分別形成了以胡凡剛為中心的學術凝聚子群,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倫理學的視角對教育虛擬社區(qū)交往的倫理品性進行哲學辯思;[14]教育虛擬社區(qū)的智慧學科服務模式的倫理規(guī)范相關研究;從倫理視角對教育虛擬社區(qū)交互行為開展實證研究;對教育虛擬社區(qū)助學者的倫理規(guī)范進行建構研究;基于歐盟AI 倫理準則,對教育虛擬社區(qū)倫理規(guī)范的建構研究;構建教育虛擬社區(qū)倫理規(guī)范對提升學習績效的實證研究;針對教育虛擬社區(qū)倫理失范這一問題的影響因素及其應對策略研究;從倫理規(guī)范的視角,以教育虛擬社區(qū)倫理建設對教育大數據應用進行規(guī)范研究;虛擬學習社區(qū)倫理規(guī)范的作用的實證研究。從整體上來看,教育虛擬社區(qū)的倫理規(guī)范相關研究的視角幾乎是圍繞著倫理規(guī)范這一視角展開的,其他視角的研究較少。并且缺乏從理論層面對教育虛擬社區(qū)的倫理問題展開研究。因此,在該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3.技術哲學視域中的教育倫理研究
該主題主要聚焦于技術視域下的教育技術倫理問題的相關研究,結合圖1 可知,該類研究主題分別形成了以王康寧、徐宏偉為中心的學術凝聚子群,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從教育技術主體視角,對信息化教育的誤解進行審視與倫理方面的教育與規(guī)避策略研究;基于“自我技術”視域,對教育技術倫理的反思與批判研究;以道家的“道技關系”作為衡量教育技術應用過程中的倫理尺度的標準,進而對教育技術進行的哲學反思研究;從技術批判的角度,探討教育技術的倫理性,并以技術倫理學為理論基礎,對教育技術倫理進行深入研究;對技術哲學視域下的職業(yè)教育問題進行審視,并針對問題提出解決路徑,以及在這方面的綜述;基于技術哲學視角和工具化理論的技術倫理教育研究;從哲學視角對“技術使用”進行反省與思考以及對職業(yè)教育專業(yè)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的“三重建構”。從整體上來看,從技術哲學視角對信息化教育倫理展開研究的學者與相關文獻均較少,且研究視角較為單一,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已有學者從技術哲學的角度對職業(yè)教育的職前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技術倫理教育展開研究,且提出了問題的解決路徑,為后續(xù)其他學科領域在這方面的研究起到了參考價值。
通過對國內信息化教育倫理相關研究進展的分析得知:當前教育技術研究中缺乏倫理研究,基本停留在單純的技術批判層面去探討教育技術的現(xiàn)有問題,較少從倫理或教育技術主體道德的視角去審視教育技術存在問題,因此,教育技術的倫理研究缺乏深度。正如技術哲學家漢斯·薩克塞所言:“在技術時代,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面臨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倫理問題篇”。[15]盡管國內在信息化教育倫理研究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許多問題仍須解決,當下應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本土研究?;诖耍狙芯刻岢鰩c建議為信息化教育倫理的研究提供參考。
馬克思的技術批判理論指出技術異化會帶來人的異化和教育的異化,技術并不必然向善的方向發(fā)展,技術從發(fā)明走向成熟都需要經歷一個批判的過程。[16]習總書記曾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既源于時代又超越時代”。[17]因此,馬克思技術批判理論為信息化教育的向善發(fā)展提供了路徑和方法,馬克思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又為教育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信息化教育作為一種“教”與“學”的新模式,其核心仍是“促進學習”,因此,我們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馬克思技術批判理論為理論基礎,將信息化教育倫理的研究重點從“技術”出發(fā)回歸到“人的學習”,強化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進而辯證地看待教育與技術的關系,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化教育倫理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xié)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指出:“科技是發(fā)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要前瞻研判科技發(fā)展帶來的規(guī)則沖突、社會風險和倫理挑戰(zhàn),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倫理審查規(guī)則以及監(jiān)管框架”。[18]目前學界在人工智能倫理風險的倫理設計、體系與反思等方面展開了研究,對人工智能倫理教育與教育技術倫理研究均提供了參考。然而,當前的風險研究大多聚焦于技術方面,主要是將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在金融和信息安全等相關領域進行風險分析與預測,但針對教育領域的風險研究尚為數不多。再者,教育技術倫理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尚未真正建立,相關課程體系的建立呈現(xiàn)滯后的狀態(tài),教育技術專業(yè)的學生缺乏教育技術倫理教育和教育技術倫理風險防范意識。因此,教育技術倫理的研究范式、治理原則、實踐轉化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對于人工智能風險、信息化教育技術倫理風險挑戰(zhàn)的應對防范,事關教育事業(yè)的未來發(fā)展與人類的命運,需要我們運用哲學的反思、批判,做出審慎恰當的抉擇。一方面,要確立信息化教育倫理風險基本原則,作為建構信息化教育倫理體系的“阿基米德支點”。在面對風險、挑戰(zhàn),要避免Herbert Marcuse 學者所言的“技術拜物教”傾向,將倫理、道德等價值因素納入到信息化教育發(fā)展的內在體系中,構建具有廣泛共識的信息化教育倫理體系。另一方面,建立信息化教育的具體倫理規(guī)范。在確立信息化教育倫理風險基本原則的同時,還須制定面向不同群體的具體倫理規(guī)范。針對信息化教育建設的關鍵領域,要研究具體細化的倫理準則,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規(guī)范。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中提出“將科技倫理教育作為相關專業(yè)學科本??粕?、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內容,鼓勵高等學校開設科技倫理教育相關課程,教育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科技倫理意識,遵守科技倫理要求”。[19]然而,職前教師與在職教師的信息倫理道德素養(yǎng)教育的相關研究仍分別處于邊緣化地位與不成熟階段。因此,應將職前教師信息倫理道德素養(yǎng)教育納入本科學習階段的課程中,并且將在職教師的信息倫理道德素養(yǎng)教育培訓納入在職人員的入職培訓中,同時鼓勵職前教師與在職教師積極參與相關的科研任務與學術交流等活動,引導教師逐漸形成信息倫理道德素養(yǎng)。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共詞聚類分析是通過聚類算法對學科主題詞進行劃分,從而實現(xiàn)對學科結構的分析研究,而學科內主題詞的分布與詞的共現(xiàn)關系并不完全成正向相關,所以共詞聚類分析中存在聚類不穩(wěn)定、聚類不完整、成員劃分不合理以及容易造成沒有意義類團出現(xiàn)等問題。[20]因此,如要更加準確可靠地研究信息化教育倫理的現(xiàn)狀與進展,不能僅依賴于軟件的統(tǒng)計與分析,需要從多方視角開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