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
《莊子·逍遙游》里面有一句話:“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币馑际侨煜碌娜硕荚诜Q贊他,他不會因此而更加奮勉;全天下的人都在非議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沮喪。他能夠認清什么是自我,什么是外物,也能夠分辨榮與辱的界限。僅此而已。
我覺得這種境界很難做到,因為我們大多時候背負了太多東西。朋友跟我說“不要負荷那么多”,或許可以從莊子里找到答案。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面對表揚還能保持冷靜,當面對他人期待的時候,我們還能輕裝上陣嗎?
回想起我高考的經(jīng)歷,是一段非常痛苦的時光。我母親對我要求很高,期待也很高。所以我總覺得好像不是我一個人在考試,尤其是當你看見母親時就滿腦子“媽媽為了我付出了那么多”的念頭,你完全沒有辦法負荷,太沉重了。
從那時起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當愛的背后是期待時,被愛也是一種壓力。期待是好事,但是當我把這個期待攬過來扛在自己肩上,就成了負擔。
我會開始不自覺地想要滿足他人的要求和想法,我會害怕讓別人失望,在這個過程當中,會漸漸失去那種輕盈感,從而丟失自我。
莊子告訴我們的就是,“定乎內(nèi)外之分”,分清楚內(nèi)外之別——你對我的稱贊和期待,是你的事;而我愿意做、怎么做,是我的事。
當我們的內(nèi)心開始有了這種清晰的分界以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外界再怎么變化,我們的內(nèi)心可以做到巍然不動。
《莊子》還跟我們講了另外一面——“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哪怕全世界的人都非議你、責備你,你也可以做到不沮喪。
境界高嗎?高。難嗎?太難了。
這幾年因為工作的原因,我認識了一些不同行業(yè)里面很有名望的朋友。即便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當他們面對非議的時候,也依然會心情不好。而且很多非議,是當事人沒有辦法反擊的,因為對方擺明了就是潑臟水、蹭流量,但凡你理他一句,對方一定會非常興奮地再補上十句。
但你知道,面對非議的時候,是很難做到無動于衷的,這是人性。所以心情不好,你也只能自己受著。還能怎么辦呢?
莊子說,“辨乎榮辱之境”——辨別清楚榮辱的界線。
何為榮辱?夸贊你就是榮嗎?未必。有多少捧殺是偽裝成裹著糖衣的炮彈?越夸你死得越快。詆毀你就是辱嗎?也未必。跳梁小丑的出現(xiàn),會讓愛你的人更愛你。清者自清,時間會證明一切。
所以榮辱不來自外界,而來自我們內(nèi)心對“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的標準。
莊子告訴我們,面對贊譽和非議,內(nèi)心要做到寵辱不驚。這有點讓我們聯(lián)想到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個境界是很難做到的。
正是因為做不到,所以才要把它高懸起來,掛在眼前。最后我們再重新回來讀這一句: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
最后有三個字:斯已矣。
僅此而已。
也就是說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李恒克摘自《財富生活》2023年第8期,考拉的夢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