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濤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初冬的一個早晨,岷江上云開霧散,天氣晴好,蘇洵、蘇軾、蘇轍一大家子十幾口人,在眉山城(今四川眉山市東坡區(qū))東門外的碼頭上船沿岷江而下。這是蘇軾隨父親、弟弟從開封回家鄉(xiāng)眉州為母親去世守孝期滿后,走水路重返京城開封。
船過嘉州(今四川樂山),在戎州(今四川宜賓)進入長江,經(jīng)江陽(今四川瀘州)、渝州(今重慶)、涪州(今重慶涪陵)、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出三峽,在江陵(今湖北荊州)登陸北上,最后到到京城開封。
這一次赴京,三蘇父子似乎并不急于趕路,每逢有趣的地方就停留一兩天,訪古尋幽,拜會朋友,也尋美食美酒。這樣走走停停,到達開封時已是次年的二月。
一路上,蘇洵命蘇軾、蘇轍兄弟(簡稱二蘇)作詩記事,沿途留下了很多詩詞。在宜賓境內,二蘇共寫了8 首詩,其中蘇軾5 首,蘇轍3首。在這些詩中,有6 首(即三對)是同題詩作,即《過宜賓見夷中亂山》《夜泊??凇贰度种荨?。
二蘇給宜賓留下的三對同題詩
二蘇在宜賓境內寫下的第一對同題詩:《過宜賓見夷中亂山》。
蘇軾之作——
江寒晴不知,遠見山上日。
朦朧含高峰,晃蕩射峭壁。
橫云忽飄散,翠樹紛歷歷。
行人挹孤光,飛鳥投遠碧。
蠻荒誰復愛,秾秀安可適。
豈無避世士,高隱煉精魄。
誰能從之游,路有豺虎跡。
蘇轍之作——
江流日益深,民語漸已變。
岸闊山盡平,連峰遠非漢。
慘慘瘴氣青,薄薄寒日暖。
峰巒若崖石,草木條干短。
遙想彼居人,狀類麏鹿竄。
何時遂平定,戍卒從此返。
詩中的“宜賓”不是指今天的宜賓市的中心城區(qū)和今宜賓市所轄的全部地域,而是指北宋中期時治所設在今宜賓市敘州區(qū)蕨溪鎮(zhèn)宣化壩的“宜賓縣”,其轄區(qū)范圍大致是今宜賓市敘州區(qū)的北部。
此“宜賓縣”系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趙光義的諱,改原“義賓”為“宜賓”而成。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宜賓縣并入僰道縣(駐今宜賓市中心城區(qū))。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僰道縣更名為宜賓縣。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在舊“宜賓縣”地復縣時,命名為宣化縣,直到明朝洪武初年才被撤銷。
詩中的“夷中亂山”指夷牢山。據(jù)《方輿覽勝》記:“夷牢山在敘州宣化縣南。”所以,當年蘇軾兄弟見到的夷牢山就是今天敘州區(qū)的天宮山(又稱黃山)山脈。
二蘇在宜賓境內寫下的第二對同題詩:《夜泊??凇?。
蘇軾之作——
日落紅霧生,系舟宿???。
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
負薪出深谷,見客喜且售。
煮蔬為夜餐,安識肉與酒?
朔風吹茅屋,破壁見星斗。
兒女自咿嚘,亦足樂且久。
人生本無事,苦為世味誘。
富貴耀吾前,貧賤獨難守。
誰知深山子,甘與麋鹿友。
置身落蠻荒,生意不自陋。
今予獨何者,汲汲強奔走。
蘇轍之作——
行過石壁盡,夜泊??阡尽?/p>
野老三四家,寒燈照疏樹。
見我各無言,倚石但箕踞。
水寒雙脛長,壞褲不蔽股。
日莫江上歸,潛魚遠難捕。
稻飯不滿盂,饑臥冷徹曙。
安知城市歡,守此田野趣。
只應長凍饑,寒暑不能苦。
“??凇痹诮褚速e市翠屏區(qū)思坡鎮(zhèn)臨江村,長江邊上的壩子,下距當時位于“上江北”的戎州城大約50 里。當年蘇軾一行船到此處是十月底的一天傍晚時分,推測蘇家一大家子當夜應該是宿于暫泊岸邊的船上。
二蘇在宜賓境內寫下的第三對同題詩:《戎州》。
蘇軾之作——
亂山圍古郡,市易帶群蠻。
庾嶺春耕少,孤城夜漏閑。
往時邊有警,征馬去無還。
自頃方從化,年來亦款關。
頗能貪漢布,但未脫金環(huán)。
何足爭強弱,吾民盡玉顏。
蘇轍之作——
江水通三峽,州城控百蠻。
沙昏行旅倦,邊靜禁軍閑。
漢虜更成市,羅紈靳不還。
投氈撿精密,換馬瘦孱顏。
兀兀頭垂髻,團團耳帶環(huán)。
夷聲不可會,爭利苦間關。
詩中的“戎州”即宋朝時的戎州治所上江北僰道城。這座城原在三江口(今宜賓市主城區(qū))的戎州僰道城,唐武宗會昌二年(842)被洪水淹沒沖毀后移到上江北重新修建的。
三蘇一行到上江北僰道城時,這里作為州城已有217 年歷史,當時下轄僰道、宜賓、南溪、慶符4 縣,并以此為軍政中心控制周邊的馬湖、石門、南廣諸少數(shù)民族部落。
二蘇三對同題詩的存史價值
三蘇父子一行途經(jīng)宜賓,距今已有960 余年。蘇軾、蘇轍的三對同題詩,對于今天了解和“還原”大宋時期宜賓地區(qū)山川形勝和社會風情,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因為,迄今為止留傳下來的記載同時代宜賓風物的古籍,大多為后世有識之士所撰,而且大多側重于記錄建制沿革、山脈河流、廟宇道觀等,對一般的百姓生活、市井風物則記載得很少、很粗。二蘇三對同題詩詠,皆以紀實為主,其辭章華美、用字精確,文學造詣之高自不待言,這里僅從方志學角度探論其存史價值。
《過宜賓見夷中亂山》再現(xiàn)了當時今宜賓市敘州區(qū)北部原始蠻荒的狀態(tài)。
三蘇一行從岷江中行船經(jīng)過今泥溪、蕨溪、樟海一帶,那一兩天的天氣不算好,其時“江寒晴不知,遠見山上日”“慘慘瘴氣青,薄薄寒日暖”,再加上看到了“路有豺虎跡”。
因此二位詩人的心情也不算好,產(chǎn)生了“行人挹孤光,飛鳥投遠碧”“遙想彼居人,狀類麏鹿竄”的聯(lián)想,并感嘆道:“豈無避世士,高隱煉精魄”“何時遂平定,戍卒從此返”,強烈表達了對當?shù)孛裆部嗟耐榕c關懷。
《夜泊??凇纺水敃r戎州農(nóng)村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
他們到達??跁r,天色已漸晚,于是將船停靠在??诎哆叄⒖躺习队斡[,晚上就在船上過夜。
在岸上,見到了“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野老三四家,寒燈照疏樹。見我各無言,倚石但箕踞”,百姓們聚在一起,用異樣的目光打量著這群外來人。
通過觀察訪談,三蘇方知當?shù)匕傩盏纳嬍恰柏撔匠錾罟?,見客喜且售”“日莫江上歸,潛魚遠難捕”,即有砍柴賣的,有捕魚的。百姓的生活是“煮蔬為夜餐,安識肉與酒?朔風吹茅屋,破壁見星斗”“水寒雙脛長,壞褲不蔽股”“稻飯不滿盂,饑臥冷徹曙”。老百姓的晚餐只有蔬菜沒有酒肉,房子中的破墻壁能看見星斗,穿的褲子也是爛的,比較困苦。
但蘇軾又寫道:“兒女自咿嚘,亦足樂且久?!奔胰讼嘤H,陶然自足,生活簡單但又富有情趣。蘇軾很感慨,母親早逝的哀愁,對此次還朝后前途未卜的憂慮,一齊涌上心頭,轉而對戎州百姓的這種生活又羨慕起來——“誰知深山子,甘與麋鹿友”,與自己“今予獨何者,汲汲強奔走”作出鮮明對比,道破了蘇軾此刻的矛盾心態(tài)。
《戎州》勾勒出當時的州城風情畫。
離開了??冢K家繼續(xù)舟行,來到了上江北的戎州古城,看到了與前面所觀大有不同的風景,二蘇同時寫下了這首詩。
《戎州》描述了州城的重要位置和邊境狀況。從“戎州”的名稱就可以看出,是一個處在與少數(shù)民族交匯而且時常發(fā)生戰(zhàn)亂的地方。“亂山圍古郡,市易帶群蠻。往時邊有警,征馬去無還”“江水通三峽,州城控百蠻。沙昏行旅倦,邊靜禁軍閑”。這是蘇軾兄弟看到的情況,戎州很重要,但并不算太平,當時戎州周邊有“馬湖蠻”“南廣蠻”“石門蠻” 等“三路蠻”,時常起事威逼戎州,所以“往時邊有警”“邊靜禁軍閑”。當時在戎州東南的岷江上,設有巨大的鐵鏈橫亙江面,使船只不能上行,名為“鎖江”,以此阻擋少數(shù)民族的侵襲,并稽查貨物、稅收。
《戎州》描述了城內居民的構成和服飾。他們看到,戎州城里不僅有漢族,還有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白皂暦綇幕?,年來亦款關。頗能貪漢布,但未脫金環(huán)”“兀兀頭垂髻,團團耳帶環(huán)”,由此可見,戎州城內有很多戴著項圈和耳環(huán)、梳著高聳大盤頭的少數(shù)民族。
《戎州》描述了城市商貿的場景。當時的戎州城既要防范少數(shù)民族起事,也有民族之間相互交易的情景——“市易帶群蠻……頗能貪漢布”“漢虜更成市,羅紈靳不還。投氈撿精密,換馬瘦孱顏……夷聲不可會,爭利苦間關”。市場交易中夾雜著少數(shù)民族(“市易帶群蠻”),少數(shù)民族用即將成年的馬(“瘦孱顏”,現(xiàn)俗稱為架子馬)換取布、氈、羅紈(精美的絲織品)。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不好懂(“夷聲不可會”),苦苦地討價還價如同鳥叫啁啾難懂(“爭利苦間關”)。
在當時的戎州,為了解決交易時語言不通的障礙,從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起,官府設立了既懂少數(shù)民族語言又懂漢語的“蠻判官”,充當翻譯并主持交易,若有交易爭議以“蠻判官”的裁判為準。
“何足爭強弱,吾民盡玉顏?!碧K軾在其詩的最后表達平息民族爭端,各民族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
研究和引用二蘇戎州同題詩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正因為二蘇同題詩有極大的存史價值,所以被當代宜賓本土學者在文化研究和文學創(chuàng)作中大量引據(jù)。其中,也產(chǎn)生了許多不同的觀點,典型問題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其一,二蘇軾所描繪的“夷中亂山”過于荒涼是否符合實際?其二,蘇軾兄弟為何沒給丹山碧水留下只言片語?其三,蘇軾與黃庭堅在戎州見了面、會了詩,今天為何找不到相關詩作見證?
對此,宜賓方志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蘇軾兄弟描繪“夷中亂山”太荒涼不符合實際?他們經(jīng)過“宜賓”(當時宜賓縣治所在今敘州區(qū)蕨溪鎮(zhèn)宣化壩)看見“夷中亂山”時,詩確實寫得有點荒涼,與今日天宮山茶海和平坦富饒的宣化壩似有不合。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大宋時期的天宮山、宣化壩就有今時之開化繁榮,更不能以此否定二蘇記述的真實性。960多年前的“宜賓縣”地處北宋南部邊陲地帶,與“馬湖蠻”的接壤處,戰(zhàn)亂頻仍,動蕩不安,蠻荒落后之狀不言而喻。加上蘇軾兄弟剛經(jīng)歷了母喪守孝期滿,那天的天氣也不好,所以寫了“宜賓”不怎么美好的詩,是在情理之中。
為何蘇軾兄弟在丹山碧水未留詩?丹山是一座由紅石巖構成的山,臨江面為絕壁,絕壁前的岷江在此緩緩流動形成的一潭碧水,風景優(yōu)美。“丹山碧水”景觀,在牛口上游約兩里,蘇軾兄弟一行既然夜宿牛口,那一定游覽了丹山碧水!一定會給丹山碧水留下詩作!這是很多學者的推測和期望,甚至竭力去尋找蘇軾、蘇轍兄弟寫丹山碧水的詩句。遺憾的是,至今沒有找到只言片語。蘇轍《夜泊??凇分械谝痪鋵懙馈靶羞^石壁盡,夜泊牛口渚”,其中的“石壁”就是“丹山碧水”,這說明他們當時只是路過了丹山碧水,并未歇船登岸和詠詩作賦。
蘇軾與黃庭堅在戎州見了面、會了詩,為何沒有相關詩作流傳?自??谘蒯航掠袀€地方名叫“會詩溝”,據(jù)傳是蘇軾將要到達宜賓時,黃庭堅在此等候迎接,并與蘇軾在此見面以詩會友的地點。其實,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而已。黃庭堅(1045—1105),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后世將其與蘇軾并稱為“蘇黃”),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及進士第,任《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因遭權臣章惇、蔡京迫害被貶為涪州別駕,后“避親嫌”再徙于戎州。黃庭堅自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六月抵戎州,至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離開,寓居戎州兩年又7 個月。然而,時年24歲的蘇軾途經(jīng)宜賓之事發(fā)生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底,且這也是他生前唯一一次到訪宜賓,而這一年黃庭堅才14 歲。同時,黃庭堅貶居宜賓已是40 年后的事了,蘇黃不可能于1059年在此會詩。